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养貉子挣的钱,给孩子在城里买了房
全媒体首席记者:刘旭伟
责编:郭巧
说起昌黎,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词:藏富于民。大胆、精明、能干的昌黎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毛皮动物养殖,这项发展了40多年的产业,让很多昌黎人富了起来。
视频:刘旭伟(部分视频资料由昌黎佳朋集团提供)
农家小院里的财富密码农家小院后面是宽敞的养殖场。记者 刘旭伟 摄
6月6日,芒种,昌黎县荒佃庄镇新桃园村,这个安静的村庄看起来和记者去过的其他村庄没什么区别,没有看起来特别豪华的农居,只是街道格外干净。
来到村民史玉柱的家,看起来也和普通农户没啥不同,但是当他带记者来到后院,视野瞬间开阔,一片足有五六亩的养殖场出现在了记者眼前,一排排窝舍排列有序。史玉柱的儿媳妇小韩抓起一只纯白的狐狸幼崽对记者说:“看,多漂亮!”她揉揉小狐狸的脑袋,“这两年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仗,国际市场不好,我们控制了养殖数量。市场最好的那几年,窝里几乎是满的。”
史玉柱家是村里最早养貉子的几家人之一,“1983年还是1984年,我也记不太清了,当时八九百元从东北买的种貉,你想想那时候八九百元多值钱,风险也挺大的。”史玉柱回忆说,好在挺顺利,很快就见到了回头钱,村里其他人看到养貉子挣钱,也都跟着养,除了孤寡老人,新桃园村家家都养,也都挣到了钱。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人均2万元没问题,好多家都在县城给孩子买了房。”村干部张春生笑呵呵地说。
繁荣的昌黎皮毛交易市场。(图片由昌黎佳朋集团提供)
昌黎的皮毛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脑筋活络的昌黎人大胆从东北引进乌苏里貉等优良品种养殖,带来了种地之外的丰厚收入,引得其他人纷纷效仿。昌黎发展皮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良好的土壤、气侯和生态条件非常适合养殖毛皮动物;丰富的渔业资源为毛皮动物所需的动物蛋白提供了充足的保证;深厚的种植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发展皮毛产业奠定了基础。
如今,全县毛皮动物养殖覆盖全县域17个乡镇区,养殖户达2.8万余户,近几年养殖总量始终保持在800至1000万只区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貉皮生产基地。昌黎核心区貉取皮数量,分别占全国、全省取皮总量的40%、60%;狐取皮数量占全省的20%。占地330亩的昌黎皮毛交易市场,市场年交易皮张1600万张,活体50万只,皮毛商贸企业上百家,活跃在市场的经纪人近万人,成为享誉全行业的优质皮张供应基地和集散地。昌黎获得“中国毛皮产业化基地”“中国养貉之乡”美誉。2019年,“昌黎貉皮”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被确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荒佃庄镇被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咱们昌黎养貉子、狐狸,可不光是养殖户挣到钱了,兽药、饲料、笼具等各个行业都发展起来了,比如说给毛皮动物提供饲料的厂家就有12个,这些上下游行业都是皮毛产业带动起来的。”河北昌黎经济开发区招商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张永生说。此外,昌黎县在毛皮动物防疫、良种繁育方面也建立起先进体系,在良种繁育中运用跨品系杂交,确保优势性状进一步纯化;拥有唯一省属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有基层动物防疫监督分站 8 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余名,在疫病防治中利用三级联控联防体系,确保了昌黎产区多年未发生大型疫情。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昌黎皮毛产业集群已形成了全产业链条发展,带动全县毛皮动物养殖、皮毛购销、饲料等生产资料经销、皮张加工及皮张销售等各类从业人员10万余人增收致富。2022年,全县皮毛产业集群总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税收1260万元,同比增长27.9%。2023年第一季度,集群营业收入25.194亿元,同比增长10.21%;实现税收312万元,同比增长7.59%。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审核:卢冀明 刘菡 郭晨蓉
监审:孙志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教育部推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超五千门课程获认定
@高考生和家长,2023年秦皇岛高考咨询服务站联系方式来了
朗嘉电梯董事长肖如松:让企业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潮中
国铁集团发布严正声明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