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赋形的水乡气度
纵横密布的河流、湖泊间,散落着一个个村落,如一块块拼图,在波光水影中拼出了“珠江三角洲最后的原始水乡”——古劳镇。绕水而居的生活,赋予古镇人如水般随物赋形、因势利导的性情。
在这里,那座长300多米的木墩石板桥,就体现着古劳人的智慧与勇气。
清嘉庆年间,民间贸易增多,靠船出行的种种不便让古镇居民产生了修桥的想法。建桥师傅告诉大家,小镇四周环水,唯有结实耐用的石桥,方能经受住河水的常年冲刷。
可古劳地少水多,别说石块,就连泥土都稀少得很。如果建石桥,就必须驾船穿越浩荡的西江,到30多公里外的西樵山上采石。
用两只龙艇夹一块石块过江,石块还有掉入江中的风险,巨大的运石消耗让古劳人陷入沉思,如果只是蛮干,不知何时才能建起石桥。古镇人聚到一起,集思广益,希望能找到应对办法。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有人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桥面用石板铺就,桥墩用制作龙舟的水松或杉木代替。这些木头不碰水就会烂掉,但在水里泡着,便长久不烂。这样,能最大程度解决石料不足的问题。
古劳先人转变思路,找到了最合适的建桥方法 47 31564 47 14939 0 0 3312 0 0:00:09 0:00:04 0:00:05 3311。他们就地取材,在水底打上杉木桩,用砖石砌成坚固的桥墩,再把长石板铺在上面,只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木墩石板桥。
石板桥竣工当日,正值元宵节,就在人们点燃花灯、祈福纳祥之时,一场流星雨划过天际,从此,古镇人就把这座桥称作“天灯桥”。
古镇人在建起石板桥的同时,也把不蛮干、懂变通的智慧融进了血脉,从古至今,一个个顺应自然、随形就势的创举,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多姿多彩:
明察秋毫的冯八秀,由上游冲积树枝、树叶所成的水线获得灵感,带领乡民在水缓的地方修建起了堤围,抵御洪灾。纵贯了600多年的岁月,如今,这条长达十多公里的堤围,依旧巍然屹立在西江边上,守护着这方水土的安宁。
咏春拳祖师严咏春的弟子梁赞,教授徒弟王华三武艺时,结合他的身材特点对拳法进行改良,因材施教、因势革新,创造出一套以闪为进、灵活快速的偏身咏春拳。一人练武,可以保身;一家练武,可以强族。乱世之中,一代宗师叶问以咏春拳捍卫了民族尊严;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则把咏春拳搬上银幕,在海内外广为传播,为中国功夫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面对桂花鱼滞销、养殖户增多的情况,吕源根养起了桂花鱼吃的“饲料鱼”,既避免了竞争,又开发了新市场。
万事无定法,从实际出发,是古劳人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简言之,就是“变则通,通则久”。他们深知:遇事多想一步、巧思一分,遵循规律,灵活变通,便能找到取得成功的独到捷径。
编辑 | 樊东媛
❂ 《记住乡愁》第四季本周节目单(具体内容请以播出为准)
▼3月12日 周一 20:00
第48集 古堰画乡 山水相伴
▼3月13日 周二 20:00
第49集 安丰镇 民安物丰 以善立人
▼3月14日 周三 20:00
第50集 诸由观镇 扬帆出海 闯出新世界
▼3月15日 周四 20:00
第51集 六堡镇 坚韧不拔
▼3月16日 周五 20:00
第52集 古劳水乡 变则通 通则久
次日 09:00 重播
精彩内容尽在CCTV4!
《记住乡愁》与您温情相约
倾听古镇的传奇故事;
见证乡情民愿的文化根基;
感受那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