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如何敬畏死亡?那些静美的灵魂安置地

十七·青年建筑 青年建筑 2019-11-15

    死亡,一直是一个被忌讳的话题。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死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的催促我们走向这一结局。

    但直面死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建筑师来说,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为死亡设计一座建筑,用空间与筑物去保留着人类肉体稍纵即逝的灵魂升华的那一瞬。

   

 而事实上,建筑师群体也越来越关注与死亡相关的建筑设计并做出来许多努力与尝试。这一期推文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20个与建筑相关的案例。





 01  狭山森林小教堂:向自然祈祷

设计 | 中村拓志

地点 | 日本 狭山湖

摄影 | Koji Fujii/Nacasa and Partners Inc

建筑位于狭山丘陵上,是一片被深邃森林所包裹的公墓基地。

设计师将墓地教堂设置在林区的边界,与公墓相邻的位置,为祈祷者提供了一个向自然祷告的空间。

墓地教堂建筑的墙体是向上倾斜,相互支撑的柱体结构形成“倒V”的造型,并与建筑的顶部汇聚于点与线。

这是一种日本传统的结构形式,被当地人称为“gas sho-zukuri”,这种结构形式下生成的建筑立面,与祈祷时的合掌祷念动作形状相类似。

设计者在建筑的每一个方向上都运用了这一造型,如此又分担了建筑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应力,消除了对抗震墙体的需求。


 02  瓦勒拉公墓:构筑一个理想的生死悼念之地

设计 | Zermani e Associate工作室

地点 | 意大利

摄影 | Mauro Davoli

位于帕尔马北郊的瓦勒拉公墓,在城市与农田之间,筑起一座生与死之间的悼念之地。

这里同时也是一个火葬场与寺庙。稳重的罗马式主体建筑矗立在中间,支撑起整个场地的庄严仪式感。步入这座建筑,意味着逝者要与亲人真正的离别。


死者火化后的骨灰存放在火葬场尽端的柱廊下,毫无阻隔的柱廊代表着无限循环和永恒的生死轮回。

主大厅永乐堂肃穆沉静,中庭被天井淡入的自然光打亮。大厅的尽头是遗体火化的入口,尽端的墙被上方的光垂直照衍着垂直,仿佛走进这里的一切都会消失在光中。

光与念想在此交缠远去就像在一个从门廊永恒的循环中,它将一切包裹在一个无限和永恒的旅程中。

建筑外围砌着一圈绵长的砖墙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中隔开了墓地与人世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生与死的悼念之地。


 03  Zorgvlied火葬场:灵魂的升华

设计 | GROUP A事务所

地点 | 荷兰 阿姆斯特丹

摄影 | Digidaan/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Zorgvlied的这座火葬场,安静地坐落在公墓森林盎然的环境之中。

建筑主体是由石头堆砌的基础与搭在其上满的轻盈式帐篷超级结构构成,建筑的最高高度达到16米。

建筑向上收缩的内部开口由玻璃天窗覆盖,天窗面向太阳而开。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掺揉了一段隐喻:建筑的外形犹如一座倒立的漏斗,死者的灵魂与肉体分离,顺着建筑的垂直结构缓缓上升,终化为天上的星辰,得到了最终的升华。

在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使用了厚重的花岗岩石块与轻盈的白色帐篷材料,这种反差极大的对比象征了沉重的肉体和轻盈的灵魂之间的纠缠。

设计 | Shultes Frank事务所

地点 | 德国 柏林

摄影 | Mattias Hamrén


建筑像是一块被劈开的方石头,正面的空间被打开,结合着一层狭长的玻璃外壳。在这里,逝去的灵魂、棺木、骨灰盒交融着被送进了光明的领域。

建筑空间内部,始终保持着材料的一致性:清水混凝土与轻蓝色山杉木板。

混凝土支撑着结构的同时,又固定了建筑肃穆的场地性质,而轻蓝色的家具与装饰又化解了过分沉痛的悼念悲伤。


古比奥公墓建筑:寻找结构空间的结构感

设计 | Andrea Dragoni Architetto

地点 | 意大利 古比奥

摄影 | Alessandra Chemollo Orch&Massimo Marini

古比奥公墓是意大利中世纪历史上最重要的公共项目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比奥公墓在城市结构中产生了有了不同的定位与功能需求,所以政府聘请Andrea Dragoni Architetto团队对公墓进行了扩建。

