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如你!这就是同济青年
同济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听党号令,跟党奋斗,在立德树人、疫情防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中勇担重任、冲锋在前,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为同济青年点赞!!!
2021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近日,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表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决定》,授予457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住院医师王蒙蒙名列其中。
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蒙蒙,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医学科住院医师,共青团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大使。她政治上求先进,学习上求优秀,活动中求进取,工作中求创新。她不忘初心,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融入到医疗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她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科普宣讲、社区义诊,在新冠隔离及疫苗保障工作中服务700余人次。她勇于担当,用赤诚仁爱之心接诊患者、守护生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刻担当共青团员的青春使命。
2022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个人)
(以姓氏笔画排序)
推动交叉创新潮流,勇担当代青年责任
马腾,男,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中共党员。他曾作为参赛队长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赛一等奖。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以及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提名等荣誉。他的学术研究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解决结构抗台风问题赴全国各地展开“追风”行动以获得第一手台风风环境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结构工程和空气动力学顶级期刊发表3篇文章。
山登绝顶我为峰,勇当抗痨开路人
王琳,女,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研究员,中共党员。她本硕博学习阶段皆在同济大学完成,多次获得国家级及校级奖学金。2017年进入肺科医院,从事抗结核免疫机制研究。王琳带领学生迎难而上,近年来在结核感染发病新机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在多本顶级期刊上发表,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济育学子同舟追梦,矢志科研不负青春
王颖,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同济大学“学术之星”等荣誉20余项,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并获评同济大学胡家骏环境教育奖。她致力于电分析与污染物电化学控制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
科技创新担使命,学科交叉育英才
齐鹏,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共预备党员。他主要研究医疗机器人,申请/授权专利80余项,主持研发了心脏介入手术机器人、全自动静脉采血机器人和国内首款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他曾荣获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导师、“卓越科研育人”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等。他率领团队完成多项科技抗疫应用,被授予青年突击队称号。
精诚卓越共奋进,朋辈引领同成长
汪洋,男,医学院2017级本科生,中共党员。他成绩优异,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仅25名,其中本科生16名)、国家奖学金以及同济大学学术之星、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他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4项;他发表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他担任班长和团支书,班级连续两年获评同济大学优良学风班;他坚持参加义诊和献血活动,努力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学生。
立德树人育英“材”,学科交叉建新功
陈庆,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作为青年教师,他坚持身正为范,立德树人,连续多年担任本科生新生班主任、本科生生活导师、驻楼导师和研究生导师等,所指导科创本科生一半以上进入课题组深造。他以学科交叉为创新驱动,在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交叉分支取得重要成果。他积极参与学科平台建设,助力“多重灾害全息实验系统”入选教育部大科学工程培育项目。
解生命之谜题,育祖国之栋梁
陈嘉瑜,男,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主要研究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命运机制,取得系列成果,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作为骨干教师获评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长期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课题,并获得国家或国际比赛金银奖;他先后指导多位博士毕业生获得国家基金委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项目资助。
木铎之心育桃李,笃信善道行高原
赵程,男,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他在育人中坚持以身示范,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激发。他长期从事岩体工程地质与灾害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川藏铁路等多个工程中成功应用;他本人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日本科协“杰出研究人员”等奖励。他支援西藏大学期间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创建了“高原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开展了“一江四河”流域基础设施监测研究。
以一带众志愿路,涟漪效应育青年
彭婧,女,数学科学学院团委书记,中共党员。她连续九年十五次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的社会实践,开创“乡土教育柔性介入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教育创新推荐案例、入选教育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培育项目。她发起“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支持来自全国540个县市的1697名大学生返乡实践;她指导学生推动校园公益项目化运行,创立 “数学外卖”志愿服务队、“万物皆数”数学文化宣讲团等校内品牌。
奋勇拼搏战一线,精益求精螺丝钉
薛慧,女,基建处工程管理科科长,中共党员。她对建设项目提前研究谋划、优化流程、细化分工,加强过程把控和现场质量管控。面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她产假还未结束就积极参与到项目协调,与团队一起创造了从获得教育部可研批复到现场开工仅耗时两个月的记录(同类项目平均用时十二个月)。她曾获得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浦东新区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组织者等荣誉。
2022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集体)
(以首字笔画排序)
思行合一同路行,交融成艺向未来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机关团队,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重要工作支撑保障团队。长期发挥了对外联系窗口、对内信息流转主枢纽及各条线工作协调的重要作用。团队爱岗敬业、精诚协作,高质量、有特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获评同济大学文明单位建设的多个奖项。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上海市“三大战略任务”和“五个中心”建设,成为学院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校院两级综合改革试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工作的行政管理服务主力军。
聚力科创建设,同心铸就人才
汽车学院科技创新基地青年团队,是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依托创新基地,培养的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强的重要青年创新力量。团队中的志远车队于2014年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培育的创新项目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1次、铜奖1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总冠军5个、国家级总冠军19个。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分子细胞组团队是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青年集体。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团队始终站在防疫第一线,积极发挥主导力量,提高科室及团队科技创新及业务水平,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及优质服务。每日承担近万人份核酸检测任务,还协助浦东疫情、迪士尼疫情、六院和同济医院完成核酸检测11004份。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完成七批次进博标本外送检测7980份,圆满完成进博会人员核酸检测任务。
十载数字人文,引航建筑智能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数字未来”创新实践青年团队,是学院第一个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号召,投身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方向建设的先锋队。团队成立11年来,围绕“建筑数字未来”“乡村振兴”“知识共同体人才培养”“中国数字人文”等开展交叉创新与推广传播工作。组建了全球数字建筑教育学术联盟,举办暑期工作营与国际会议,在全球积累了超过1.5万名的学者会员,显著提高了国际学术影响力;团队成果获华夏建设科技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完成的“竹里”、“永安之心”等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实践项目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民晚报》等媒体报道。
同绘雄安蓝图,“建”证青春匠心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新区项目设计组青年团队,是建筑设计院全力投身雄安建设的精锐队伍。团队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城市、起步区部分城市建筑风貌设计,多个片区组团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多个大型功能用房设计,项目设计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受到各级领导赞扬和广泛认可。
同济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一起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
来源:校团委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