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屏如面!导师就在你身边,“云关爱”不断线
为学子特别增加高品质“学术大餐”
“我没想到,疫情来袭,我和我的导师在物理馆7楼,会做这么长时间门对门的邻居。”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魏振博笑着说,“每天一早,王老师就拍我的门让我起床,吃完早餐后抓紧写论文。说实话,老师的这个节奏我还真有点跟不上。”这位平时在同事和学生们眼里“待机”时间超长的王老师,这段日子里更是展现出超强的战斗力。
疫情之下,实验工作虽然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往常每周必开的组会自动开启“云上”模式,准点准时,未曾停歇。听取学生们汇报研究新进展,想学生之所想,倾听他们当前所思所需。他对同学们说:“虽然疫情期间不能满足做实验的需求,但这正是我们安下心来多读文献、思考问题的好机会。”
自3月21日开始,课题组的微信通知群就被一长串学术报告海报刷了屏,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斯坦福等12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位光电信息领域顶级青年专家学者送来了专属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其中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报告会是从早晨6:30开始的。“这是王老师在特殊时期为我们特别增加的学术大餐,以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我们感到受益匪浅。”同学们说。
“一对一”关爱指导未曾断档。“王老师总是希望我们能积极与他开展讨论,能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老师的专注、严于律己让我自愧不如。”博士研究生吴佳莉说,“有时,我刚把修改好的文章发给老师,当天或者第二天就会收到他的回复。偶尔我拖延了,他还会询问我的进展。”
带领团队老师驻守校园,科研攻关不停步
一篇篇研究论文浸透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4月1日,博士生孙敏的论文以增选封面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另一篇论文也即将见刊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4月中旬,已在高校任教的博士毕业生孙辉的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经过与杜老师多次线上讨论,江金辉博士已将论文修改稿返回给了《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他说:“杜老师与我反复多次讨论论文思路,经常帮我修改到夜深,让我原本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了不少。”其间,还有3位博士生先后完成了论文投稿。
随着一篇篇论文接连见刊,同学们在这段艰难时光里品尝到了在老师指导下探索科学真理的那份喜悦。
特殊时刻,特别有爱
导师用真情和细致筑牢疫情防线
用坚守和温暖彰显责任担当
师生齐心,共克时艰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没有一场风雨不会过去
让我们继续携手
为学生的科研学习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