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沦为资本的“服务者” ,不做自我陶醉的文艺理论的“悬置者”|反叛的普罗建筑【青筑专访】
青年建筑 :事务所成立的初衷是什么?事务所名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普罗建筑事务所成立初衷是为了在国内探索一种当代语境中进步建筑师身份的可能性,从而表达一种反抗性的独立实践可能,而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因。
普罗建筑合伙人常可与李汶翰在其设计的运河美术馆
我和我的合伙人李汶翰本科分别毕业于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接受了传统的老四校的建筑教育。虽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接受的是传统的的建筑学习方法,但我们怀疑这样的实践态度可能难以面对丰富复杂的世界,所以后来就萌生了出国的想法。2009-2012年我在荷兰留学和工作,李汶翰同时期在奥地利。在荷兰的经历让我认识到,建筑师应该以一种什么身份去进行工作。建筑师应该是一位观察者,体味者,协调者,反思者。我们必须学会用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建设性的工作方法,去抵抗无所不在的价值趋向与观念植入。
我和李汶翰回国后进入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一起体会这种增长导向的大开发与资本运作如何实实在在地重塑了我们90%的生活世界。虽然我们拥有广阔的实践土壤和养分,但是现实中大多数建筑师的身份,一方面是被迫沦为资本的“服务者”,另一方面又可能成为自我陶醉的文艺理论的“悬置者”,这都不是我们认为建筑师的实践身份在社会发展推动中应该具有的进步意义。那么我们理想中的建筑师身份能否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去尝试突破呢?在2015年初,带着对理论化的建筑学与服务性的建筑学的双向质疑与反抗,普罗建筑诞生了,初衷是希望探索一种独立建筑实践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不带任何预设与成见,保持开放与接纳,一方面尊重真实,一方面又对所有的事物保持警惕与质疑,从而建立一个独立性的话语场域。而这种独立性的实践方式,使我们始终相信与认可,建筑师可以产生态度,能够对社会造成真正的影响。
常可李汶翰在项目现场与建筑师们进行项目后评估
事务所的名称是普罗建筑,英文名是office project。普罗建筑这两个字可以这么去看,“普”代表“普适”,“罗”代表“包罗”。我们希望去寻找到一些普适性的东西,这种普适性的东西可能不局限于建筑存在的这个时间,地点与人群,它更多是一种社会性的整体投射,关乎历史,参照,和广阔的生产图景,所以普适代表我们所追求的抽象性,即每一个独立项目可以对整个同类型项目做出具有普遍启示意义的示范。而“包罗”则是普适反面的一些个性的东西,它必须由此时此地和其独特背景推动所产生出来的,每个设计所必然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必须被呈现出来以标明空间的人类学意义。我们认为去不断探讨普适和包罗的关系是一种对于建筑学核心问题的推动力量,尤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这些价值问题的探讨尤为重要。我们的设计工作从这种探讨出发,总是能呈现未知与兴奋的结果。
青年建筑 :事务所办公室位于哪座城市?目前规模如何?人员的构成和分工是怎么样的?
位于北京CBD顶层的普罗建筑事务所工作空间。
事务所位于北京,目前规模为10-15人.现在有两位同事是从事务所成立之初至今的,总体上有4,5人具备项目建筑师的素质,可以独立负责项目从方案至施工图,所以工作室的工作效率是比较高的。工作室采取讨论制的工作模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项目的所有阶段与节点讨论,可以说我们倾向于成为一个民主式的设计集体。同时,我们也会定期与其他设计事务所进行联合设计交流,这同样是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讨论场域的好方式。如联合也似建筑,局内建筑,大料建筑,陈冬华事务所,荷兰waterstudio,cityforster等优秀的设计事务所,以及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院,深圳建研院,华森,铂涛,和域城,源筑设计等大型的国家及民营设计院形成强有力的设计联合体,使项目团队具备创意的落地保证。
设计师们在第二个胡同工作室进行设计讨论
与大料建筑事务所进行海口骑楼老街项目的联合设计工作坊
青年建筑 :事务所的定位是什么?有没有将来的计划和目标?
