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份额到建生态——传统领袖迈向伟大之道
在VUCA的商业时代,需求多变,技术日新,许多风光一时的巨头轰然倒下或黯然退出中心舞台。
例如曾经的胶卷霸主柯达破产,功能机霸主诺基亚变卖,PC双雄惠普、戴尔陷于挣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巨头市值相加不如特斯拉,就连20世纪常青树通用电气也被道指剔出,以传统商业模式运行的产业领袖深陷泥潭。
与此同时,亚马逊、谷歌、奈飞等互联网新星闪耀,特斯拉在汽车界一骑绝尘,老牌企业苹果、微软、迪士尼也焕发新生;欧洲工业巨头西门子、施耐德、ABB,也凭借数字化改头换面;在亚洲,除了阿里、腾讯领跑互联网,海尔、华为、丰田、小米等领袖企业也在逆势增长,新一代商业领军企业的成就引人瞩目。
巨头表现冰火两重天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区别是后者已建立起适合新商业时代的战略经营体系——以平台为内核的商业生态系统,简称“平台生态”。正是平台生态,让它们在数字化新时代焕发新生,持续迈向伟大繁荣。
01
为什么要采用生态战略?
任何战略形态都与宏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大环境要素相匹配,今日的快速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VUCA时代,许多企业看的还是以前的老黄历,却不知,战略形态近40年来已经历了三次迭代。
1. 红海:价值竞争
要么低成本,要么差异化,最后夹在中间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欧美经济结束了战后恢复的黄金时期,进入滞涨萧条、破产兼并、竞争残酷的时代,新的商业战略思想也应运而生,首先登场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选择有潜力的产业,聚焦于价值竞争,打败竞争对手,并通过内部价值链的优化,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相较于过往天马行空的战略思维,波特提出三大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小范围聚焦。在市场区隔明显,且不断快速细分的时代,波特的竞争战略迅速成为不少企业奉行的金科玉律,要么低成本地获取规模优势,要么差异化满足细分需求,攫取高昂利润。二选一的方式,造就了产业界奇特的现象。双雄争霸,一个品质,一个规模,便是将这两条路走到极致的企业。
波特的竞争理论,造就了一个竞争的盛世,但也酿成了苦果:成本领先造成价格战,差异化竞争最后相互模仿,形成大量同质化竞争,造就了一个个产能过剩的夕阳产业,有人形象地将此描述为竞争红海。企业增长停滞,利润被大幅度侵蚀,未来发展极度不确定,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领先者尚且难以幸免,普通的追随者情况更糟,它们大多数都夹在中间,深陷泥潭,既无法向高端进军,做到差异化,又无法保持成本领先。没有企业想和对手在残酷的红海厮杀,只为了赚取微薄的利润,在如血的红海,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2. 蓝海:价值创新
既差异化,又低成本,但难逃被模仿
2004年钱金和莫博涅发现了企业困于红海竞争的痛点,创造性地提出蓝海战略,其中蓝海表示目前还不存在的产业,代指未知的市场空间。在这个新的未知市场,企业可以避免过度的竞争,同时获得更高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
蓝海战略框架中的核心策略是价值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价值曲线,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曲线进行加减增删,给客户提供最极致的价值组合满足,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实现物美价廉的最优解。蓝海战略解决了波特竞争战略中“差异化”和“低成本”只能二选一的矛盾,既能差异化,又能低成本,可谓“物美价廉”,让许多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许多企业开启了从红海向蓝海的转型,纷纷采取“价值工程”,聚焦于价值创新和新市场空间的开拓。在蓝海战略中,重新定义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是中心,企业的战略行动和资源能力配置都需要围绕它而展开。许多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行动,对企业的成本结构与顾客的效用价值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连续多年盈利的美国西南航空。
蓝海战略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首先,价值创新并无太高壁垒,只要有企业成功,就很容易引来竞争者的模仿,刚刚开发出的小块蓝海市场迅速被嗜血的群鲨染红,创新空间日渐狭窄。
其次,蓝海战略的战术意义远高于战略意义,如果战略方向不对,产品运营效率再高,企业依然难以走远,例如蓝海战略的典范——太阳马戏团在新冠疫情之年申请破产,就是因为缺乏顶层战略设计来防范经营风险。
3. 黑海:价值共生
打造共享价值生态,超越竞争,无法模仿
如何摆脱传统战略视角的盲区?如何既能够避免红海的零和竞争,又能够保护创新,实现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在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推动下,顶层战略思考者和新兴企业实践者给出了答案。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顾客、伙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创出全新的战略思想与商业模式。
加里·哈默称之为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借助互联网,顾客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大量用户加入互联网平台之后,用户与平台会形成相对较强的黏性,梅特卡夫称之为网络效应。例如亚马逊通过大数据积累与算法优化,使用户体验和企业绩效不断升级,并称之为飞轮效应,有人也称之为技术网络效应。
在这一系列不同的术语中,一个共同的商业模式轮廓也已经逐渐清晰:依靠互联网技术搭建的交互界面,企业建立起连接供应商和用户的交易平台,并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深度改造产业链,对合作伙伴开放赋能,使交易平台进化为具有定制能力的超级平台,向用户提供场景式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和周边企业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从平台到多平台组合的生态,詹姆斯·穆尔在1993年称之为商业生态系统,有着动态性和共生性。由于参与者在生态中能获得价值分享,对生态有极强的黏性,所以这样的生态基本是不可能复制的。为了区别于红海和蓝海,海尔干脆称这样的生态战略为“黑海战略”——打造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商业生态体。
相较于红海时代的同质化竞争和蓝海时代的创新单行道,黑海时代的生态战略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通往企业的百年长青,另外,生态共存、价值共享,完全颠覆了以往“零和博弈”的世界观,这才是生态战略理论的最大贡献。
图1:三个时代的战略
02
商业生态体究竟是什么?
