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映山红胜火 樱花迎春开 ——记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7位援鄂抗疫战士

新媒体工作室 井冈山大学 2022-12-16



映山红胜火 樱花迎春开

——记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7位援鄂抗疫战士



赣鄂山水相连,风月同天。援鄂抗疫,我们不上,谁上?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抗击疫情十万火急,出征援鄂刻不容缓。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部署下,井大附属医院7人主动请缨,经组织统一安排,1月26日,韦华璋、高雪萍、康云、谢奕亮4人驰援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2月4日,杨群、章小丹、王婷3人驰援武汉武昌方舱医院。他们承载着2万多名井大师生、500万井冈山革命老区人民对湖北人民的深情大爱,冲到了战疫的最前线,发出了“召必应,战必胜”的铿锵誓言。50多个日夜奋战,1000多个小时的舍生忘死,他们用热血守护生命,用果敢书写担当,得到当地医院、医护同行、患者和群众的高度赞誉。他们不顾安危、守护生命的事迹被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多名队员荣获“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


4月8日,他们一个不少、健康平安地踏春归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初心和担当。危难之际、生死当头,每一位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负责的专业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书写了一篇篇爱与生命颂歌。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天使,他们是新时代的真英雄,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4月8日,附属医院7名援鄂英雄凯旋。



韦华璋:重症患者的“守护神”



“上一线,抗疫情!”1月26日下午4点接到省卫健委组建援鄂医疗队通知后,韦华璋还没来得及和妻子商量就义无反顾主动请战。1月29日,韦华璋所在的医疗队接管了武汉五院ICU以及几个重症呼吸科。韦华璋被委任为重症医疗组副组长,同时兼任了江西援鄂医疗队党小组组织委员。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我是党员,有风险的事必须由我来。”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韦华璋和党小组其他负责人组织重症组党员们把最重、最难、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组建了党员先锋队、插管突击队、病危患者抢救队等。其他队员在党员同志的带动下不甘示弱,迅速到岗,争分夺秒抢救患者、挽救生命。


为了使来自医护人员配合地更加默契,以提高救治效率与效果,最初几天,重症医疗组的程斌组长和韦华璋以及护理组的赵琳护士长、梁文英护士长深入沟通、多方协调,多次召开医护联席会议,对病区各种事项进行重新规划、科学改进,制定出《病情交接班记录表》、《肺顺应性监测表》、各班职责等制度,使得病区空间划分更为合理,防护措施更为严密,职责分工更为明确。短短几天,病区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大家进入紧张而有序的战斗状态。


重症病房病毒感染风险程度之高,不言而喻。无论是插管、辅助呼吸,还是诊疗、护理,都与患者直接接触。面对这些高风险工作,韦华璋等几个负责人率先垂范、冲在最前,尽量降低队友的感染风险。开展第一例ECMO(人工肺)治疗时,韦华璋和其他同志为了患者的安全,为了让医疗队其他成员尽量缩短在病房里面的时间,韦华璋自己整整坚持了近9个小时。



“我们不需要煽情,我们需要坚强。”进入感染风险最大的病房,韦华璋从未退缩。他一直在强调,安全防控首要的就是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在他的建议下,科室成立了插管突击小组,制定了统一的治疗方案和个性化的策略,以确保每个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手段。


病房里,面对呼吸困难的患者,他经常握着患者的手鼓励:“咳嗽,把痰咳出来,我会帮助你”。他的声音总是坚定而有力,向患者传递出守护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有一次,武汉五院重症后第一例有好转迹象的病人经他评估可以拔管,因为拔管随时会伴随病人的咳嗽,所以拔管比镇静后插管受感染的风险更大。而韦华璋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正如他在工作笔记中吐露的那样:我是共产党员,我在不冲在最前面谁冲在最前面?


工作上严谨负责、勇于冲锋在前的韦华璋,也有“暖男”的一面。有医护人员不慎割破了手,他会心疼地为其仔细清理伤口,耐心细致交代注意事项;有队友患尿结石发作,他第一时间给予关心帮助,亲自去药房代买止痛药。他的热心肠和关心帮助,让年轻的“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


韦华璋深知,在ICU病房,感染的风险无处不在,他起初也有害怕、恐慌和紧张的时候。但作为“白衣战士”,走上抗击疫情的战场,也就顾不上了。他说,“国家有难的时候,总是要有人挺身而出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不惧病毒,不畏生死,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全国14亿人民作坚强后盾。”


湖北有难,千里同情。援鄂抗疫,守护生命,韦华璋一直冲在前面。




高雪萍:“以温柔给患者起死回生的力量”





附属医院内科高雪萍主任医师是呼吸科专家,作为吉安市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大年二十八赴永新筛查病人,大年初一赴泰和县人民医院会诊疑似病例,大年初二中午11点接到通知后,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加援鄂行动。出征前,她说:“我从医几十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感觉使命在肩,在这关键时刻,一定要冲在最前面,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请大家放心!”


