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CI招生║“课”从远方来,“程”心只为你!课程系所2021年夏令营暨2022年研究生招生宣讲预告

邀您加入的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024-09-27

“课程”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课程系(所)?
今年夏天

课程系(所)夏令营

邀你相约丽娃河畔

听你诉说

课程故事

我们知道

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

一条未选择的路

究竟该如何选择

 你是否还在困惑如何选择“梦校”?

你是否困惑于“课程与教学”究竟关注什么,研究什么?和其他专业相比有什么独特?

 你还以为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发展只是“怎么教书”吗?

 你是否还想知道课程系(所)的培养机制和氛围究竟如何?……

有太多的问题

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些疑惑

何处解答

6月12日11:00-12:00

B站直播

除此之外

今年暑假7月12-14日

面对面·夏令营

为你解惑

也欢迎你来课程系(所)

交朋友、谈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报名开始啦(☜点击文字了解报名流程)

课程系(所)深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被誉为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参加课程系(所)的夏令营

究竟是怎样的体验

今天我们邀请到

曾经参加过夏令营的学长学姐

一起分享

他们的经历、感悟


刘 昕
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大三那个火热的夏天,我们疯狂地报名、紧张地参营,与我接触的其他高校的夏令营相比,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后勤保障,住在校内的配有被子的学生宿舍,拿着属于自己的带有餐饮补贴的校园卡,这一份安心对焦灼的保研之旅而言格外温馨;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夏令营的日程安排,破冰晚会、大咖讲座、游历魔都、系所圆桌,体现出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豁达。与一所高校的缘分开始也许就在某一瞬间,当我听到崔允漷所长说道“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时,我决定,就是它了,而时间证明,来到课程与教学系(研究所)的每一个日子里,都心存梦想,不负所望。

王 钦
2020级硕士研究生

19年的盛夏,在丽娃河畔借助夏令营的机会我与华东师大课程系(所)首次相约。

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却和我一样憧憬来到课程系(所)的同伴们。我们在破冰活动中敞开自我,在学术讲座中思考交流,也在小组任务中探索创新;

期间,课程系(所)有趣而又亲切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打开了我对“课程与教学”的新认识;

最后遇见了别有一番收获和思考的自己。我想我的选择没有错,夏令营的所有相遇和触动,都让我更加坚定次年9月我就要来到这里,开启与大家一同在课程教学领域幸福探索的研究生生涯。


董光楠
2019级硕士研究生2018年7月有幸参加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暑期优秀学生夏令营,这是我初次来到丽娃河畔,来到这个我梦想了很久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研究所)。夏令营的第二天,课程系(所)柯政教授给营员们作了主题报告,柯教授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我选择课程与教学论的信念。在柯教授提及为什么要研究课程理论时,他分享了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人类欲望无穷但资源有限,所以人类发明了经济学,需要学的内容太多但精力有限,所以需要课程理论。”这也正是我选择课程与教学论的初衷。我坚信努力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与学问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追求的理想。期间,周文叶老师对课程系(所)的精彩介绍也让我深知自己的选择不会错。华师问道三两日,受教终身志更坚,爱我所爱,因为夏令营的缘分而选择课程系(所),是我做过最正确、最骄傲的决定,期待拥有教育热情的你们也能加入课程系(所),成为“课程人”。
王若昕
2019级硕士研究生参加夏令营之前我一直好奇作为课程与教学专业的核心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什么不是像其他刊物一样取名“评论”或“论坛”等简洁直白之称。来到师大,参加夏令营,突然明白了这其中“全球”和“展望”二字的含义。每一所大学都在强调“全球化”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各种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这其中鱼龙混杂,什么是“全球化”、如何“全球化”值得思考。课程系(所)在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研究方法课程,不满足于教师指导,更是该方法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者,甚至邀请世界最顶级的学者进行授课,这样的研究生教学是精英化的、是全球化的。此外,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课程系(所)一直深度参与国家课程改革,积极探究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实践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课程系(所)秉持的“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信念,这或许就是“展望”一词的释义。对教育负责,对未来负责,需要有情怀有抱负,这便是展望。立足海派文化,多元理解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日渐受到重视,这需要理解与尊重。课程系(所)展望华东地区的教育,展望中国的教育,更是发出中国声音,展望全球的教育。钟启泉教授曾说:“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华东师大的王牌专业;借助师大优质的教学科研平台、借助全国顶尖的实习基地和高质量的国际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逐步推进。本人才疏学浅,因自身的教育经历而对教育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热爱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趣、有料、有种”的课程人。最后附上“打油”对联:盗火改革,探求课程教学;杏坛仰望,启承丽娃学舟。
廖 琴
2018级硕士研究生现在是2021年6月,距离离开我生活和学习了三年的华东师大课程系(所)仅剩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转眼间三年时间匆匆而过。事实上,我与师大的缘分还得在三年的基础上往前数一数,也就是2017年那个于我而言特别的、成长的夏天。2017年的7月我第一次坐着长途火车来到上海,参加了华东师大教育学部的夏令营活动。当初在夏令营中,无论是与师长同辈的相处,还是知识学习上的交流学习,我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基于此,我选择了来到华东师大课程系(所),幸运的是,课程系(所)也选择了我。在这里的三年时间里,我完成了人生又一阶段的重要成长。学校、学部、系所为我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能量,我们在学术讲座、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也认识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和事。崔允漷教授在课堂中用通俗易懂的“剃头”“理发”“美发”比喻我国课程改革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三年里这样有趣生动的课堂有很多,无法一一列出,在这些课堂中,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理论,还有学习方法与理想信念。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刻在文科大楼十六楼的墙面上,这是我们“课程人”所追求、所坚持的信念,也是我未来在实践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杨雨航

2020级博士研究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

16年的盛夏,当时还在读本科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丽娃河畔参加教育学部组织的夏令营,在短短4天时间里结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同学,其中有一个小伙伴跟我说的话令我至今难忘。那个小伙伴本科是化学专业的,有一段支教经历,我就问她为什么想跨专业来学教育学,她当时就跟我说,她想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当时颇受震撼。在18年的夏天,我作为老营员代表给那一期的夏令营学子做分享时,也讲述了这段经历,引发了在场不少学子的共鸣。如今再回想,这句话也已然成为了我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有人或许会问,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这口气是不是太大了?但我想说的是,在课程系(所),这并不是一句空谈。我们系所的众多教授都参与了国家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如编制新高考改革方案,研制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参与各个学科教材的编写与审核,为教育部撰写政策咨询报告等。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像这些教授一样独当一面,但我们作为学生也可以为这些项目或课题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同样是在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助力。

在20年硕士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在课程系(所)攻读博士研究生,因为当时我对自己做了一个“增值性评价”:跟我本科毕业时相比,这3年的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且显著提升了我思考问题的深度,这令我感到无比欣喜,因为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能使人终身受益的。这些提升主要应归功于系所独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上,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双选得到一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且每位导师都是课程与教学某一领域的专家;在课程设置方面,崔允漷老师的课程开发,吴刚平老师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柯政老师的课程政策分析,肖思汉老师的课堂情境互动分析等,都既有特色,又干货满满,均代表了国内课程领域的顶尖水准。

如今,我已是课程系(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有幸继续在这个顶尖的平台上深入学习,朝着心中的理想踏出坚实的每一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我们课程系(所),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将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

欢迎你加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研究所)




往期招生推文

ICI招生║说好的不见不散,升级版招生宣传视频来啦!


ICI招生║之前错过的B站招生直播,还会有吗?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