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舟共济印记③丨六次迁校,同济人的“万里长征”

同济大学 2022-08-24

115载薪火相传这些曲折而光辉灿烂的同济时刻是所有同济人弥足珍贵的“同舟共济印记”今天我们继续重温历史顺着历史的足迹阅读同济,了解同济,热爱同济让我们一起同舟共济向未来!
TONGJI六次迁校,同济人的“万里长征”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大幕。日军举起贪婪的大旗,燃起野蛮的硝烟,在中华大地嚣张肆掠,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起抵御外辱、驱逐野蛮侵略者。同济大学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当二十九军在长城英勇抗敌时,同济师生员工同仇敌忾,通电声援。在项本道、陶亨咸、于诛杲等的发起下,学校成立了前敌将士后援会,并将7月14日募捐的百余元款项委托立报馆及大公报馆汇交前方将士。


“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
出自习近平同志
2007年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
庆典上的致辞




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又在上海蓄意制造了“八·一三”事变。时值暑假,校内师生较少。鉴于形势日益紧张,学校吸取了“一·二八”事变时的教训,在翁之龙校长的部署和秘书长郭德歆、总务长陆振邦的组织安排下,学校租借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地丰路(今乌鲁木齐路)121号的房屋作为临时校舍,并将能拆装的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分批抢运到上海市区。由于是临时采取的搬迁措施,加之租借房屋比较狭小,从吴淞校区搬出的图书、仪器和设备等只能作简单堆放。8月12日下午,当郭惠申、纪增觉等最后一批人员搬运校产撤离吴淞时,在黄浦江中杀气腾腾的日本军舰已经褪去炮衣准备轰击,大战迫在眉睫。




“同力协契”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刘馨怡
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20级本科生 




“我只好跳上一只黄浦江上的小船,离开这一有战事就首当其冲的吴淞镇。船在日本军舰的中间穿过,军舰上常常有日本的军官拿出望远镜向四方瞭望。”这是时任同济附中主任的冯至教授回忆中的8月12日。那天下午,他在吴淞处理完工作,开往上海的小火车已经停运了,他跳上一只小船带着况礼文等20余名学生回到了上海。 




吴淞时期的附中主任冯至教授




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日军飞机对上海市区及部分郊区进行了狂轰滥炸。在上海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淞沪会战”。8月28日和29日,日本飞机对吴淞地区实施了连续轰炸,学校吴淞校园的大礼堂、办公楼、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教授住宅及学生宿舍等主要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爆发以及日军的暴行让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终成一片虚无。





大礼堂前遭日军轰炸的情形


惨遭炸毁的吴淞校园


1937年刊载同济大学被炸毁消息的中外简报


抗战爆发后
同济学子
在沪西大沪花园
(今丁香花园)开办
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医院




日军对同济校园的轰炸激起了舆论的强烈谴责。9月3日,大公报严正指出:“同济大学位置,远在吴淞镇北,在军事上实非重要,即我军方面,亦无利用该校作战之事实,日军如此破坏”,“实不啻对整个世界文化宣战,狰狞面目,暴露日显。”尽管遭受重重困难,同济师生积极投身抗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不仅体现了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唤起了市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发挥了广泛的教育作用。

上海战事日益激烈,学校已无法正常上课,为延续学脉、保存知识精英,同济人告别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家园,别吴淞、过上海、经金华、停赣州吉安、往八步、歇昆明、居宜宾李庄,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走过了一万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写下了“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的战时丰碑。




1937年至1946年同济迁徙地图(台湾校友徐为康手绘)
1937年内迁时期赣州通天岩上的“同济”石刻

“六迁长征”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陈哲瑶

土木工程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


“百舸同航,渡济千舟”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郭启源
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
2019级本科生




这年9月,冯至教授带着夫人与一岁零三个月女儿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取道河内,于1938年底到达昆明。


这年10月,正在家乡梅县过暑假的李国豪,风尘仆仆地赶到金华找到学校,还没来得及安顿,就又和毕业留校的同事纪增觉一起骑着自行车去赣州,怀着“国破需要勇士,国兴需要英才”的鸿鹄之志,带着学校资助的助教薪资从赣州去往德国读博。




1938年夏,李国豪和学生在赣州合影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同济大学校风




这年11月,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物理学教授、秘书长郭德歆协助校长主持迁校事宜,积劳成疾,途中病逝于南昌,留下他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的科学事业,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这年年底,高中生唐有祺从上海租界坐船到温州,经丽水到金华,入读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开始与校同行。

同济“南丁格尔”、首批护士训练班学员乐彩臣同李宣果教授、章元瑾教授、郭秉宽教授以及医学院学生刘宗歆等一起,随医疗救护队辗转萍乡、衡阳、南昌、桂林、柳州、南丹等地,忍受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为民族解放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同济师生从江西赣州到广西贺县八步镇途中

1937年4月
医学院李宣果教授
在迁校途中给
附属护校学生乐彩臣题写的诗词


迁校途中土木系主任陈士骅教授
赠送附中主任冯至教授的画作




迁校途中,夏坚白在迁至云南昆明和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两度任教,在江边操场上指导同学做测量实习,和同济师生一起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为国家培养优秀测绘人才。

迁校李庄时期,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童第周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




迁校金华时期的校舍

迁校昆明时期的教室


魏述征校友捐赠1939年昆明时期
“国立同济大学膳食委员会”印章




历史不会忘记,“十军工,九同济”的丰功,同济为军工部门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人才,用现代学识壮大了抗日的军事力量;同济人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服务当地百姓,攻克了川南一带流行的痹病,挽救了成千上万病人;工学院利用实验设备发电,为当地民众通电照明;同济学生在金华组织战士服务团创办《合流》报刊,在赣州开办平民学校,宣传抗日;同济师生密切关注时局,时刻准备为危难中的祖国效力,1944年在“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中,师生近700人报名,近500人从军,报名和参军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一……




“悬壶济世”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李禹剑
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
2021级本科生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叶晨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




战火炸毁了同济的校舍,却没有摧毁始终坚守教育、为国育才、支援抗战的同济人的信念。这一时期,虽然被迫开展流动教学、使用临时建筑、居住分散校舍,学但校的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济师生充分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走完了这条教育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征之路。

虽历尽艰辛多次迁校,但学校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不改,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不忘,充分发挥同济的教育特色,“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服务社会,强健祖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战,六次迁校,同济汇集了童第周、贝时璋、王葆仁、叶雪安、夏坚白等学术精英,为新中国培养出了朱洪元、陶享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鸿儒、吴孟超等一大批骨干人才。




1942年,迁校李庄时期东岳庙门口悬挂的校庆三十五周年横幅


“同心断金 济勤究道”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史睿琪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9级本科生



文:周黎萍

来源:图书馆、档案馆、党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官宣!这一重要中心同济牵头建设




心之所向,梦中情校!这群新同济人,准备好了!




同济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