设计师在公墓广场增建一系列块状并线性排列的建筑空间,打破原来的单一空间形式。

建筑体块、结构与场地空间有一种别样的节奏感,建筑在与周边的特有景观与城市的历史性产生对话。

这些建筑空间均有在人的平时线之上、朝天空开放的窗口,从黎明到黄昏、从日出到夕阳沉入大地,光影莫测。

独立于公墓存在的这一系列能令人沉静、放松的建筑,能让踏入的人都对死亡与历史产生反思。

在这一方天地里,朴实得让人觉得挣脱了地心引力,超脱释放了心灵的束缚,思绪、灵魂与视野向外荡去。


 06  卡廷惨案纪念馆:从大地生长

设计 | BBGK事务所

地点 | 波兰 华沙

摄影 | BBGK

卡廷惨案纪念馆位于华沙城堡,整个基础部分是一个公园。

建筑被中央带有象征意义的卡廷森林划分为三部分,远处往去仿佛是在森林大地中生长而出的建筑。

为配合展览叙事的需要,染色混凝土也成为了一种建筑表达;使用了诸如受害者的信件和弹药等个人物件在混凝土上留下了印记。


12米高的围墙间隙撕开了城堡轴线,指向了两个方向。向下是受害者纪念墙,向上是广阔的天空。林间楼梯的轴线上,一棵橡树默默伫立在那里,为卡廷惨案的叙述画上了句号。


 07  New Funeral Home:直面光与物质

设计 | Batlle I Roig建筑

地点 | 西班牙 圣琼德斯皮

摄影 | Batlle I Roig建筑

New Funeral Home是一座位于西班牙Sant Joan Despi的殡仪馆。建筑的主体部分背靠着山丘。

设计者很好的将建筑与地形结合起来,顺延着山势延展的建筑的空间。

后院部分紧靠山丘并挖开部分的山体,仿佛是山丘的延展,放眼望去不会感受到建筑的沉重。

松木板、混凝土板、耐候钢板被设计者灵活的运用在不同的空间中,形成其相应的空间氛围。

暴露的的建筑结构,直白的肌理,变幻莫测的光线透过栅板与窗户共同定义着悼念之地的氛围。


 08  施泰因费尔德墓地教堂:两面壳状墙的合围

设计 | HOFRICHTER-RITTER事务所

地点 | 奥地利 格拉茨

摄影 | Karl Heinz Putz


建筑师在设计时设想是建立一个墓地墙壁,用两道由白色混凝土制成的壳状壁墙包裹着整体墓地教堂。


这两面壳状混凝土壁墙的特点是倾斜,它着包围空间与功能,并朝着上延伸触摸着天空。

设计的概念是为死者的亲人最后留下一个公共的端庄优美的环境,在告别仪式之后,送葬者伴随死者可以通过一个壳状壁墙交错而形成出口走出教堂,最终到达墓地。


 09  Tanatorio太平间:保持连续性与个性

设计 | Martín Lejarraga

地点 | 西班牙 卡塔赫纳

摄影 | Martín Lejarraga

Tanatorio教堂是一个被群众抛弃的建筑,没有人愿意一个太平间教堂位于自己的邻里附近。

后来建筑只能搬去城郊工业区,最终建筑建成后便呈现出一种孤高清冷的味道。

由表及里无色相的白与灰在建筑之中交融,带着一种不羁于世的隔离感,散发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无情。

建筑师使用白松木板、灰松木板与玻璃讲究的构建着空间的氛围,并由此划分建筑不同功能空间的离散连续性。

简到极致、无丝毫个人情感的设计理念,也保持着功能的单纯。

唯一变化的,可能只有透过玻璃的光散射在建筑内部时交融的那一刻。



 10  伍德兰公墓火葬场:一颗无法忽视的石头

设计 | Johan Celsing Arkitektkontor

地点 | 瑞典 斯德哥尔摩

摄影 | Ioana Marinescu/Erik Hugoson

伍德兰公墓是一个林地公墓,火葬场位于林地之中。

设计团队在最初设计时,便想将火葬场定义为“森林中的一粒石头”,远处望去会觉得只是座不起眼的建筑,但实际上它又沉重地扎根在那里。

为了保证建造的过程不会对原生森林不造成过多的破坏,设计者将结构设定为紧凑型砖砌结构,并使用白色混凝土加以辅助。

在拆除混凝土模板后,保留着表面的冷凝肌理。在保证建筑稳固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宽厚的感觉。

建筑的道路铺着巨大的花岗岩板,落在松树之间。在公共入口处有一个宽大的砖檐,哀悼者可以聚集或休息在靠近天然林地的地方。

建筑内部采用穿孔砖,配合白色的玻璃与金属板,他们反射和突出的光充斥着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11  荷兰殡仪馆:以仪式感告别

