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如何做导师?课程系所召开研究生培养经验分享会

为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完善过程管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工作,12月18日上午,课程与教学系(研究所)在文科大楼1606组织召开了研究生培养经验分享会。会议由课程系主任周文叶副教授主持,特邀教育学部教学事务部主任赵琦老师分享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课程系全体在沪教师出席。


▲ 周文叶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 教育学部教学事务部主任


赵琦老师首先肯定了课程系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如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国内访学制度创新、斯坦福游学活动组织等,尤其在研究生科研成果发表、优秀硕博士论文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随后,赵老师介绍了当前国家层面研究生教育指导思想的调整,尤其强调了研究生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服务需求,追求卓越”,进而具体说明了学校和学部层面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并寄望课程系所作为标杆,在相关领域深入参与、积极探索。



▲ 肖思汉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


在此基础上,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肖思汉副教授从招生、培养、学位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和学部有关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政策与规定。导师指导小组、弹性学制、学位论文答辩与评议等方面的新制度引发了在座新老导师们的深入研讨



朱丽婧课程与教学系教务秘书


随后,课程与教学系教务秘书朱丽婧老师介绍了课程系所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与要求。她指出研究生培养过程是环环相扣的,特别提请导师们注意并及时告知学生几个关键节点



资深导师经验分享


会议下半部分,课程系所新老导师围绕“如何带好学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崔允漷教授、吴刚平教授、周勇教授、安桂清副教授等资深导师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青年导师们:

  • 及时了解研究生培养最新政策

  • 强化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 加强日常写作训练,以写作促写作

  • 论文选题既要基于学情,还要结合自身研究


安桂清 副教授                ▲ 周勇 教授


  • 安桂清副教授非常重视过程管理,认为可以通过任务和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意愿与研究方向,也就是“学情”,从学情出发确定学生的论文选题。同时,她对自己十年来的导师经历进行反思,表示导师指导有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


  • 周勇教授对不同时代学生在学习、生活经验与态度上的变化表示理解,认为导师在给予学生包容、体谅、鼓励与帮助的同时,必须把握好尺度。同时,他也建议研究生培养制度可以尝试提供更多元的培养方案与考察方式,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

吴刚平 教授                   ▲ 崔允漷 教授


  • 吴刚平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招生方面的故事,建议新导师们从招生起就要尽可能地去思考“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特点的学生该提供何种培养方式”。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意愿开展个性化培养,在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的同时,牢记底线思维。


  • 崔允漷教授则通过四个案例介绍了自己不同阶段研究生培养思路的变化。他建议导师必须具备“底线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能力;强调过程管理,让学生明白研究生学习的底线何在,以及为此必须完成的工作和踩准的时间节点



与会导师充分交流




会议的最后,课程系所的青年导师们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跨专业背景的导师如何突出论文选题的课程特点”“论文指导与修改的尺度”等与资深导师们作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会场气氛热烈融洽,青年导师们表示获益良多,深受启发。此次会议也是“立德树人”教师团队坚持以老带新、新老共进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共同体学习活动的又一次尝试。



END



微信推文精彩回顾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课程所全体同仁祝您2020新年快乐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