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与打磨,从这两年开始,事务所的定位渐渐清晰。普罗建筑事务所将定位于一个以复杂/巨量/发展为实践背景的创意库,知识库与行动库。从个人作坊式的明星工作室,慢慢发展为专业性的创意设计机构。一个由创意驱动,专业把控,发现提出并创造性解决设计领域内最前沿的实际课题,做代表性突破尝试,产生难以复制的设计价值的事务所。这样的年轻设计团体在中国目前相对很少,普罗将填补这种空缺。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做国内引领设计趋势的事务所。普罗这几年频繁参加国内重要的设计竞赛并屡获殊荣,代表了年轻事务所在大型公建领域的创造力和认可度。多个大型公共建筑中标并在建,使普罗建筑从善于批判的年轻事务所向可以表达思想性的成熟创意设计机构进行转变。
普罗建筑近两年参与多项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竞赛均入围或中标
青年建筑 :作品主要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实际上,事务所成立7年来,经历了国内独立事务所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期,而我们的项目思考路径始终跟随对当下社会环境与背景的敏感观察与深刻反思,这回应了我们想做的创意性设计机构的初衷,而不是纯粹的商业复制性模式。首先,我们完全不希望受项目类型限制,一方面是现在我们几乎做遍了所有的类型,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跟随已有类型,而是探索当下社会需求所激发的新的空间关系,从而创造新的类型。我们通过大量项目所建立的”行动库“将不断迭代为”方法库“,从而再去认识”智库“,使其不断滋养”行动库“的增长,形成设计创意循环往复的迭代生产过程。
2015-2017年,当时互联网生态的介入对于高密度大都市中年轻人的居住,办公,娱乐,交往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变化,所以我们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做了很多互联网化的城市中快速迭代的空间转化模式探索。如潮汐办公,活塞公寓,天台之家,胶囊之家,40天完成的共享创意工厂,合社青年民宿等项目。
在另一方面,从2015年开始,城市更新中对于如何创造新的城市功能体的诉求愈发强烈,所以在之前对于单一空间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开始思考如何为这种新的混合模式的体系来赋予建筑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项目如普罗城市,中车1897展示中心,壹点文创园,垂直体育城等陆续成为我们对如何面对已有环境进行合适的功能混合与形态混合的探索。
在这样的融合探索中,我们发现,生产性功能的融合可以非常直观且精确,但是当艺术,美学与文化这样的精神载体成为功能本身时,更多现状是倾向于对符号的塑造相关联,渐渐变成一些模式化的产品,那么我们希望去扩展文化性空间的公共价值呢?于是在这个阶段,留云草堂,吴悦石艺术馆,运河美术馆,壹寇健康中心,窗之家,等项目,阐述了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多重身份,即表达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如何结合,与个人生活如何融合。
另一方面,除了大型城市中人们如火如荼复合化生活方式转变,在县域一级的小城镇,小乡村中,其实也发生了巨大的空间变革。文旅与生产业的结合,乡愁与归隐美学的外溢,乡村综合体的新型开发模式,它们与城市化现象是一体两面,成为中国空间现实的另一重大逻辑命题。在这一维度上,安茶集团博物馆式工厂,云丘山研学中心,塞班岛观岛酒店,柬埔寨鹿岛酒店,中卫沙坡头沙漠旅游中心,云南红土地悬崖酒店等项目是我们一系列的重要的“乡村革新实践”
从个体空间模式的创新到对于综合体建筑单体的混合类型探索,到园区级规划尺度上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研究,事务所前五年的实践基本从不同的尺度与场域上进行设计的延展与迭代,对于中国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空间这一内核命题,积累及收获了第一手的的理性与感性的经验。所以从2018年开始,带着这些经验以及对塑造新的当代中国城市的这种理想,事务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介入一些更大尺度的项目,力图将个体细微的体验与宏观的城市社会性相对接,挖掘出中国高密度社会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学潜力。如深圳观澜二小,深圳云端中学,深圳侨东学校,内蒙环形幼儿园等项目,展示了在不同城市密度下,学校如何成为社会与城市空间重要的纽带。如深圳蛇口渔港,光明科学家谷,大鹏公共事务中心,中广核新湾区总部设计等项目,突破了城市级设计尺度对于不同复杂公共服务功能与公众如何连结的想象。
青年建筑 :事务所有没有自己的设计价值观?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慢慢趋向于不从价值观这样的概念去进行阐述。因为价值观的认定一定是在具体的背景中,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如果只谈一种价值观,必然会陷入一种自我陶醉与陈词滥调。
首先我们认为设计绝不是匠做,而是一种探索事物抽象性的“智识工作”,而在这项工作中普罗所坚持的是一种“基因”,这种基因首先带有一些反叛性与警惕性,它对于所有事物具备不轻易定性的好奇与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保持对于社会整体性是如何存在与运行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导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智慧去工作,同时我们喜欢去挑战边界,不断拓宽边界成为一种动力。
我们很关心人与人之间如何创造沟通的语境与平台,不同文化与背景的人们如何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寻求共同价值,而设计应该成为这种媒介。
青年建筑 :成立至今,最值得一提的项目有哪些?
