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势而上,同济引擎

同济大学 2023-12-26






5年来,同济大学紧密对接国家经济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紧盯国际科教发展前沿,瞄准国际学术发展趋势,遵循“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建设思路,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在学科“高原”上攀登学科“高峰”,发力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学校学科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获得全面提升。





欢迎点击下方内容观看专题视频↓



老树新发 新枝萌芽
学科生态持续优化
点击观看视频《未来已来》↑

看今日同济大学学科生态,正呈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补充、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


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协调发展,学校推进“优势工科、厚重理科、特色医科、精品文科、前沿交叉”建设,持续构建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基础学科持续强化,新兴学科快速崛起,交叉学科异军突起。


工科重点优势得以进一步增强。重点加强土建、制造、信息三大类学科建设,土建类学科持续保持优势,信息类学科稳中有升。


理科厚重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有力提升数学、物理、化学、海洋、生命、力学、材料等基础学科水平。


医科发展特色得以进一步凸显。有效加强再生医学、神经生物学、心脏病学、肿瘤学等重点领域建设,力争把沪西医学园区打造成为医学教育科研培训高地、医院临床科技创新高地、区域融合产学研转化高地。


点击观看视频《一树繁花》↑

文科精品建设得以进一步深化。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设计学等学科建设。


学科前沿交叉得以进一步深入。重点实施“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微结构、干细胞等交叉学科领域。


目前,学校学科设置涵盖了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及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5年来,新增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医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产权2个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土木水利、电子信息等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规模和布局日趋合理,学科生态进一步得到优化。




一流引领 示范带动
高原崛起高峰挺立


今年7月,同济大学召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专家评议会,与会专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学校勇担教育强国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系统观念积极探索一流大学这一复杂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规律,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整体建设各项指标均获得“显著”的评价结果,7个建设学科全部获得“显著”或“较为显著”的评价结果,并新增生物学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上海市“高峰学科”的建设,有力支撑了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落实,全面提升了各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5年来,学校新增2个上海市高峰学科,至此学校共获批建设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I类高峰学科”,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2个“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干细胞与转化、智能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等5个“Ⅳ类高峰学科”,并参照Ⅳ类高峰学科建设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校深入推进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在建高峰学科圆满完成上一轮的既定目标,学科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高峰学科的引领带动下,学科整体发展步伐加快。


学校优势学科水平显著提升,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已在多个主流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20名。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学校A类学科较上一轮评估增加50%,学科均衡性明显提升。新兴学科快速崛起,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计算机、智能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基础学科建设持续强化,海洋科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化学和力学不断取得世界前沿领域重大突破。人文社科创新发展,哲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知识产权学等学科建设亮点纷呈。




AI赋能 交叉融合
学科实力全面提升


近日,同济大学第12期彰武论坛X高等讲堂在四平路校区落下帷幕,聚焦“Trustworthy Media”这一主题。作为旨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多学科交流、交叉研究的校内论坛和开放式平台,彰武论坛自推出以来受到了校内各学科师生们的欢迎和好评。这是同济大学深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缩影。


5年来,同济大学不断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干细胞与转化、知识产权等若干具一流水平的交叉学科。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多学科交叉”成为鲜明特色。学校以一流学科为引领,布局“8+2”十大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通过推动学科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共有 46 个学科积极参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转化医学,建筑科学与建成环境,新一代智能建造与交通,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三深”探测,低碳发展、环境治理与健康,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规划,智慧景观与生态绿色发展,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等10个一流学科群逐步实现从学科交叉向交叉学科的提档升级,为学校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学校正在此基础上积极布局并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同济模式。



启动基础领域交叉学科能力提升计划,发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海洋科学与综合交叉、土木工程综合交叉、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交叉、交通运输工程综合交叉、地面交通工具空气动力学综合交叉、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综合交叉多个专题,两年来共447个项目申报;开展交叉学科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试点……学校不断探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是同济大学多措并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同济大学牵头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设立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每年招收近百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同时,以人工智能赋能,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规划、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创新成果接连诞生。 


设计、机械、智能、土木、建筑等11个学科协同举办“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交叉论坛,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聚焦干细胞生物学基础与转化,土木、交通、数学、计算机、设计、环境等学科组建多学科大团队集成攻关催生“韧性城市”大成果,城乡规划、软件、海洋、管理科学、交通和智能6个学科共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经济与管理、人文、医学、智能等学科通过校内外一流师资联合交叉推动形成“教学-实践-实习-创业”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范式……学校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结出硕果。




来源:党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相关链接👇

追求卓越,同济活力!


相关链接👇

生生不息,同济星火!


相关链接👇

昂扬奋进,同济底色!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