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进展!基础研究中的“同济力量”

同济大学 2022-09-30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以“Atmospheric forcing dominates winter Barents-Kara sea ice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imescales”为题,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忠方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气强迫在北极冬季海冰消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该项研究厘清了大气与海洋过程对冬季海冰消融的相对贡献,以及海冰消融与大气环流的因果关系,同时,解释了北极放大效应背景下中纬度地区产生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原因。


近一个多月来,学校又有一批来自医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管理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再一次展示了基础研究中的“同济力量”。












推动新型废水脱氮技术发展

8月31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以“Diatomic Pd-Cu Metal-Phosphorus Sites for Complete N≡N Bond Formation in Photo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为题 ,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化学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该研究从原子尺度层面阐明了双原子PdCu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反应中的催化作用机制,为发展新型废水脱氮技术奠定了基础。



揭示碘酸盐晶型相变机制

8月26日,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弛教授研究团队研究成果以通讯形式发表于国际化学权威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题为“Additive-Triggered Polar Polymorph Formation: β-Sc(IO3)3, a Promising Next-Generation Mid-Infrared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
团队基于碘酸盐的多晶型现象,首次揭示了反应助剂对多晶型稀土碘酸盐晶态材料结晶成核的影响机制,设计创制了一例具有强倍频响应和宽带隙的中红外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β-Sc(IO3)3。




归纳超构材料光镊操控中的物理机制

8月17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和程鑫彬教授所在团队的施宇智特聘研究员在物理学顶级期刊《应用物理评论》(Applied Physics Reviews)在线发表题为“Optical manipulation with metamaterial structures”的论文。论文被编辑选为Featured Article,并被美国物理联合会《科学之光》(AIP Scilight)报道。


该论文首次归纳了超构材料光镊操控中的物理机制,总结了典型的超构材料光镊操控的应用,区分了超构材料光镊操控技术的两种典型构型:“超构光镊”(Meta-tweezers)和“超构机器人”(Meta-robots)。



发现肺动脉高压影响认知功能

7月29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郑加麟教授和夏骁寰研究员团队围绕认知功能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美国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该研究工作首次发现了肺动脉高压疾病进展与神经认知功能变化间的关系,提出了肺脑轴复杂双向互作的重要理念,为肺动脉高压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并提示肺动脉高压患者认知功能异常早期诊断与干预的重要性。



推动糖尿病的细胞替代疗法的发展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李维达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们,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ZnT8 loss-of-function accelerates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hESC-derived β cells and resists metabolic stress in diabetes”的论文。


该研究以SLC30A8(功能失活降低人类患糖尿病的风险)基因为靶点,在干细胞中敲除该基因并进行β细胞诱导分化,实现了SC-β细胞功能与生存能力的强化,突破了制约该技术的两大瓶颈,推动了糖尿病的细胞替代疗法的发展。



为慢性皮肤溃疡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李斌教授团队以“Patient-driven discovery of CCN1 to rescue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in diabetes via the intracellular EIF3A/CCN1/ATG7 signaling by nanoparticle-enabled delivery”为题,在生物医学领域权威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成果。


该团队基于临床数据发现糖尿病溃疡患者皮损CCN1表达缺陷,应用纳米包载增强糖尿病溃疡病理模式下CCN1蛋白稳定性,可显著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并首次提出纳米制剂触发蛋白细胞内新机制的潜力。



在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适性方面
取得进展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檀宏斌与新加坡国立大学Andrew Delios教授、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Elena Clemente教授、欧洲工商学院Eric Uhlmann教授等合作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题为“Examining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rchival Data”。


该论文的系统研究表明:1)社会科学体现出与自然科学研究较为一致的特性,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复现性;2)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会局限于特定的时空情境,而是具有普适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过去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管理科学)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普适性的质疑。


来源:新闻中心、各学院

推荐阅读

浪漫美好!同济人的中秋节,嗲!




谢谢您,同济老师!




表彰!致敬!同济大学2022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举行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