苹果、谷歌、IBM、阿里、腾讯、华为、海尔等众多领袖企业,都已经不再执着于抢份额,而是在运用强大的影响力建立数字化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满足消费者。那到底什么是生态?其基础和运行机制如何,有几点需要澄清。
1. 本质:价值共生
与合作伙伴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
首先是概念的澄清,商业生态与广义的商业世界并不相同,后者是优胜劣汰的客观结果,而商业生态则是领袖企业主动去规划和建构的,商业生态有三个新特点。
要理解商业生态,首先要跳出传统企业视角。传统视角以交易成本为分界点,将企业与市场区隔开来,侧重点在于各自独立结算。而商业生态则强调企业与合作伙伴相互作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的关系,是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周边利益相关者为满足用户需求组成的商业共同体。
该群体的成立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与过去品类主导、块垒分明的需求不同,数字化时代的用户需求多是跨界的、以场景为中心的综合需求,需要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才能加以满足。
这些往往是单个企业无法做到的,必须要有一个囊括众多品类的生态系统。典型代表如小米生态链,数百家生态链企业提供极致性价比产品,满足多场景的需求。
2. 基础:平台赋能
保证生态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仅有概念并不足以支撑一个体系,詹姆斯·穆尔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商业生态的概念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才逐渐变成现实。商业生态的建立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数字化设施
在过去工业技术主导,企业之间信息化形成一个个孤岛的年代,商业生态系统是松散、阻力重重、反应迟钝的萌芽形态。
有了数字化技术,还要有一套良好的平台-生态机制,将传统产业链条打破重组,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开放平台,为供需双方的交互交易提供撮合与安全保障。
这样的平台需要确立一系列交易规则,包括创造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易规则、用户和平台的关系、创造者和平台的关系,其中重要的内容是监管规则和价值分享机制。
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作为生态核心的平台需要深度开放产业链的能力,对参与者高效赋能,使之创造出有竞争力的成果,才能吸引优质创造者加入生态之中。
尤其是面对用户日渐多元化的需求,自由创业体的灵活创意是大公司所欠缺的,但在基础能力上有所不足,这就需要平台与创造者取长补短,建立高效的赋能平台。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并衍生出对创造者的赋能能力,这是数字化时代商业生态得以建立的基础,有了这三大基础,商业生态系统才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并欣欣向荣。
3. 运行:生态迭代
价值创新、系统赋能和治理的三重迭代
商业生态一旦建立起来,其运行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商业生态的建构者需要借助这些规律,为商业生态的不断升级迭代提供护航。
首先是创造极致价值。平台需要有极致价值的定位和坚守,用户选择某个平台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看中了该生态能带来他所需的价值,例如卓越的性能、高质量、高颜值、全品类搭配,或者高性价比、人性化服务等。商业平台生态需要坚守其价值取向,并通过平台赋能和机制约束,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价值,才能长期吸引用户。例如苹果应用商店对App的严格筛选,以确保用户的极致体验,换来用户高度忠诚。
其次是动态迭代系统。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商业生态的基础系统需要自动更新,不断自动进行迭代升级,在功能上需要达到专业级用户的苛刻要求,引领普通用户的需求走向。商业生态的模式也需要不断升级,从交易撮合到消费洞察,从赋能营销到赋能智造,最终进化成为以“产销合一的定制化平台”为中枢的超级大生态。
商业生态体系从理念走进现实,再到良性运转,生生不息,考验的不仅是企业面向数字化的前瞻思考和顶层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考验企业行动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产业领袖企业,如何承前启后,推动企业从控制型集团走向开放式生态。
03
产业领袖如何建生态?
