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高!3金1银3铜!同济学子,优秀

同济大学 2022-04-23

10月15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同济团队再创新高斩获佳绩——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3项金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突破学校纪录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届硕士毕业生黄炳川龙获评第三届“创新创业英才奖”(全国仅10人)

“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

同济项目获奖名单


项目团队简介



1、Aero-Space低碳离网建筑变革者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在自建的即将竣工的气膜结构中合影


项目介绍

Aero-Space项目结合了气膜结构、机械臂喷筑、三维扫描、新能源等技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气膜法新能源离网建筑。该建筑针对应急情况,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首次实现氢能源供应,提供应急无电场景离网支撑,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用时少、人工少、碳排少,相较于传统应急帐篷具有预制性高、操作简单、机动灵活、重复使用、快速固化、保温隔热效果好、提供应急能源供应、降低碳排放等优点,是目前应急场合、负压隔离病房和未来低碳建筑的理想解决方案。集装箱预制化和气膜房屋设计能够满足快速反应、机动部署,机械臂结合三维扫描监测的喷筑建造方法,能够数小时内实现建筑保温薄壳结构施工,对人工要求低,建造迅速,施工质量高,环境适应性强,符合“智能化”发展趋势。依靠科学的设计方法与良好的施工控制,气膜与聚氨酯壳体、混凝土壳体的施工和使用安全性有保证。同时,Aero-Space正在积极探索,设计线上应急响应平台,为将来应急预警及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Aero-Space具有完善自主的知识产权,拥有第一作者专利5项,开展了完整的技术流程实验,首个原型产品已经落地。依托学校平台和交叉学科团队,将深耕应急建筑,打造实用的高性价比产品,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应急工作作出贡献。



2、黄金捕手——水中痕量贵金属回收专家

团队合照

团队负责人王伟博士(右一)向张文海院士(左一)

汇报纳米铁研究进展


项目介绍

该项目团队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以及软件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项目负责人王伟博士拥有10余年水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纳米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在我校攻读博士及博士后工作期间,赴全国多个省市开展重金属污染调研,提出重金属污染控制及资源化铁基纳米技术系统解决方案。 


该项目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工业废水中贵金属资源的有效回收,提出“反应-分离-回用”式贵金属回收设备模型,通过充分循环利用纳米铁,实现对水中多种贵金属的高度富集提取。该项目纳米铁技术目前已通过“小试-中试-工程”系统科学验证,在十余家涉重企业得到中试及工程应用,并经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深度调研,被授予2021“科技创新奖”。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依托同济大学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科研实力与试验平台支撑,为全球有限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贡献“中国智慧”。



3、EyeNKBT——致盲性眼病药物防治领航者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在做“冰冻切片”实验


项目介绍

EyeNKBT项目立足基础科学研发,依托同济大学临床视觉科学研究组(LCVS)发展而来,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类老年疾病提出了新的解决构想——纤清系列。


作为本科生创意组,大一刚入学不久学生团队就加入LCVS和华东干细胞库平台,在医学院徐国彤教授指导下,开始了探究纤维化主要机制——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漫漫长路。在近四年的基础研究中,团队尝试多种小分子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并在动物模型体内不断验证,接连发现了多种药物的临床效果,从而打造出了纤清系列产品体系。纤清产品体系,基于不同小分子在抑制纤维化过程中的不同临床效果,达到了预防+治疗的效果。治疗层面,纤清A特异性靶向细胞内ROCK和TGF-β通路,在动物模型中达到了逆转纤维化的效果;预防层面,纤清B使用小分子靶向衰老过程本身,从而在源头上抑制了纤维化的发生。


目前,整个研发过程已经获得专利11项,治疗药物核心专利处于申请阶段,EyeNKBT团队希望通过努力一起守护我们的光明。



4、同陆云-道路管养数字化领导者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在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进行道路检测


项目介绍

同陆云交通科技团队拥有国内最全的道路基础设施数据全息采集服务和顶尖的靶向应用服务。基于多年技术攻坚,率先提出轻量化检测理念,自主研发了系列采集装备,实现路面病害、平整度状况的低成本、高效、快速评估,成果被三位院士联合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荣获4项省部级奖项(其中有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大赛奖、国际专利8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论文10余篇、软件著作权12项,并通过国家检测设备计量站校准,达到国家Ⅰ级标准。团队同时利用先进的智能装备,以道路深层探查技术实现道路内部结构的探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道路建模以及微观纹理的分析,构建了涵盖道路表观、内部结构以及宏观、微观的道路全息感知体系。基于全面的道路健康状况采集,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先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传统道路领域,智能融合分析高频多维数据,建立一图统管的综合管养平台,实现智慧化、数字化、精细化的闭环管养。


目前,同陆云已和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关系,在上海、深圳、雄安、贵州、港珠澳等地开展了应用合作,成立不足一年累计合同额突破1600万。同时,公司与同济大学展开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的行业优势搭建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新基建时代下,同陆云交通科技团队希冀以前沿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性能多维感知与管理,助力“交通强国”和“十四五”规划建设,力争成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数字化引导者,让道路更安全、更舒适、更耐久。



