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直击!这里真是太酷啦
让报废水处理膜重焕生机的膜力换新技术、全程主动管控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的关键技术、为肿瘤患者检诊治养带来福音的新型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为智慧城市交通提供解决方案的混合交通流智能管控系统、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痛点的高比能锂离子电容器……
今天,以“碳循新工业 数聚新经济”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同济大学16项科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工博会高校展区,它们分别来自物理、土木、交通、环境、汽车、环境、电子与信息、机械、医学等一批学科,各具创新亮点,引来不少参观者驻足。细观同济展品,绿色、安全、健康、以人工智能赋能,是其中的几大关键词。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校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分别来到同济大学展区参观,饶有兴趣地听取项目成果介绍。
大学科研落地国计民生
成果转化惠及多个领域
快来工博会同济大学展区
看看这些厉害的成果吧
“废膜再生,膜力焕新!”膜技术是再生水资源的核心技术途径,也是制备高品质水的关键技术手段。然而膜材料更换频率高、投入费用大一直是制约膜技术推广应用的核心行业痛点。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志伟教授领衔的同济膜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团队,突破传统膜材料达到寿命终点即报废的思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寿命终点有机膜再生延寿技术——MemPLUS膜力焕新技术。该技术能够将报废的有机膜进行再生利用,让报废膜焕发全新生机。成果已开展万吨级工程应用。
基于云服务的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发展迅猛,工程项目线路长、建设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存在风险和隐患。土木工程学院谢雄耀教授团队经过数年产学研攻关,在理论方法、技术装备、智能平台三个方面实现了实质性创新,形成了地下工程风险云管控技术体系,实现了被动管理到自动化、智能化主动治理的转变。该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南宁10余条地铁线路,为轨道交通建设“智慧”护航。
展会现场有两台特别的设备——全自动细胞分选仪、玻片扫描影像系统,这是由医学院陈炳地博士及其团队全球首创的新型循环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引领了液体活检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新突破。该技术已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立项团体标准并即将发布,为建立癌细胞检测与鉴定的国际金标准迈出坚实的一步。陈炳地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了设备和试剂,成立了致慧医疗,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目前,交通流已经演变为自动驾驶车、智能网联车、常规车形成的新型混合交通流。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马万经教授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了双碳驱动的新型混合交通流智能管控与出行服务系统(MICS系统),为智慧城市交通、智慧高速、智能网联、智慧公交等各交通领域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和落地产品。该系统作为住建部与工信部首批“双智试点”项目(上海),已应用于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京雄高速、“交通强国重点工程”甘肃清傅公路等。
转向是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瓶颈技术,汽车学院王阳阳团队从智能网联汽车车内线控转向技术和车外车联网车路侧向协同技术出发研发相关关键技术。本项目同步展出用一种于辅助解决线控转向电失效的自动回正装置和一种模拟双离合式的合流区车路协同控制系统。自回正装置可以在电转向失效后自动回正以保证整车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模拟双离合式车路协同控制可以实现低速汇入车和高速主车道车流的广义快稳合流。
同济大学展区内,一个特别的模型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这是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李方元教授设计的预张弦索空中轨道,它不需要研究特制车辆,最大限度兼容现有多种车辆形式与技术,为现有轮胎式汽车、轨道式车辆提供平台。预张弦索支撑的空中轨道运输系统,实现了“镂空”的“架空”平台,可为城市和城际提供公共交通或交通辅助,或可作为西部及偏远地区人员及物货运输线,亦或是自带景观效应的空中旅游运输线。
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安全、迅速与稳定能量储存与转化关键的短时、高频储能与调频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严重脱节。汽车学院郑俊生教授项目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比能、长寿命锂离子电容器,实现了化学器件功率、能量和寿命的平衡与按需设计,解决了目前电网调频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痛点问题。
双端共振磁耦合原理是当前大功率、高效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基础,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云辉教授团队发现的“反共振-共振”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机制,是与现有“共振-共振”磁耦合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基于该原理,团队已开发了具备较大充电距径比、面积比及较短动态响应时间等多个核心指标的千瓦级无线充电系统,该系统具备灵敏异物探测、能信同传、轻量磁屏蔽等诸多特色,已在机器人、AGV、无人机等领域得到了批量化应用。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李莉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数据智能驱动的半导体制造全自动虚拟量测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实时监控预警、质量问题环节快速准确追溯与产能充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日常量测频率并节约净化车间空间,提升单机设备/车间产能;准确预测设备退化或故障,提高设备日常维护/零部件更换效率;提前预警与事后追溯异常产品,有效提升半导体产品良率。
吞咽造影视频识别与参数化辅助诊疗系统,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秦国锋团队与附属康复医院(筹)合作开发的一款诊疗辅助系统。将目标跟踪技术应用在对钡餐在口腔和食管中流动的跟踪上,使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吞咽障碍检测,并结合人工选定图像预处理阈值的方式来提高目标追踪的准确性。本项目克服了传统的吞咽造影人工检查的主观性强与无法定量分析的痛点,并实现计算机自动读片,实现了医学造影的量化分析,医生可以做出更加可靠、更加客观的判断。
这台“可用于污染气体处理的大型滚筒式空气净化机”具创新性。鉴于传统除尘净化设备存在诸多不足,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王国华团队自主研发了滚筒式空气净化机,结构轻、处理风量大、净效显著。该项目集成了旋转滤筒(实现滤料循环再生)、自驱装置、局部或整机消杀装置和脉冲喷吹清灰装置等多项技术,适用于大型非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针对中、轻度污染空气进行净化,其集成系统也可用于净化含酸性、碱性成分、Vocs及潮粘有害粉尘的工业废气。
封闭截面钢结构连接中,传统螺栓需要双面施拧,而且闭口构件施拧工具不易进入。对此,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简小刚团队自主研发的“封闭截面构件高强单边连接技术及装备”,利用可压缩的回弹垫片单边螺栓紧固件和安装工具,实现单边螺栓的单边拧紧和紧固。其主要性能指标位于国际同类产品前列,现已成功应用于湖北武汉光电创新产业园、山西基因诊断及药物研发基地、新西兰基督城岔口大楼等数十项项目。
从攻克国家大型风洞系统建造这一世界级难题,到可应用于居民建筑的通风隔声设计,声学研究所李勇教授团队利用声学超构表面优异的声学特性,在吸声隔声降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与传统降噪方案相比,声学超构表面具有更高的降噪效果与工作频段,适用范围更广,能够更加适应不同的生产生活需求。
未来,我们的出行方式会有哪些变化?数字技术、“双碳”科技成果怎样让公共交通变得更环保、更智能?来自PACE中心在这里展示了创新成果。HYLO(hydro lounge)是由PACE中心主导设计的一款全新的水陆两用型交通工具,利用了上海拥有充足水资源和丰富旅游资源这一特点,开创性地将pod和水上交通结合,通过与国外学校学生的合作,打造出一款未来水上交通工具,在IDEEA国际大赛上荣获了全球第一的成绩。
此次参展的,还有由汽车学院毕业生莫莽、谢乐寅、刘矗团队创立的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汽车电子工具链基础软件TSMaster及配套硬件。它在中国市场的工程师用户量已超越国外龙头企业,功能覆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从研发到售后全流程,目前全球企业用户超5000家,行业领域包括汽车、芯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舰船军工等,一举打破了我国汽车电子领域建模、仿真、代码生成、测试、诊断、标定等工业软件完全依赖于国外厂商的局面。
来源:党委宣传部、科技园
各参展团队
图片:周游
视频:武毅翔
编辑:陈少颖
往期回顾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全体同济同学:我们等你很久了,还不快来!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