设计 | HofmanDujardin

地点 | 荷兰

摄影 | 米歇尔•霍夫曼

荷兰工作室 Hofman Dujardin 尝试推进了建筑与死亡之间的联系,试图通过新殡葬中心的设计重新思考“与逝者告别的方式”。

该设计将棺木放置在中心,将追悼会的顺序转化为建筑的三个空间:朋友和家人的团聚、追悼会和社交场合。

第一个空间是亲友聚集的回忆空间。墙壁上多媒体影像形成了无声氛围的背景,创造了一个“崇高的、共享的集体重温故事”。

第二个空间用来举办真正的追悼仪式。由两堵弯曲的墙壁包围,向内弯曲形成通往棺材的通道。窗外是一幅广阔的自然环境全景图,这意味着灵魂回归自然,完成了生命的循环。

第三个空间为仪式结束后亲友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用木材覆盖的墙壁和地板营造出温暖和舒适的氛围。


 12  9 Girls' 纪念馆:

设计 | Gonzalo Mardones Viviani

地点 | 智利 圣地亚哥

摄影 | Nicolás Saieh

这座纪念馆坐落于曼奎尔山上,天与山与森林之间,建筑显得格外醒目。

通过一个一个16米,12%坡度的长坡道即可抵达建筑内部。建筑的中部向着天空开了一个圆形天井。

天井呈锥形,上面的9个光源象征着9个不幸早夭的女孩,混凝土的构造形体撑起出一个温和的空间。

内圆在坡道几何前面的叠加,强调了灵魂与人的轮回之间的联系在神圣的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

圆的轮廓,使天空的维度变得清晰。换句话说:天空和光线通过地心引力进入到建筑内部。


 13  利弗萨勒特纪念馆:悄无声息的伫立

设计 | Rudy Ricciotti + Passelac& Roques

地点 | 法国 里维萨尔茨

摄影 | M. Hédelin / Kevin Dolmaire


这座纪念馆显得寂静、沉重,它悄无声息地伫立此地,以为给人心灵上的撞击与震撼。

为了那些曾经在这拘留营里的人们,纪念馆的存在承担着让人们直面历史的责任,人们无法逃避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历过的人间惨剧。

纪念馆被“埋”在土地里一个巨大的沟槽中,顶部又于地面微微升起,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朝向天空,出现在周围自然环境的表面上。