传统产业领袖要转型升级为商业生态体系,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战略选择、商业模式和组织领域三路并举,并且相互协调,才能成功驾驭变革。
1. 战略变革
以使命引领战略,满足用户需求场景
产业领袖首先需要重塑企业使命,并以使命引领战略。过去企业战略强调做大做强的主观愿景,本质上是以企业自我为中心,正在被时代遗弃。
企业应与时俱进,开放格局,侧重为用户解决长期且重大问题的使命。“使命”代替“愿景”成为战略的重心,是企业告别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必经之路。放下小我,拥抱大我,企业才能拉近顾客距离,并吸引合作伙伴。从使命出发制定战略,是建立平台生态的第一步。
具有感召力伟大的使命,向用户提供了价值承诺,需要落实到具体业务布局行动中。
为满足用户多元的、跨界的、场景化的需求,产品型企业不能再依靠单个爆款,而应该向用户提供可自由搭配的解决方案。这会涉及多产品线和多个款式,传统的专业品类思维须转向平台思维,以资金回报为逻辑(从企业出发)的多元化布局须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化多业务布局,独家企业很难全包括,需要从外部引入互补品供应者,形成生态集群。
全新的平台化业务布局,会给企业带来多重竞争优势的升级。
第一是规模效应的升级,从过去相对较小的规模升级为更大的规模经济,增强对上游的议价权。第二是范围经济,从过去较窄范围的搭配升级为更广范围的解决方案。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增加了独特的网络效应,来自供给者与用户之间的双边黏性,使平台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数字化平台还能衍生出技术网络效应,随着消费和制造大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能力,将使系统自动优化,一代更比一代强。
2. 商业模式重塑
数字基石+赋能中台+极致前端
确定了平台战略,接下来就要打造平台生态体系的商业模式,平台商业模式的基本框架分为三层,其搭建顺序为数字化基础后台、赋能中台再到体验前端。
搭建数字化基础后台,即操作系统,这是平台作为生态中枢必备的商业设施,企业所有资源、所有合作伙伴和用户的商业操作系统和运营系统都在上面运行。
如阿里云、亚马逊的AWS、苹果的iOS系统,海尔的卡奥斯、西门子的mindSphere,华为云等都在承担类似角色。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实体企业在ICT服务商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基础后台。数字化后台是平台生态的基石。
打造赋能中台,主要是指平台对入驻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中台支持服务,平台承担那些能够标准化封装、复制和植入的工作,提供包括研发、制造、供应链、财务、营销、服务等一系列的基础工具、技术模块或资源池,而需要发挥人的创意的部分交给入驻者来做。
为增强吸引力,平台可以降低门槛,采取免费或极低收费标准向入驻者开放这些赋能工具。平台的智慧赋能给创造体,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协作正是未来的主流。赋能中台是平台生态创造价值的核心所在。
打磨体验前端,体验前端是平台呈现给最终用户的交流界面。在数字化后台为基和智慧赋能中台为核的创造下,平台带给用户极致的产品或服务体验。
在技术浪潮推动下,体验前端正加速向线上聚集,并变得越来越智能,能够根据顾客的使用习惯与场景变化,提供智慧服务。
目前,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走在前面,如苹果、华为、小米、海尔生态,通过智能助手,实现了不同产品的互联互通。体验前端是生态的触角,也是利润来源,前端对用户的吸引力决定了平台的最终生命力。
上述三层架构是平台生态的通用模式,不同起点、不同价值属性的平台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这三层架构中不可有明显短板,否则平台的竞争力不足可能会被淘汰。
3. 组织建设
打造平台型组织,成就生态型领袖
与平台战略和商业模式相匹配的组织,不可能是控制严密的传统金字塔组织,而是新时代的平台型组织。
与传统组织三要素(目标、成员、规则)不同,平台型战略的组织,更强调使命感召,以此来凝聚更广泛的合作者联盟,平台不必强求伙伴与自己目标一致,只需要围绕共同使命,去创造价值、收获价值,获得成就感。只要规则明确、分享机制健全,生态内的合作伙伴无需监管就会进行自我驱动。这套激励方式同样适合企业内部,传统组织依赖的监管与劳资博弈,将被平台型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替代。
平台型组织的结构是扁平的,替代传统高耸的金字塔。传统的高度中央集权,转变为分权赋能前端,以提高灵活反应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基于信任体系,打造去中心化的柔性组织,可以将部门墙瓦解,前端自由组合,可将组织内的结构性阻力降到极低。高度赋能赋权的前端也会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又反过来促进生态的繁荣。
当企业从传统金字塔变成平台型组织后,企业家的领导力也需要升级。从最初依靠权威收获爱戴的魅力型领导,通过适度分权提供支持的参与式领导,再到通过机制让成员自我激励的规则型领导,最终进化为赋能创造者的生态型领袖。生态领袖关注的不再只是本公司的利益,而是兼顾整个生态的用户和合作者,这样的领袖也叫共益型领袖。
平台战略、平台模式、平台组织三者相辅相成,战略主导方向,模式创造价值,组织提供保障,三者同时具备,标志着企业成功打造出生态系统。
将拥有从广阔商业世界吸取养分的发达根系,并且自身不断进化迭代,成为不可模仿、无法撼动的超级存在,轻松驾驭未来的挑战。
图3:产业领袖转型生态领袖的三大举措
04
未来已来,窗口正开
风云变幻之中,只有洞悉未来并敢于率先变革的企业才能摆脱盛极必衰的魔咒,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在下一个百年基业长青。而从传统企业进化为平台生态,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领先的巨头们已经上路,并劈波斩浪,形成波澜壮阔之势。大量创业体和中小型企业都在选择平台。而许多传统领袖还在驻足观望,在建平台还是加入平台之间进退维谷。
RECOMMEND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