5、LungNavi——肺部穿刺全自动导航系统

团队合照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莅临考察本项目

项目介绍

肺部活检在肺癌诊疗全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CT引导存在操作难度高、辐射高、耗时长等局限,亟需开发更为高效的穿刺模式。团队在前期工作中曾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初代导航模板,为肺部穿刺提供个性化引导,其效能已获I、II期临床试验验证。但由于每位患者的导航模板均需个性化定制、临床推广难度高,且这一导航方式仅具备导航功能,穿刺进针操作仍需手动完成。


为此,团队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光学跟踪技术和穿刺机械臂,研发肺部穿刺智能机器人,高效完成病灶分割重建与路径规划,快速配准虚拟导航地图与穿刺器械的位置坐标并实现实时追踪,在此基础上,准确引导机械臂按目标位置精准置入穿刺针、实现全自动精准穿刺。与传统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和定位等方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操作时间短、无需CT引导,医护人员及患者受辐射剂量少,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产品智能系数高、各模式联动效果好,安全精准、稳健高效,极具竞争潜力。


项目指导老师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教授介绍,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肺部穿刺导航模板的理念,有望革新现有临床操作,打造拥有核心技术的全自动导航系统,引领世界肺部穿刺,促进实现智慧医疗。



6、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四行仓库


项目介绍

团队成员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国,对中国好奇、对未来憧憬,怀揣着“中国梦”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他们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来中国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同学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中国和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是什么让中国这个古老民族历经数千年仍不断进步?是否可以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为了探寻答案,团队走访历史名城、参观现代企业、走进中国新农村,来到革命圣地,了解中国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们决定从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将自己的“中国故事”讲出来,写下来,拍成视频,通过社交媒体,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以后的来华留学生不再忐忑、不再疑惑,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让同胞借鉴中国经验,助力祖国发展!于是,“熊猫叨叨”诞生了!团队本着国际学生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的初心,多语言、多角度、多国别地传播中国文化,架起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之桥。同学们以美食、语言、文化、历史、热点事件和红色故事为载体,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7、满天星——共济平台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在安徽省阜南县开展帮扶活动合影


项目介绍

“满天星—共济平台”是一个长期关注和帮扶失依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平台。2015年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共同启动满天星济划,依托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平台及心理学专业人才,对阜南县登记在册的556名失依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层次干预,运用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分类进行心理辅导。通过“请出来+走进去”的活动方式,改善当地失依儿童因长期孤独、缺乏关注和引导等原因引起的各类心理困扰。


负责人陆紫娟在毕业后创立上海黄浦区连馨社区公益服务中心,通过成立民非,专注失依儿童帮扶。以正式组织的模式运营,保证项目规范、稳定、持久、专业地开展。本着咨询师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继续深入合作,聚焦失依儿童,构建满天星—共济平台,践行“人文化成,同济天下”。以平台为基准,大数据系统为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桥梁,通过三大体系(实地走访计划、心理援护O2O计划、成长关怀计划),六大环节(大数据建档、走访调研、心理测量、团体评估、长效干预、个案咨询)、两大载体(“满天星共济平台小程序”+自媒体)、四大层面(受助者、养育者、施助方、当地工作者)在当地建立心理健康屋,开启线上一对一心理辅导,并针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及在校教师、监护人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和培训,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践行乡村的精准精神健康扶贫。旨在成为失依儿童的温暖家园,以微光照亮微光,让孩子心有所依!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全国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增幅达55%,参赛人次增长51%。

本届大赛的校内筹备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副校长顾祥林和校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多次听取大赛专题汇报,指导赛事筹备工作,协调解决备赛过程中各项困难。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校团委、校友会、学生处以及各院系对大赛全程给予鼎力支持,高度重视参赛学生的指导和组织工作,动员组织各单位指导教师团队,解答不同学科参赛同学在备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创新创业学院负责高教主赛道,校团委负责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工配合,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导师团,在项目选拔、项目培育、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展示、现场答辩等各个关键环节,反复模拟演练,给予各团队耐心指导,从2021年5月开始共举办了各类线上线下辅导讲座及培训二十余场,本届大赛同济大学累计参赛项目数670个,累计参赛学生数2677人。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优化“共生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和学校“十四五”规划总目标,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同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培养引领社会、创造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同济经验与同济模式。深化以高校知识经济圈、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发挥我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形成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的质量观。深化基于“思创融合、专创结合、赛教联合和产学研协同”的跨院系、跨学科、跨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形成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扩大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文化敏捷力和全球领导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创新创业能力。面向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主的智能经济和数字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容、模式与方法变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课程、课堂和学习革命,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所需的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详细介绍滑动查看)



祝贺!!!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编辑:凌欣


推荐阅读

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同济喜讯连连!




全国特等奖!经典传承!同济最大“IP”《高等数学》




首批20所高校入选!同济又一国家级试点获批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