事务所成立7年来,有几个项目代表了一些重要的节点。
1.留云草堂-许宏泉之家/如故园-吴悦石艺术馆
留云草堂是工作室第一个比较正规的设计项目。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实际上就开始确立我们“普适与包罗”的设计理念。这个项目表达了当代人将工作空间与私人空间相融合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权衡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艺术空间本身作为极致的抽象背景,如何与人的生活填充相融合。留云草堂完全颠覆了都市人对于“别墅”类型的美国式贫乏想象。而开启了“第二居所”真正内核的思考。在留云草堂附近我们后续又设计了吴悦石艺术馆。这个建筑将留云草堂里的平面关系转化为立体关系,形成了一个立体园林式的”住宅/讲堂/展厅“的综合体。
留云草堂照片
吴悦石艺术馆照片
2.You+国际青年社区深圳坂田旗舰店
作为对当代年轻人高密度及移动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研究的总结性成果,共享公寓的类型模式得到一次系统化的呈现。从城市界面的引入,公共区域的分级与联系,到居住单元的极小化生产与多功能复合。在一个大城市的废弃的工厂宿舍中如何构筑一个小的青年社会,实际上是对居住社会问题的一次思考。
You+青年社区照片
3.翻转之家-中车1897展示中心改造
作为慈禧年代就开始成为火车制造工作的北京二七厂来说,其在新时代的转型为创意园区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区展示中心前身是一栋砖建筑厂房,其内部具有巨大的钢制屋架。将这样的大空间通过最简约的分割使其容纳报告厅,展厅,洽谈中心的功能需求,我们使用了”空间翻转“的设计概念,使一层二层空间分别作为一个”壳“的内外部,而在这两个分别的空间中,又始终感觉这是建筑唯一的核心空间。
中车1897展示中心照片
4.普罗城市-北京新潞文创园
普罗城市的设计不是城市更新浪潮下的一次具体应用,反而是对城市更新的“改造风”设计固化思维的一种实践性批判。设计试图通过一种景观规划将原本封闭的园区与城市街区,河道等人文与自然景观做链接,使私人开发的厂区更新与城市相融合。同时,虽然原始平面具有不可变动性,我们并未采取装饰性的手法,而是依据每个不同建筑的原始基底构建出一个“多层级办公类型的整体园区”,使园区完全成为一个新的空间案例标本,而不是老厂房的一种“情怀构筑”。
新潞文创园照片
5.运河美术馆
艺术与日常如何融合?面对场地原有的几条工厂宿舍残留,我们希望利用这些原有的空间去构建一个新型的艺术空间,形成一个“没有大门的美术馆”,一个过道艺术空间。在这个美术馆里,室外的空间成为主角。美术馆本身作为一个通过的“过道”,其展示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空间体验,从而反映了当代艺术的本质状态。
6.安茶集团博物馆工厂
如今,实体性的生产经济在不断向品牌化,个性化,文旅结合化的方向在转型。尤其在中国的广大地方性实体生产基地,其生产性与地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可以做到深度的结合捆绑,产生网络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体验性实体经济”。安茶集团博物馆工厂就是这样一种新兴类型中的最新尝试。在湖南安化县的资江旁边,通过将博物馆包裹于茶叶厂的外部,我们创造了一个体验性的茶厂。整个茶厂成为博物馆,通过展厅内部的窗口以及穿行在建筑当中的游廊,壮观震撼的资江风景与慢慢演进的茶叶制作场景融为一体,成为一座浓缩茶文化的超级城市。
安茶博物馆工厂模型及照片
7.深圳云端中学
校园建筑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当中重要的社会性场所。其教育的属性,机构的属性,社区纽带的属性,使学校成为当代城市共同价值的一个空间化承载。在中国高密度的大都市中,如何设计一所更加“高效”,”自然“,”互动“与”启发“的高密度学校,是我们事务所近两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深圳云端学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重要的案例,在几十家单位中,普罗的方案脱颖而出,最终中选,将对下一个”云端教育时代“的学校如何应对高密度的问题,做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解答。项目将于2022年底动工建设。
首先我们通过”之“字形的布局将学校紧凑的空间与城市进行连接,同时,通过”云端智谷“与”云端平台“,我们将高密度的学校垂直层面上构筑多样的自然链接系统,使孩子们得到最大的活动空间以及最高效的学习体验。在这样一座学习的城市里,”舞台盒子“,”穿梭图书馆“,”四方环廊“,”蛋形剧场“,”云端教室“,”自由峡谷“,”天空跑道“,”阶梯绿台“等有趣有料的场所互相交织,使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
深圳云端中学效果图
青年建筑 :合伙人的经历?