高雪萍是一名具有20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呼吸病学专家。接管武汉五院呼吸内科病区后,被医疗队任命为呼吸内科病区副主任,作为临床经验丰富、资历高的副主任以上的医师,按规定是可以值守相对轻松的二线班,但是她主动请战参与到经常要通宵的一线值班。她很平静的说:“虽然我不上一线差不多10多年了,但是人员太紧张了,不能累倒大家,来这里我们就是要治病救人的,所以我也上一线。”50多天来,作为一个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专家通宵值班也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高雪萍同时是医疗队驻武汉五医院专家组成员,承担了两个病区的临床和控制医疗质量的管理工作,除呼吸病区的管理和医疗工作外,还需轮流每天早上准时进入发热六七病房,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包括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指导呼吸机使用等等,有时半夜病区医务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突发问题,都是随叫随到,有效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同时显著提高了病区治愈率,得到五院医务人员的好评。高雪萍还积极参与武汉市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隔离点患者筛查、排查病人82人,筛查出须转院治疗患者3人。她还赴驻地所在的汉阳区建桥街道所辖社区开展上户排查,累计排查400余人,医疗队工作受到汉阳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赞扬。对于高雪萍来说,54天的援鄂工作都是满负荷的运转。 


     

在呼吸内科病区查房的时候,她发现一位病危患者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心电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只有40%,这个数值意味着患者随时有死亡的风险。于是她赶紧拿了台无创呼吸机冲到患者床前,熟练接上管路,戴上呼吸面罩。事实上,新冠肺炎的传染性非常强,无创呼吸机因为管路并没有密闭,所以含病毒气溶胶非常多,但她根本就没有时间考虑这么多,一切以救治患者生命为首要职责。她一直守在患者床头调整呼吸机参数,询问患者舒适程度,指导人机配合,安慰患者,缓解他的紧张情绪,目不转睛的盯着心电监护仪的屏幕的相关指标,约半小时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正常、症状明显好转她才离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高雪萍身上还有很多。


高雪萍救治的一位患者是一名老师,接诊时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叙述病情都很困难,当时就下了病重通知书,经过高雪萍等医护人员二十余天的不懈治疗,终于把她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出院后,她写了一篇《你的温柔,是我起死回生的力量》的文章表示感谢。文中写道:“你们医治的不仅仅是患者的身体,给了我们起死回生的力量;你们还以高尚的情操,关爱着、医治着人们的灵魂。”  


50多个奋战的日日夜夜,高雪萍与很多病患结下了深厚情谊,她早已将自己当做了武汉的一份子。她动情地说:“武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病人就是我的亲人,我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全部给武汉的病友亲人们”。




杨群:35天282位病友零病亡零回头





2月4日,江西省卫健委发出了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通知。接到护士长征求意见的电话,1月26日组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最早向医院提交请战书却被当作后备队员而一直感到遗憾的杨群,这时却犯了难。原来公公长期以来患有尿毒症,一个星期需要三次前往附属医院血透,接送公公的任务落在了杨群的身上。就在2月4日这天,公公的病情突然加重,需要立即输血。一边是国家紧急征召,一边是公公病情恶化,忠孝难两全,怎么办?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ICU医护人员,我的责任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只有‘大家’健康平安了,我的小家才能平安幸福。”考虑再三,杨群决定出征援鄂。爱人也十分理解杨群,他说,“你去吧,家里有我呢。”附属医院血透室护士长胥凌兰和护士们也主动接过了照顾杨群公公的重任。


2月4日,杨群背起行囊来到了武汉武昌方舱医院,这是由武汉洪山体育馆改建而成,2月5日晚18:00开始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为了避免感染,杨群剪短了自己心爱的秀发,进入方舱医院后,厚实的口罩、厚厚的防护服、护眼罩、纸尿裤……每一个人都包得严严实实,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大口喘气……各种不适接踵而来,每天下班后大汗淋漓衣服湿透了一层又一层,长时间戴口罩和护目镜,脸上皮肤勒破。


