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舟共济印记①|面临危机,虽疾风骤雨仍怒放

同济大学 2022-08-24

1907年,同济之舟启航。在115年的航程里,无论风起云涌,无惧惊涛骇浪,同济大学经历了无数这样的同舟共济时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救国医民、富国聚民而和衷共济、艰难创业;吴淞办学阶段,自强不息、蓬勃盛放,共同经历国立同济的兴与殇;全面抗战,六次迁校,同济人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弦歌不辍、坚持文化抗战;建国初期,作为“人民的大学”,根据国家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两个转变”,在探索、改革、创新中实践同济特色的现代化大学发展之路;21世纪以来,学校不断追求卓越,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奋斗……

115载薪火相传,这些曲折而光辉灿烂的同济时刻,是所有同济人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财富。学校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征集了代表同济精神、历史足迹与文化内涵的印文,用篆刻的形式将这些“同舟共济印记”具象而艺术地呈现出来。“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医为梦始、工济天下”“同行百年,济梦不息”……,一个个同济人与各界友人“同舟共济”的故事深镌其中。

在这个夏天

我们将这些

“同舟共济印记”

一一讲来

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

顺着历史的足迹

阅读同济

了解同济

热爱同济

让我们一起

同舟共济向未来

TONGJI面临危机,虽疾风骤雨仍怒放


历史的长河蜿蜒,济舟者溯游而上,1907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德文医学堂”(Deutsche Medizinschule)在上海诞生,开启了同济115年的办学之路。同济以医工两科开创,秉持“制造精,器无敌;体质强,士无敌”的爱国抱负,以“德意志”文明“灌输以饷我中国”,通过“两国和睦之谊,与政界辅助之忱”培养“为世界杰出之人才”。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同济办学的目的是“学工以精器械而筹战备,学医以善救疗而护全军,学法政以明内政外交而兼知军律”,同仇敌忾,群策群力,为中国的振兴贡献力量。


1907

TONGJI

1907年“德文医学堂”校舍
(白克路,今凤阳路)


1908

TONGJI

1908年“同济德文医学堂”
校门牌坊


1907

TONGJI

“医院能救人于一时,
学堂能救人于后世”
1907年
同济大学前身
“德文医学堂”
校董朱葆三

在10月1日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1918

TONGJI

“厚国聚民莫先乎工”

出自1918年《同济》创刊号

阮尚介校长所写序言

自同济创校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学校为中德合办,办学经费主要由中德政府和工商界筹集,校董为中德两国政商界代表,教务和校务均由德国人主持,采用以德籍教师、德国学制、德文教材、德语授课为特色的德国医学、工程教育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学校已初具规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作为中德文化教育交流的代表,同济因其注重实用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受到国人推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被迫参战,受中德关系、中法关系的影响,同济遭遇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1917年3月17日,依据法国领事的命令,同济校舍所在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为德国产业、防止德国人利用学校机械制造武器为借口,派遣法捕房总巡捕率捕头及安南兵大队包围同济校园,并当众宣布学校解散。


1917

TONGJI

1917年法捕房总巡

率领安南兵大队
荷枪实弹包围学校

强令学校解散


TONGJI

“同舟共济”
同济大学校训

虽然学校此前已有所防备,但突如其来的这一暴行使学校立刻陷入生存绝境。事件发生后,校董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马上联系江苏省教育会代表,积极协调解决学生的食宿困难。上海工商界和学生家长等也纷纷伸出援手,上海金星人寿保险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中华书局等为学生提供了资金和膳宿;上海县教育会积极联系上海各医院的宿舍,安置学生居住;谦信洋行在洋行内设立学生通讯处,方便学生沟通联络;在致远街(今天津路)的福利公司也将其所属的福泰、振泰、开泰、致远等旅馆用于安置师生,暂时解决了师生的生活困难。


