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跨界合作——多国重磅专家共聚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第19届
65位专家
横跨4大洲
7个分论坛
超20万人次观看
20多家媒体
全球首次
学术论坛
共同聚焦
“校内外协同育人”
11月6-7日,为推动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发展,促进校外培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引领和推动国内政策与实践创新,助力全球校内外教育协同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引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培训协会以“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跨界合作”为主题举办了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本次会议是全国和全球首个聚焦“校内外协同育人”这一主题的专业性国际论坛,汇集了65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专业实践者的多元声音与理性思考。论坛采用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会议形式,极大扩展了论坛受益面,吸引了超20万人次观看。
在此,特此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和信息化治理办公室,感谢劳动报、东方教育时报、上海电视台、澎湃新闻、东方网、中国新闻网、科学网等多家知名媒体的支持,也衷心感谢线上线下专家学者们的全程参与!
开幕式
在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培训协会会长戴立益教授代表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组委会致辞,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热烈欢迎,并期望通过此次学术盛会启迪智慧、凝心聚力、不断创新,促进校内外协同育人这一教育重大变革问题的化解,引领课程与教学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有效解决新的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更有高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贡献。
主旨报告
校内外教育的演进
历史与展望
上海市教育学会尹后庆会长作了题为“中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展望”的报告,他回溯了中国校外教育的历史,指出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校外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横亘于二者之间的壁垒正在消解。尹后庆会长强调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单位应在校外教育领域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一是要成为倡导新理念、坚持公益性、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的先锋;二是要成为坚持五育融合、培养核心素养、适应多样需求、探索育人规律的基地;三是要成为协调社会力量、坚持同向发展、汇聚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枢纽。
校外培训研究领域开创者及奠基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Mark Bray教授与执行主任张薇教授作了题为“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Changing dynamics in China and beyond”(学校内外的学习:全球影子教育的演进)的报告。他们分享了校外培训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校外培训是一个愈演愈烈的全球现象,介绍了中国校外培训的发展史,基于不同历史阶段分析了学校教育、校外培训、家庭教育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影子教育演进、校外培训发展和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最后,基于上述关键性问题的研判,分享了本次论坛主旨报告和分论坛设计的初衷。
从学校教育到校外教育
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
匈牙利罗兰大学教育与跨文化心理学系,国际教育研究著名期刊《欧洲教育研究》编辑的János Gordon Györi教授以“Two-tier gifted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systems: Interconnections of formal and shadow gifted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India and China”(两个层面的资优选拔和发展体系:韩国、印度、中国正式和影子资优教育的相互联系)为题作了报告,介绍了韩国、印度和中国这三个亚洲国家的资优生所面对的双重资优选拔和发展体系,认为该体系加剧了他们在校外影子教育和正规教育中对最高质量项目的竞争。他强调,在这双重资优选拔过程中,资优生首先选择的是校外影子教育机构,而非正规教育,这严重威胁或破坏了正规资优教育的公平性和精英价值观。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系Bae Sang-Hoon教授作了题为“What really matters to unshrinkable private tutoring in Korea: Defective public schooling or universalized desire for upward mobility and family reproduction?”(对于韩国不可动摇的私人辅导产业来说,支撑其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公立学校教育的缺陷,还是对阶层跨越和家庭再生产的普遍渴望?)的报告,指出韩国的课外辅导规模无法缩减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在于人们对于阶层流动与社会再生产的普遍渴望。Bae Sang-Hoon教授呈现了2007年以来韩国国家统计局收集的全国课外补习的纵向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课外补习可能最能预测社会分层,并分析了政府政策对课外补习模式的具体影响。
校外教育规范发展的国际比较
经验与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高级研究专员Priya Joshi以“The 2021/2 GEM report on non-state actors: Embedding the private tutoring phenomenon in global analysis”(2021-2022年度《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的非国家行为者:校外培训现象的全球分析)为题,从公平和制度的视角展示了全球校外补习现象,分析了校外补习扩张的原因、以及校外补习对学业成绩和满意度的影响,警示了校外补习通过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而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意外影响。基于《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中关于规范校外补习的各种数据与证据,她认为有必要加强政府对课外补习实践的监管。
澳大利亚校外培训协会Mohan Dhall会长作了题为“Interrogating pedagogies of commercial tutoring in Australia”(审视澳大利亚商业化校外培训中的教学法)的报告,分享了对澳大利亚悉尼课外辅导中心的教师的分析结果,结果初步表明,课外辅导中心所采用的教学法似乎非常有限,且在应用时未充分考虑教学法的有效性或适用性。Mohan Dhall会长指出,受限于教学方法,课外辅导中心并没有帮助学生提高学业上的能力;那些学习能力强、自我驱动型的学生将维持原有状态,而那些学困生则继续在学业上苦苦挣扎。
联合国全球教育循证研究顾问、丹麦奥尔胡斯大学Søren Christensen教授作了题为“Shadow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RoE special issue”(北欧国家的影子教育:ROE特刊)的报告,介绍了促进北欧影子教育行业发展的社会、政治发展情况以及北欧国家影子教育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未来北欧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Søren Christensen教授特别强调了北欧的平等主义传统长期以来曾是反影子教育及反其他形式教育私有化的思想堡垒,但现在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他提出的“影子教育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北欧平等主义的终结”这一问题引起在座专家学者的深思,也对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处理校外教育以及民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葡萄牙前教育部副部长、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系Alexandre Ventura教授作了题为“Shadow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The case of Brazil”(拉丁美洲的影子教育:巴西的案例)的报告。他指出影子教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不是由特定的力量“精心策划”而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变量和趋势所形塑的。他分享了一项关于巴西影子教育的实证研究,着重探讨了巴西课外辅导的特点、经验以及对学生、家庭、学校和巴西社会的影响。