“我是党员我先上”,杨群第一个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并担任了方舱医院护理组长一职,承担着数百名确诊患者的护理工作,工作强度难度十分巨大。但杨群时常宽慰组员,“虽然我们在战疫一线,但对比当年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我们的条件已经强千倍万倍了。困难时刻,我们更应该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


杨群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方舱时的场景,黑压压一片全是患者,虽然都是轻症,但普遍焦虑,同一个问题患者都要反复问很多遍,有焦虑无助甚至极端的患者曾说:“政府是不是抛弃了我们,让我们集中在这里等死。”


杨群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大声告诉他们:“党和国家永远不会抛弃你们,相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你们的健康,所以把全国最优秀的医疗队都调来了武汉,目的就是要尽全力治好你们。”面对患者提出的种种要求,杨群都用心的记下,及时地反馈解决。通过不断沟通和解释,患者的情绪逐渐平稳。



在方舱医院,杨群更是以过硬的专业素质,赢得了病人们的一致称赞。有位年过半百的残疾患者,一天突然剧烈咳嗽,为防止突发情况,杨群在没有戴面屏且可能接触病人分泌物的情况下,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仍然躬下身子认真细致地护理患者,感动了在场所有的病人。


作为护士,杨群除了为患者做好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还承担病区保洁、病区消毒、科室外联、样本外送等一系列工作。身为护理组长的杨群秉着“组长要对每一个人负责,任何一个操作都有可能是生死之别”的工作原则,在每次进舱前,都会反复仔细检查每个组员的防护穿戴,对病房内的每一个操作都严格把关。在精心防护检查下,方舱护理组没有一位护士因被感染而倒下。


武昌方舱胜利闭舱了,35天,168张床位,282位病友,实现了三零医院,三星服务、6S管理,杨群和她的护理组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是,因为支援武汉,作为儿媳妇、作为女儿、作为母亲、作为妻子,她觉得亏欠了家人,她把这份亏欠深埋心底。平安凯旋后,杨群给了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为儿子补过了一个生日。




谢奕亮:90后男护的责任和担当





1992年出生的男护士谢奕亮,在附属医院派出队伍中年龄最小,也是江西省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10名男护士中的一员。从主动报名到毅然出征,谢奕亮都表现出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


支援武汉期间,安排在武汉市第五医院重症监护室的谢奕亮与同事轮流当班,每天工作近6小时。与工作时长和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压力相比,克服心中的害怕是谢奕亮初到武汉时最大的挑战。“开始的几天确实有些紧张,但看到身边同事们井然有序的工作,看到他们乐观的表现,看到患者及家属期盼的眼神,我心中的害怕也慢慢化解。”


在重症监护室,谢奕亮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病人经常会突然出现病情变化,这需要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寸步不离,保持气道的通畅,这样的操作对护理人员来说风险性很大。因为需要近距离地贴近患者吸痰,在这一过程中,经常有患者激烈呛咳导致痰液横飞、气溶胶弥漫,这些痰液都带着高浓度的病毒,无疑像枪林弹雨一般射向他们,每一次开放式吸痰与一次气管插管都风险极大,但是谢奕亮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总是耐心细致地工作,定时给患者吸痰,保持每一位患者气道通畅,使众多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在这场战疫里谢奕亮不仅是护士,每天要负责常规治疗、动静脉护理、气管插管护理、翻身叩背、CRRT治疗等等;还是一名卫生员,每天拖地、运垃圾、送标本,为所有物体仪器擦拭消毒等等;也是一名护工,喂饭、端水、大小便护理;还是一名检查员,心电图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对各项结果分析等等;同时还是一名心理疏导员,在患者有焦虑,抑郁等心理上创伤的时候,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每天谢奕亮都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一次当晚班的时候,病房一位上呼吸机十几天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情况,谢奕亮考虑到该患者正进行脱机训练,没有盲目增加镇痛镇静药物,而是赶紧走过去问:“阿姨,你怎么啦?是哪里不舒服吗?”她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后来谢奕亮解开她的约束带说,“你哪里不舒服就指一下。”她指着口腔里气管插管,谢奕亮瞬间明白了,原来她是急于想拔除气管而出现的焦虑烦躁,于是谢奕亮耐心安慰她:“阿姨,加油!你要努力,现在正在给你脱机,目前都还不错,再坚持一下,今晚脱机成功,明天就可以给你拔掉了,就会好受一些”。后来她逐渐安静下来。第二天,经过医生评估后成功拔管了。她拔管后第一件事就是含着眼泪声音沙哑的说了一声“谢谢”。此时,谢奕亮一种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除了护士的身份,谢奕亮还是一位年轻的父亲,1岁多的孩子留在家中由妻子和父母照料。每当有空的时候,谢奕亮就会抓紧时间与家人联系,看看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听孩子叫一声爸爸。与家人团聚的他激动地说:“我终于又可以抱抱我家宝宝了。”谢奕亮还在武汉“火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更好地履行一名护士的职责。




