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献给同济115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同济大学 2022-06-30


5月11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章小清教授课题组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Azad Bonni教授课题组、普林斯顿大学Samuel Wang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神经元功能多样性解析方法,发现了关联学习记忆的关键神经元。值得一提的是,论文第一作者陈晓颖博士是同济大学培养的2016届博士研究生。



→ 《自然》发文!同济团队发现关联学习记忆的关键神经元


而就在此前5天(北京时间5月6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高亚威教授团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另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生命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Science发文!同济团队又一重大突破

一周之内,两度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文,值得全体同济人骄傲。再细数一下,今年以来,学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接连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可谓多点开花。这也是同济科研人为即将到来的学校115周年校庆献上的最好生日礼物。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表明同济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大力推进学校基础研究、着力提升教师原始创新能力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正逐渐显现成效。

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接连获得重要突破,成果迭出。4月28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勇教授与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合作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研究建立了亲本特异性调控功能的预测体系。3月10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揭示Snail家族蛋白调控细胞自噬新功能。3月8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鹏教授课题组与王译萱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揭示锌指蛋白靶向逆转录引物结合位点抑制逆转录病毒的机制。2月25日,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青锋教授课题组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赐忠教授、厦门大学袁晶及美国国立卫生院Thomas Wellems等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揭示了表观转录组调控疟疾传播的新机制。1月17日,附属东方医院、医学院陈义汉院士与复旦大学学者等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实现了DNA中dU碱基检测技术的根本性突破。


物理科学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4月22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陈杰教授和徐象繁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量子输运与热能科学中心周俊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系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写的50页长篇综述文章(共50页)发表于《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文章是为纪念“界面热阻”这一重大科学发现200周年而作,全面介绍了近30年来界面热阻领域取得的长足发展。《现代物理评论》自1929年创刊以来,迄今以中国大陆科研机构为第一单位的论文不超过15篇。3月25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严钢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成果应用于推理全球性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能验证SARS和COVID-19的早期传播行为。3月2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鑫彬教授和王占山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物理系周磊教授团队的合作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高效率光学超表面器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化学、材料、海洋、汽车、环境等学科领域研究也分别取得重要成果。3月12日,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涛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发展可见光/镍催化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用于有机硼化合物高效合成。1月13日,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智鹏教授、张弛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 在表面端基调制MXene非线性光学吸收性能研究方面有新进展。4月1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范震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以增选封面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提出了“非药物疗法”双管齐下治疗耐药肿瘤。4月4日,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凯博士与杨守业教授、郭玉龙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提出温度是控制全球硅酸盐风化程度的主要因素。4月27日,汽车学院魏学哲教授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提出车用动力电池容量估计的新方法,为多种应用场景下的电源系统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3月9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志伟教授团队与范德堡大学林士弘教授、香港大学汤初阳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团队研制的一种新型超高选择性聚酰胺RO膜,实现了水中硼与NDMA的高效去除。2月14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颖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为破解水污染难题提供新思路。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同样成绩喜人。发挥全系统优势,“同济智慧”持续助力我国中速磁浮自主研发。3月10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研制、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在同济大学高速磁浮试验线上完成了相关动态试验和系统联调联试。这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中速磁浮关键核心技术,磁浮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前列。可自动识别人身上指定的疫苗注射位置,无针无痛注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1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齐鹏副教授研发出了国内首款自主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这也是同济大学科研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医疗结出的又一硕果。此外,1月,学校牵头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4月2日,学校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分别是铁道与磁浮科普实践教育基地(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推进高水平原创性科学研究,关键在人才。在一批原创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接连问世的同时,今年以来,同济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稳步深入推进。4月21日,俄罗斯工程院院长B.V.Gusev院士给医学院教授、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刘中民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希望他未来为推动中俄两国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多创新性和富有成效的科学与技术合作。这也是继去年12月17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短短五个月之内,同济教授第二次当选国外外籍院士。2月25日,享誉全球的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荣誉校长Rosanne Somerson(罗赞·萨玛森)受聘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一共授予35名同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钱锋榜上有名。

走过115周年奋斗历程,守正创新再出征。同济人将不负时代、不负使命,充分发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继续推进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重要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

谢谢你们!“护”我们周全




振奋!同济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重要!同济发布四则招生简章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