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同济这支团队始终在路上
全国首个机场工程虚拟实验平台
全国首条F类机场跑道
全球首条智能跑道
……
硕果累累的背后
都有同济这支团队
提供的智力支撑
开展立足国情、创新引领的科研攻关,成为行业领跑者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摹画了一幅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基于“引领国际一流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定位,传承发扬“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同济百年交通学科办学理念,团队师生开展了立足国情、创新引领的科研攻关,取得了卓越成绩,成为行业领跑者。
为学子提供契合交通强国战略和智能时代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平台
“新时代机场工程人才培养对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系统观念等课程思政元素有着天然的需求,如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承载的隐形思政功能?”这个问题萦绕在凌建明的心头。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着力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教学育人模式改革,为学子提供契合交通强国战略和智能时代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平台。
秉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并行、基础知识与工程案例并重”的教学思路,凌建明团队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的视角思考学习重点,在区域经济和综合交通的大系统中思考机场工程专业问题。结合行业发展和研究进展,凌建明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库,在新时代“大国工程”案例教学中提炼中国智慧。学生纷纷表示:“不仅收获了满满的干货,更树立了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信心。”
营造勠力同心、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氛围
“从满怀期待到逐渐融入团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非常庆幸能加入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硕士研究生侯天新说。
“团队老师在追求卓越、科研报国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正是因为老师们的全方位提携,我们才能行稳致远。”博士生王增逸说。
组会上,交流近期学业收获时,学生们普遍感到“思考的乐趣与突破的喜悦”。
团队现有导师11名、博士生40名、硕士生36名,考虑到团队研究方向广、科研项目多、成员数量大,团队构建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涵盖工作导则、例会制度等,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实习等方方面面。
以例会制度为例,团队大组会每两周一次,导师小组会每周即时举行。大组会一般安排项目专题研讨、学术成果分享、文献综述汇报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碰撞出学科交叉的火花。小组会则侧重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难题,指导学生的研究进展。
团队营造了勠力同心、和衷共济的文化氛围。团队研究生组成的党支部持续推进“助学·筑梦·铸人”尖子生助学圆梦计划,开展“点对点”教育资金筹集和“多对多”线上授课助学,覆盖福建省松溪县1200余名贫困学生,帮扶班级升学率提高50%,支部入选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
在导师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培养下,团队学子成绩喜人:近3年来,团队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受邀国际学术会议报告30余次,授权专利20余项、申请40余项,获得校级以上荣誉奖项80余人次,包括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
团队支持研究生面向社会需求和行业痛点,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推动成果转化应用。近3年来,团队研究生获得创新创业比赛奖项40余人次。
在赵鸿铎教授指导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Ultra Road:车路交互状态集成感知模块”在上海申嘉湖高速、上海龙华机场等地试点应用,并获得中国“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和上海市金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灵感:路表湿滑状态智能监测专家”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多处开展科研应用,并在新加坡实里达机场实现了全球首次商业应用,获得“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二等奖等奖项,并入驻创业谷。
省人大代表、“双一流”高校教授、部委科研院主任、企业高管……20余年来,69名博士、176名硕士从这里出发,成长为“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行业骨干和国家栋梁,他们在交通强国建设征程中建功立业。
往期回顾
天上飞、水里游,“TJ-FlyingFish”受到国际关注!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