1917

TONGJI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
袁希涛就学校解散事件
复函校董虞洽卿


2022

TONGJI

“勠力同心”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专业
2018级博士研究生
梅梦月

面对校舍被占,师生被驱逐的命运,学校应该如何维持办学?在沈恩孚、李维格等华人校董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金星人寿保险公司创办者之一唐绍仪提出了学校整体搬迁至业已停办的吴淞中国公学并向该校校长梁启超商借空置校舍的建议方案。经华人校董张君劢联系,借用中国公学校舍一事很快得到落实。原吴淞商船学校校长、海军总长萨镇冰也为学校迁至吴淞提供了便利,除同意工科和机师科学生借用机器设备开展实习之外,还在吴淞炮台湾海军学校为工科学生解决了部分宿舍用房。

2022

TONGJI

“同气连枝”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
新生院工商管理中法班
2021级本科生
胡璞石

与此同时,学校仍在积极争取能够重回校园。3月21日,由学生和1名校董组成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赴京代表团赴京请愿,请求教育部提交国务院评议会,提请对法提出抗议,归还同济校舍。经外交部交涉,法国公使虽有意归还校舍,但不准学校聘请德籍教师,提出诸多苛刻要求;中方则因学校一贯采用德语教学坚持继续聘用德籍教师,保持同济的德式教育传统。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学校收回校园并在原址继续办学已无可能。法租界当局最终仅允许学校取回校园内的部分教学仪器、学习用品和书籍,而属于学校的各类仪器尤其是测量仪器早在学校被占领后不久即被法国人迫不及待地“借给”自己办的震旦大学使用,后来,法国还在同济原校址创办“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同济只能被迫在吴淞,租借中国公学、炮台湾海军学校等校舍继续办学。


1917

TONGJI

1917年“三·一七”事件后

学校在吴淞租借校舍分布图


1917

TONGJI

1917年

租借中国公学办学时校门

“三·一七”事件虽然使同济师生远离了苦心经营的校园,但师生在“同舟共济”精神的引领下,依托坚毅的意志顽强奋斗,继续坚持学习和研究工作,既未因意外的打击而荒废学业,更不曾忘记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2022

TONGJI

“和衷共济”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2020级本科生

刘文超

“祖国!祖国!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怎堕入长梦不醒的迷途?你沉雾几时消?你长梦几时寤? …… 这首《问祖国》,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大师、同济大学杰出校友宗白华,1919年发表于《少年中国》月刊上的诗歌,铿锵有力的文字表达了同济学子深沉而纯洁的爱国忧思。“出而问世,为国家社会努力与各项事业”,“精诚团结,以谋我国民族之复兴,国家之昌盛”成为同济师生的职责所。 


1934

TONGJI

“精诚团结 扶危济困”
出自1934年校长翁之龙
在《国立同济大学
二十七周年纪念刊》
弁言

“三·一七”事件后,学校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办学性质发生转变,学校由德国人管理转为由华人接管;二是校址的变迁,学校从上海市区的法租界转迁至宝山,开始了在吴淞的逐步恢复,并迎来了同济历史上历时二十年的蓬勃发展时期。1923年出版的《国立同济大学工科毕业纪念册》对历经浩劫而愈发坚定的同济人及其精神作了如下总结:“校舍无有,足以闭校。教员无有,足以闭校。而我同济仍能于疾风骤雨中,含苞怒放,蔚成今日之同济者,谓非根深蒂固,孰有不被摧残者乎!同济以实用为国人许,征之与悄,同济之兴衰,国人与有休戚焉。方其数濒于绝也,朝野人士莫不竭诚营救,由险以夷。九年来吾侪备尝艰苦,今日学成,谓非国人之赐欤!此后愿吾侪善用所学,庶不负国家之培养,国人之期望。同学其勉诸!”。


2022

TONGJI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学专业
2019级博士研究生
刘威彤

经历了百年沧桑和岁月洗礼

同济人永远铭记历史

新时代新征程

我们一起

踔厉奋发启新程

同舟共济向未来


文:周黎萍
编辑:刘蔚嘉 等
来源:图书馆、档案馆、党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同济科研力!又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亮相国际权威期刊




0001号!同济大学2022年首封本科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服务国家战略!同济荣获特殊贡献奖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