康云:每天累到体力透支依然坚守岗位





1月26日,还在老家的康云接到通知要紧急支援湖北,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小的孩子才2岁多一点的康云,没有过多的犹豫和思考,舍小家为大家,辞别爱人和稚子,赶紧返回吉安报名参加了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整个城市空空如也,寂然无声,仿佛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悲壮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从康云内心深处升腾而起。


康云和江西普通医疗组的45名医护人员被分到了武汉市第五医院新成立的科室——发热十一病区。这一病区的患者大部分属于重症,但绝大多数意识又十分清楚且能比较自如的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负担较重,心理压力很大,不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并不十分配合。为了缓解患者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康云和伙伴们拿出了所有看家本领,拉家常、说笑话、讲故事……


76岁的患者唐某某,在治疗中出现呼吸困难,血氧低,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后给患者上了无创呼吸机,佩戴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出现人机对抗,血氧持续降低,康云和经管医生明知和患者密切接触时间过多会带来很大的感染风险,但是康云和经管医生没有想太多,反复为他调整面罩的舒适度,详细讲解如何配合无创呼吸机有效呼吸,指导他放松紧张情绪,一直等到他血氧慢慢上升,症状好转已经是一个半小时过去了。


部分患者治疗到了后期还是会出现肺功能下降、呼吸费力等症状,康云总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患者邓阿姨后期病情好转,但是即使是简单的脱氧刷牙后还是气喘吁吁的,康云决定为她单独开小灶,帮她进行呼吸康复治疗,康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在康云的指导下,患者先从上下肢锻炼和空中踏车练起,每天按照既定的进度完成呼吸锻炼,从开始的2分钟到5分钟8分钟10分钟,每天都一点一点的进步,邓阿姨从开始的一动就喘不过气到大口呼吸到深呼吸,直到最后呼吸完全顺畅,没有任何后遗症。


在为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的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同样很大,康云和伙伴们就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自创了防护装备,并手绘上可爱的图案和文字,既保护了自己,又缓解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每天穿着密闭又笨重的防护服,即使在武汉最寒冷的天气里,康云身上的衣服也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上的雾水让她走路都看不清楚,每天累到体力透支依然坚守岗位。下班后脱下防护服,卸下防护用具后的康云,脸上的压痕一碰就火辣辣的痛,一双手长时间戴手套勒出深深的印痕,喷上酒精消毒后,眼睛久久不能睁开。但是康云仍然微笑着面对这一切,“能为他们做点有意义的事,给这里的患者减轻痛苦,即使让我付出所有都是值得的。”


和谢奕亮一样,康云也在武汉“火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武汉战斗的50多天里,我深刻的明白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也要去追寻我的初心和使命”。




章小丹:“城市很空,人心很暖”





2月4日凌晨一点多,正值夜班的章小丹接到上级通知要紧急驰援武汉,章小丹赶紧和护士交接好班,回到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天微微亮时行李才收拾完。短暂的休息片刻后就到了该去医院集合出发的时间了,离家时章小丹没敢和妈妈嘱咐太多,怕自己眼泪会止不住的流下,两个年幼的娃还在睡觉,她们也都不知道妈妈正要远行,丈夫知道她的决定非常支持,这给了章小丹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2月5日清晨,章小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紧锣密鼓的培训后,又一个紧急的任务下达了,当天下午5点前要赶至武昌方舱医院上岗。时间是如此之紧迫。章小丹和伙伴们忘记了疲劳,顾不上吃饭,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攻克第一个难关当中——正确穿脱防护服。虽然在临床一线工作了10多年,章小丹对防护服穿脱还是很陌生,没有练习场地,就自己抬桌子到走廊练习;没有老师,就反复观看学习视频,互相监督,互相成为老师;细节一遍又一遍的抠;穿脱防护服也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着,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熟练;双手也因反复练习而过敏导致地刺痛不已。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抱怨,练得更好的队友指导、帮助进步更慢的;进步更慢的护士练习起来丝毫不敢懈怠,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练习着,直到人人操作过关时已是夜深人静。