“双减”格局下的课程与教学
焦点与难点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以“家庭作业的伦理审问”为题,超越了家庭作业数量、负担的视角,创造性地从伦理视角审视家庭作业。他指出,研究家庭作业需要审视家庭作业是否符合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这三种基本伦理实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家庭作业的价值预设以及家庭作业实践的伦理后果,并分析了家庭作业广泛、长久施行的实际后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刘钧燕副研究员以“家长视角下的‘双减’:期待、焦虑与选择”为题作了报告,分享了一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关于“双减”的问卷调查结果。该研究发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及多样性、校外培训规范治理有很高期待;同时,也对“双减”政策下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和长远教育发展有诸多焦虑;部分家长对限制校外培训时段等具体治理措施持反对态度,且有一些家长依然坚持寻求校外培训。
对话课程专家
为助力“双减”落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专家鉴定平台,为上海校外培训分类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其它各地的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分享经验。会上,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薇教授对话安桂清教授、吴刚平教授、周文叶副教授三位课程专家,就“校外培训机构非学科类课程设计”这一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会议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就主旨报告作总结致辞,对本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所承载的新智慧、新机遇和新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并呼吁学界同仁需要勠力同心,为共同生成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贡献理论与实践智慧,从而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校外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圆桌论坛
6日下午,两个圆桌论坛分别围绕“Compar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Nordic shadow educ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ECNU RoE)”“公办校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度讨论。
奥尔胡斯大学Søren Christensen教授,图尔库大学Suvi Jokila博士后研究员,奥尔胡斯大学Lucas Cone博士生,VIA大学学院Sidse Hølvig Mikkelsen副教授、David Thore Gravesen讲师,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Mark Bray教授,执行主任张薇教授,教育机构Mentor Danmark创始人Nicklas Kany总裁,香港教育大学Kevin Yung助理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和中国的影子教育实践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比较各国实践经验,分析我国既有实践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我国影子教育规范与治理提供借鉴。
中国福利会儿童教育传媒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昱瑾,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王秀江研究员,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敬老师,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集团副理事长高星原副教授就“公办校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主题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教授、陈霜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科研拓展和知识转化办公室行政主任刘嘉杰展开深度对话。
分论坛
7日上午,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互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校外教育规范发展的国际比较”“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课后服务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继续开讲,其中1个分论坛为具备扎实科研素养且对课程与教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研究生特别设立,课程所王哲副教授、肖思汉副教授、刘钧燕副研究员、张薇教授、杨晓哲副教授和雷浩副教授、刘昕硕士(图文按会场顺序排序)担任各分会场主持人。
来自英国、韩国等国和中国大陆、香港地区的24位学者、一线工作者,以及7位研究生就国内外校内外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中所觉察到的问题线上线下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与思考。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研讨,推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校外培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开拓校内外合作新局面,助力基础教育阶段协同育人。
分论坛部分线下与会者
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简介
面对学生课业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丛生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教育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业团队早在2019年就提前布局了校外教育的战略研究与人才储备,成立了以国际校外教育研究奠基人Mark Bray教授领衔,张薇教授、刘钧燕副研究员等为核心专家的全球第一家专注于国际校外教育研究的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Supplementary Tutoring, CIRIST)。
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颁布以来,课程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兼顾政府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学术性与政策性、前瞻性与应急性,为国家监管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出谋划策。中心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着眼,推动建立校内外教育的健康生态与协同关系,实事求是地解决校外教育监管的现实困境,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家校社减负共识的形成,以此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此次论坛顺利举办,有利于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校内外协同育人这一教育重大变革问题的化解。扫描右侧二维码可获取论坛照片,课程所公众号也将陆续分享本次论坛盛况及主旨报告信息,敬请关注!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