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重!这份同济人的独家记忆,值得一看

同济大学 2023-10-23



一件老古董

一段风云史

一台“过时”的检眼镜

见证了百年前中国青年

“师夷长技”“科学救国”的志向



它的使用者是一位

百年前的同济校友——谭岳峰

1916年

他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毕业

2013年

谭岳峰嫡孙谭国璋先生将

他保存多年的祖父使用过的仪器

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生产的

无反射检眼镜

捐赠给了同济大学校史馆


左起:《生理学笔记》《华德要语类编》

《上海德华医工高等专门学校同学录》(1915年)


近日

谭国璋先生再度将重要档案

捐赠给同济大学档案馆

分别为

《生理学笔记》

(1911年或1912年,待考)

《华德要语类编》(1913年)

《上海德华医工高等专门学校同学录》

(1915年)

其中

这本同学录和生理学笔记

成为目前馆藏最早的

同学录(通讯录)和笔记






1916届
一台无反射检眼镜


这台见证“风云史”的无反射检眼镜,如今就存放于同济大学校史馆二楼。
早在2013年,除了无反射检眼镜,谭国璋先生还将德国莱比锡bilz出版社出版的德文医科典籍《新自然疗法》(1902年版)、美国光学仪器公司产验光镜片箱(139片)、中国大明制造眼镜总公司产验光镜片箱(159片)等重要实物捐赠给同济大学。

1916年,它们的使用者谭岳峰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毕业。谭岳峰是山东潍坊人,曾就读青岛礼贤书院,在上海中国公学教授德文,后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俗称德华大学)求学。一战期间,德华大学停办,百余名学生转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谭岳峰是其中之一。1916年毕业后,谭岳峰曾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教授德文和化学,后在开封开设了药店和诊所。
一台检视了岁月的无反射检眼镜,让我们看到,在100多年前,同济毕业生便已使用到当时世界精良的仪器设备,而这一百多年的时光,也见证了祖国的医学发展日新月异。



2020级
一位“忘年交”


看着眼前百年前校友使用过的仪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次走进校史馆,郑晓晓都能从无数细节中感受到同济的精神。
她是外国语学院2020级德语系本科生,也是同济校史馆的一名讲解员。同济校史,她从大一讲到了大四,也将陪伴同济从113岁走到117岁。
在同济发展的轨迹中,郑晓晓开始理解,何为同舟共济、何为赤子之心。于她而言,同济更像是一位充满智慧和阅历的“忘年交”。

记得第一次参观校史馆时,她发现同济与德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抗战时期又与四川李庄结下了深厚情谊。“作为来自四川的德语学习者,我自然而然对讲好同济故事产生了特别的使命感。”
回首越深邃,前瞻越智慧。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向更多人分享这位“忘年交”的智慧和精神。
一次讲解时间从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除了最基础的中文讲解,她还负责德语和英语讲解。成为同济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挖掘能够体现同济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小故事。”
她希望,在今后的校史讲解和学习工作中,自己能时刻秉承前辈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同济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同济声音在世界的舞台上越来越洪亮。”




何以同舟共济

皆因赤子之心

从2020级到1916届

一件件档案

宛若一台台时光机

带我们穿梭在

同济的百年历史长河里


一位位同济人持续接力

不惧征途险阻

赓续同济文脉

“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一脉相承

“科教报国,奋勇拼搏”的同济力量

生生不息


新时代新征程

同济人用心讲好同济故事

推动同济文化创新性发展

让同济精神

在漫漫征途中熠熠生辉

🌟🌟🌟


来源:青年报、同济大学档案馆

整理:陈少颖

往期回顾




相关链接👇


太赞了!焕然一新,同济又升级了→


相关链接👇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来同济调研


相关链接👇

    

20年!同济汽车,再出发!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