常可
荷兰注册建筑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硕士
天津大学建筑学士
曾受邀参加欧盟战后重建城市设计工作营
曾在荷兰cityforster都市联盟鹿特丹分部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多年
北京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师,
合社青年民宿社区联合创始人
李汶翰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建筑硕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士
曾工作于奥地利知名建筑事务所蓝天组Coop Himmelblau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筑大学客座教师
合社青年民宿社区联合创始人
奖项:
1.2021 亚洲设计学年奖
2.2020 BEST200 文化空间最佳设计大奖
3.2020 美国IDA AWARDS国际设计奖银奖
4.2020 第18届国际设计传媒奖年度公共空间大奖
5.2020 安邸AD100 YOUNG十佳特别大奖
6.2020 澳洲INDE AWARDS BUILDING居住类大奖
7.2019意大利A’DESIGN AWARDS银奖
8.2018年入选《2018中国室内设计年鉴》
9.2017德国ICONIC AWARDS ARCHITECTURE 标志性设计奖建筑优胜奖
10.2017 香港DFA DESIGN FOR ASIA AWARDS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铜奖
11.有方网2016年度北京新锐年轻建筑事务所
12.2017精品家居BEST 100最佳艺术空间奖、最佳设计100强
13.2017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展示空间银奖、住宅空间银奖
14.2016谷德网12月最受欢迎建筑设计
15.2017金堂奖 年度最佳样板间售楼处、年度新锐设计师
青年建筑 :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平时有什么其他业余爱好?
建筑设计可以承载一种温和化的社会批判,并且形成物质化的结果,这比较符合我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一种希望,就是温和但犀利。平时业余爱好主要是各种运动,只要是运动,我都喜欢,并且每周必须运动。
青年建筑 :有没有最敬佩的建筑师,为什么?
最敬佩的建筑师应该是库哈斯,因为他最跳出建筑这个专业来做建筑。大多数建筑师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个专业,而批判与革新的人太少。
青年建筑 :如今建筑市场下行,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
未来越来越难,因为资源越来越少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建筑设计行业未来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下,设计公司不可避免被导向于不同的成熟专业化分工,而对于不走类型化的创意型企业,在大浪淘沙后,其复合型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则可能是个机会。
青年建筑 :疫情对未来的建筑设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会带来太多影响,疫情对于社会的改变远没有经济对社会的改变大。建筑只是社会变化的一种表征。
青年建筑 :如今很多建筑学毕业生转行,对于想要“躺平”的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在我们上学那个年代,由于地产的蓬勃发展,其实80%的建筑学生就已经躺平了。因为他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画一些重复性的图纸而得到高薪的收入。现在没有这样的经济环境了,而躺平的似乎还是这一批人,人性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对于他们,我也没有任何建议。
本土建筑师事务所探寻计划!| 【青年建筑】在邀稿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建筑设计招标 | 专业建筑师对接
联系:13012811198
80万建筑师在关注
公众号|视频号|B站| 抖音 | 小红书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饭困,慧琪,周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