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CI学术║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徐斌艳教授与您分享!

徐斌艳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24-09-26


2020年春季,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学维持着数以亿计的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们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对稳定学校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后,在线教学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后“功成身退”还是“升级改造”后进入可持续性发展?


继“战疫中的课程思考”系列之后,课程所崔允漷教授领衔团队在核心期刊《教育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一组专题文章,对疫情下的在线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能为后疫情时期及疫情以后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今天,与您分享徐斌艳教授的《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


 徐斌艳 教授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




引用来源

徐斌艳.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教育科学.2020(3):9-10



突如其来的疫情,暂时挡住了学生前往学校学习的步伐。如果对“宅在家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一定会发现他们在长大、在发展,因为他们在“学习”。人们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发生在学校环境中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在日常环境中自发进行活动的教育价值。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终身性的过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那么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如何促进人的发展?





1


非正式环境中的自发性与自愿性学习


非正式学习被描述为自发的、基于经验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目标[1]。非正式学习不受课程标准限定,但同样为了追求理解、获得知识或技能。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将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决定和追求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自发的、随时发生的学习是为了理解或解决真实问题。


从终身教育理念看,非正式学习是“一个真正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都从家庭、邻居、工作和娱乐、市场、图书馆等的日常经验中获得态度、价值、技能和知识[2]”。学习者会自愿主动或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在家庭、社区、博物馆、科学中心或者课外机构中活动,他们会聆听场所人员讲解介绍,或者参与交流对话,碰到新鲜的事或物,学习者会渴望更新已有知识和技能,产生创新与创造的冲动,学习就嵌入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3]


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改变观念和态度等也有不小贡献。正式学习是在正式学习系统(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有组织、有结构的学习,它依据指定目标,且结果会被评估与评价。而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不会刻意地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它往往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例如与同伴讨论计算机游戏时会发生学习,或与家长交流新闻报道时会发生学习,或参加自行车比赛时也会有学习发生。非正式学习通常发生在日常情境中,往往是非故意的、缺乏结构的,且没有先验目标。另外,学习过程中没有“权威人物”给予系统的教导,学习更多是内在驱动的。[4]




2


如何让非正式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展


非正式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系统,旨在帮助学生在情感、社交、身体和学术上得到发展。除了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非正式学习环境还包括技术支持下的虚拟环境、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性场馆或者各种课外活动场所等。学生在这些环境中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对其发展皆有深远影响。


通过数字化技术人们创建了生动的虚拟环境、开发了丰富的社会性软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展开某种方式的学习。在技术支持下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更加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互联网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技术能够识别学生关注的或者个人需要的信息,使得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精准,而不是沉溺在信息的海洋中。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自身反思和监控的能力,不断积极调整适应的学习能力,等等。



向公众开放的社会性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集专业资源、休闲活动以及特定的教育目标为一体,可激活参观者(学习者)个人兴趣并支持他们自发学习。在这些空间中,学习者有机会进行社会性合作,与场馆中的手工制品与真实物品进行对话,或直接动手实践,从而在认知与情感上得到发展。这些公共场馆为非正式学习而设计。如美国纽约市有一家数学博物馆,参观者可以在里面体验骑行正方形轮胎的自行车,地面为波浪型。这种“奇妙”经历会引发参观者的好奇,并试图探寻方形轮胎在波浪型地面运行的原理等。博物馆在设计游戏活动时,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思考和学习发生,因此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供参观者查询,帮助他们解惑答疑、获得新知。



有研究者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合作,为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他们成就感,设计“博物馆旅行”项目[5]。项目设计者受旅行概念的启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设计空白明信片,学生可以用此作为穿越、探索和描述博物馆空间的手段,自己安排参观线路,以多元表征(图像、文字等)记录经历、疑问、感受等。明信片作为学生视觉和物理记忆的工具,记录下的信息为学生之间、学生与专业人员之间交流互动提供资源。明信片上的记录还可衡量学生的知识容量是否增加,是否享受参观经历,是否发挥创造和想象力,是否在态度和观念上有变化;是否在实地考察环境中获得自我证明等。