 14  加拿大首都国家大屠杀纪念碑:穿过历史

设计 | Daniel Libeskind

地点 | 加拿大 渥太华

摄影 | Doublespace


丹尼尔·利伯斯金德在2017年完成了加拿大首都国家大屠杀纪念碑的工作。

这座纪念碑是由高大的混凝土墙组成的,墙壁的穿插组合像翘曲的所罗门封印符号。

建筑的主体被称为Sky Void,它的三面被四米高的墙围住,这个空间放置着纪念之火。

从中央广场想前望,一个薄薄的楼梯穿过一个倾斜的墙壁,通向面向加拿大议会大楼的上层露台,天空漏过墙壁的缺口自成一景。

混凝土墙上刻着Burtynsky的大屠杀场地的照片,这些沉重的壁画试图带着游客穿过时间的枷锁,通过倾斜墙壁和迷宫般的走廊回到那段悲痛的历史维度。


 15  Toledo殡仪馆:契合景观地貌

设计 | TASH

地点 | 西班牙,托莱多

摄影 | Miguel de Guzmán

殡仪馆位于一个高起的平台,位于 Toledo 公墓门口,从这里望见远处的城市群落与开阔的塔霍河河岸。

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基地高台的场地优势,结合城市中心的远景轮廓。

建筑的每一个出入口部分都被当成一个巨大的通道,连通室内和室外,随处可见原处的每秒风景。

建筑长廊空间线性曲折,试图在其中寻找带墓地和市中心最好的观察点,这一处空间使得整栋建筑多了几分性感和活力,让人稍稍减轻了些悼念时的沉重。


长廊途径划分成2个明显不同的区域只是由墓地联系在一起。


 16  纪念之地:城市的终点

设计 | Barclay & Crousse

地点 | 秘鲁 利马

摄影 | Cristobal Palma / Estudio Palma


纪念之地为人们在海边提供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宽敞平台。

由一条标志性的长廊从城市道路延伸出,沿着利马湾的海岸线一路前进直到看见这座建筑,这里是整栋城市的终点。

建筑师的思想是为了体现人类的尊严并将其和谐地插入于地理和城市文脉之中。

通过它的峭壁和峡谷,使用了体现它特点的材料(卵石)和芦苇原生植被,唤起葱郁海岸的记忆,使项目融入景观之中。


 17  Son Yang Won纪念馆:抵抗、牺牲、和解

设计 | LeeEunseok + KOMA

地点 | 韩国 庆尚南道

摄影 | Joonhwan Yoo

Son Yang Won 是基督新教的圣徒,他在日本殖民时代为宗教奉献牺牲,此建筑正是为了纪念他虔诚的一生而造。该项目被设计为“象征性的空间纪念馆”,

设计师将 Son Yang Won 的三大思想——‘’抵抗、牺牲、和解“,配合景观并贯穿形成不同的三个展览空间。

整个纪念馆是一个裸露的混凝土圆柱体,让纪念馆呈封闭姿态与外部空间隔离,同时清晰地揭示了纪念馆的象征符号。

这个圆柱体同时向上空和下面的水域开放,整体上像一个“被抬起的体块”。


 18  InagawaCemetery墓地教堂:纯净沉思空间

设计 | David Chipperfield工作室

地点 | 日本 稻川

摄影 | Edmund Sumner


项目位于兵库县的Hokusetsu山脉的山坡上,为该场地入口处的一个地块开发了参观者和小教堂。


建筑围绕着山脚下的庭院布置,并与巨大的台阶形成对齐,形成一条通往梯田山坡的通道。

步入场地的大型门户、墓碑群与远处的山坡构成了一道景观,偏斜的屋顶确保了建筑不会过度破坏山地风光。

游客中心和小教堂被设计为外部世界和沉思空间之间的明显门槛,所有的设施都被保护在倾斜的屋顶下面,引导视线朝向山坡上方的神社。

简洁的安静房间拥有极少的暖气和人工照明,提供了一个非宗教的沉思空间,形式纯净。

接着两侧花园的间接阳光,教堂的游客注意力会被引导集中在日光波动和季节性树叶变化的自然指标的基本时间节奏上。


 19  以色列赫茨尔山阵亡士兵纪念馆:可以触摸到的纪念

设计 |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地点 | 耶路撒冷 以色列

摄影 | Amit Geron

从远方而望,赫茨尔山纪念堂与临近山脉和墓地的肌理和谐地融合,与周围的城形形成呼应,建筑内刻下了所有阵亡士兵的名字,以纪念他们为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纪念空间中,每块石砖上都镌刻了英雄的名字,形成了“名之墙”,它们彼此组合,环绕着漏斗形的“光之筒”。


赫茨尔山纪念堂是一座“非建筑”,更是一座建筑。几乎没有任何机械系统,但是依旧能进行可持续循环,这得益于建筑的特殊形式。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之环:永无止息的悼念

设计 | Agence d’Architecture Philippe Prost

地点 | 法国 Ablain-Saint-Nazaire

摄影 | Aitor Ortiz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远去,和平是如此重要,是欧洲的未来.这个简单但是强大的环体,仿佛是对和平的誓言。这个周长328米的褐色水平环体,俯瞰着阿托瓦平原,上方是一座50米高的灯笼塔,在里面灯光反射出500张镀金金属,上面写着579,606名战斗人员的名字这些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不分国籍、等级或信仰,在共同的人性中永远地团结在一起。环体最大的悬挑距离达到了60米,如此艺术的效果是通过新型材料实现.建筑会采用了超高性能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打造出这个无视时间具有永恒效果的环体。




    曾经见到一段对于墓地等死亡建筑的理解:这些建筑并不是为死者,而是为生者而修的,它们的存在价值并不是因为死者需要一个存放尸骨的空间,而是因为生者需要一个纪念故人,需要心灵慰藉的空间。

    

· END · 

本文由青年建筑整理发布

https://www.archdaily.com/

https://www.designboom.com/

https://www.dezeen.com/

图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侵权请在文末留言


30万建筑师正在关注: 

资讯|专访|游学|招聘|课程

编辑:Alex魏,Archlady,Leo程,leon,小柒,饭困


项目、文章投稿邮箱:

qingnianjianzhu@163.com

合作微信:

weiyiming1113


一注复习:

考霸一注系列精讲(网课)

高小迷一注轻复习(网课)

2019一注官方考试书籍整理!

一注大设计9大技巧(干货)


好文推荐:

为什么大众正在对建筑失去热爱?

当今建筑设计风格的“像素化”趋势

【青建专访】大乐之野杨默涵

【青建专访】虹夕诺雅御用设计师东利惠

建专访】Heatherwick & Snøhetta & 2Portzamparc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