武昌方舱医院收治患者最多时达280人,每个在班护士分管30—40名患者,护士必须知晓并熟悉所管患者的十知道,并进行一天三餐的发放,各种问题的收集反馈并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与解决,还有咽拭子的采集、静脉抽血、陪同行CT检测、生命体征的监测、准确及时书写每一个患者的记录,但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心理疏导。



到达武汉的第六天,章小丹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武汉的城市很空,但人心却很暖!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也会有害怕,也满是不舍,因为我们将要去到最危险的地方,面临着有可能被感染的危险,甚至会献出宝贵生命,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责无旁贷,我相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章小丹所护理的患者郑叔叔,是家中的顶梁柱,突如其来的疫情夺走了至亲的生命,来不及悲伤的他又得知,即将临盆的女儿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妻子一人隔离在家,万念俱灰的郑叔叔心情极度抑郁,血压也因情绪的波动而升至200/120mmhg。章小丹把他作为自己的重点护理对象,无微不至地帮助和照顾他,感受到章小丹的爱心后,郑叔叔哽咽着对章小丹说:“谢谢你,我没事,这病毒虽然可怕,但是有你们的帮助,我一定不会放弃的。”


3月10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患者出院,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这个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导运营、全国9省市14支医疗队868名医护人员参加救治的方舱医院,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这份闪亮答卷中,也凝聚了章小丹沉甸甸的汗水。




王婷:方舱里有盏彻夜不灭的小台灯





2月4日凌晨接到电话通知要紧急驰援武汉,90后的王婷在临行前才有勇气打电话告知爸妈自己要出发了,爸爸责备王婷临时告知,虽然电话里全是担心与不舍,但还是鼓励王婷要做好防护工作,记得每天报平安。


有人问王婷,为什么要选择“逆行”?“这是祖国和武汉人民的需要,此刻,武汉就是战场,战场上没有逃兵,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人是职责所在,也是一名90后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王婷如是回答。

在武昌方舱医院进舱前,王婷让战友在防护服上写上了“江西王婷,武汉加油!”以此来给自己加油鼓气。多少个夜晚熄灯以后,王婷仍然提着一盏小小的台灯,就像当年的南丁格尔提着那盏小小的油灯查看伤员一样,王婷在一个又一个寒冷之夜,挨个检查患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以自己的不眠和不适换来更多患者的安睡、安宁。王婷在日记里郑重的写道:“多一份爱心,便是多一份力量,共抗疫情,舍我其谁。”


一天的凌晨三点钟左右,王婷像往常一样提着小小的油灯巡查病房,发现一名男患者突然呻吟起来,王婷跑过去查看,患者说胸闷得厉害,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王婷连忙叫来医生,同时把住在另外一个单元的患者妻子叫过来共同安慰他。之后,王婷和医生把这名男患者转移至临时设置的抢救室,吸氧、心电监护、输液、安抚,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病人总算稳定下来了。



患者曾阿姨有10年糖尿病史,老伴年前因新冠肺炎去世了,女儿和孙女目前都在酒店隔离。在方舱医院,曾阿姨对疾病充满恐惧,心情也很低落、焦虑,不爱说话不爱动,总是吵着要回家。王婷每天抽出时间来陪她聊天,开导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好转,她也越来越开朗,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还帮医护人员一起分发饭菜。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曾阿姨还跳起了“宣肺活络操”“洗手操”,很快就痊愈出院了。


在方舱医院里,江西护理队制定了科学的“江西护理排班模式”,推行了“12+1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将“6S”管理运用到武昌方舱医院和驻地的“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感控管理中,防止交叉感染,实现了“三零三心”医务人员感控目标,江西护理队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







一袭白衣当戎装,逆闯疫区慨而慷。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刻骨铭心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7人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伴雪逆行,迎春而归……他们战斗在支援湖北武汉第一线,让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他们是井冈山大学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是吉安人民和井大师生的骄傲!





往期回顾
JGSU


@全体井大人!开学返校时间定了

维护国家安全,你我有责人人有责!

与你相约,人文学院「日出之阳」读书会

招生直播咨询会!相互认识一下呗?

开学返校最新消息!

一夜春风,看井大开遍映山红

当植树节遇上了疫情防控......



来源于校园网,胡正佩、郭伟清。

责任编辑:郭伟清 徐磊

总编辑:李裕福

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


-新浪微博:@井冈山大学;抖音:井冈山大学 -
QQ空间:215621975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