对学生而言,在众多的课外活动场所中会经历非正式学习。如有研究团队考虑到正式学习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感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活动带来的乐趣,在课外开发了“创客”活动环境来吸引年轻学生参与开放式项目活动。在“创客”空间活动,没有正规学校课程的压力和限制。开发者为空间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电动工具等设备,并发起“创客者星期四”活动,在吸引各学科教师参与并根据原理创作作品同时,所有学生均可免费进入空间,共同参与实践[6]。这种“创客”活动构建了一种共同体的环境,自发参加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中创作相应的作品,并通过实体的“创客”空间或数字虚拟空间,与他人分享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实际作品。在作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创客空间中,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地创作、轻松地游戏。这种“创客空间”的非正式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环境中实践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或者主动生成活动,重视不断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并且面对冲突或障碍勇于挑战、积极应对,等等。





3


非正式学习环境中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


非正式学习环境同样承载着育人目标,与正式学习环境相比,尽管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不会直接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被评估与监测,但非正式学习环境蕴含丰富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发、自愿的学习中感悟到教育目标。我国核心素养发展的诉求是,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到各个学科教育中,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革新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深度学习更多的是基于人类探究、创新和有目的行为的假设,旨在激发学生与教师的活力与激情,让学习更合乎人类的本性,让学生能够更直接、深度地投入、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实实在在地改变生活,改变世界[7]这些正是非正式学习环境的特征表现。“宅在家中”的学生,面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种关于抗战疫情的信息和英雄人物事迹,不会无动于衷。学生与家人或许会讨论并读出更多的信息,还会提出问题,表达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切反映出学生内心中的社会责任感。


不管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都关乎培养人的大事,在非正式环境下,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和开发需要坚持优先性、全纳性和科学性原则。

01第一,坚持优先性原则。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环境相比,非正式学习环境凭借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展示或再现真实世界中的丰富景象,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有意义的对话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8]。学生处在一个信息量非常丰富的真实环境下,要将丰富的、真实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学习资源。根据优先原则,先从学生直接经历的情境中筛选资源。如针对学生经历的线上教学,可鼓励他们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包括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批评等,这些都是可以优先考虑的资源,也符合非正式学习环境的特点。02第二,坚持全纳性原则。每个人都有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的权利。全纳教育主张校内外教育场所要接纳所有学习者,反对歧视和排斥,人人都有受教育、体验学习的权利。非正式环境中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坚持全纳性原则,不仅要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在开发资源中,需要考虑设计一定的无障碍设施供特殊群体使用;以多种方式吸引不同学习方式和知识水平的群体;文本性信息的呈现要易于不同人群的理解等。[9]03第三,坚持科学性原则学习资源的开发,必须有科学态度和科学依据。开发学习资源时要从专业角度甄别素材性学习资源是否真实、可信,排除谣言类的伪信息。



4


填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断层


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当他们放松、自由活动时可能就发生着学习,这是一种自发、自愿或有着自我目标的学习。非正式环境的学习经历给正规学校教育带来影响。学生带着认识世界的前概念到课堂里学习,那些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影响他们系统地获取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以及形成价值观。


因此,将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与学校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填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断层,使学生认识学校教育与日常经历的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也应拓展认识、创新教学,关注学生来自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对事物不完整的理解、错误观念或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经历与日常有差异的事件,主动探寻自己日常模式的不足或感受日常经验的价值,发现真知、发展身心。



参考文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有赖于一个个严谨的研究!课程所各位同仁愿与同行学者和专家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踏实推进“为学生、为课程、为未来”的伟大事业!



往期精选



 ●ICI学术║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小学生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刘钧燕博士以数据为您探析!


ICI学术║如何解决“在线”的学生一直“在学”?崔允漷教授为您解答!


ICI学术║如何规范校外培训?张薇博士透过数据为您揭晓!


ICI学术║能否挑战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与高德胜教授一起探究!


ICI学术║如何监测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崔允漷、王少非教授为您解密!


●ICI学术║概念图怎么用才有效?王哲老师团队的实验研究告诉你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