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I国际课堂分析Webinar║哈佛大学邓兹韵博士开讲:以论辩促理解
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主办的国际课堂分析系列网络研讨会拟邀请毕业或就职于国外知名院校的学者分享课堂分析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涉及新型课堂的建构、自动化的言语与非言语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等等。旨在逐步打开课堂“黑箱”,实现未来课堂教与学的范式转型。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回看报告视频
邓博士介绍的课程研究项目为《以论辩促理解》( Catalyz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Discussion and Debate),其配套教材为《词汇新生代》(Word Generation)。该教材植根于英语学术词汇,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来提升学生的词汇能力、论辩能力和写作能力,打破了传统的词汇讲解和句式/篇章讲解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每个单元的学习横跨五天。星期一主要是背景知识介绍,由英语老师负责,讲解5-6个围绕主题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是各个学科都适用的综合性学术词汇。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使用这些核心词汇。
星期四开展辩论会。学生在前三天的学习后,需要针对中心问题选择自己的立场,完成辩论提纲的撰写。《词汇新生代》教材还提供了语言工具,引导学生文明、得体、高效地开展讨论和辩论。
随后,邓博士通过播放教学实录视频来呈现该课程的具体环节。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化测量方式,重点关注青少年议论文写作的句式特点,以期反映青少年群体写作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新型的测量方式相比传统方式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学生的作文质量及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邓博士也指出了该研究目前存在的局限。她指出,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其他测评指标和加权方式,同时通过多次测量和长期跟踪的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变化,并将该测量工具灵活应用到除写作以外的其他文本和对话分析之中。该研究的详细内容可在2022年7月的《Assessing Writing》期刊中查询。
在交流互动环节,崔允漷教授就如何在《以论辩促理解》的框架下设计和开展单元教学与邓兹韵博士展开了深入对话。肖思汉副教授则与邓博士就社会性科学议题设计、跨学科学习设计、教师培训等展开了深入交流。沈晓敏教授、迟少辉副教授、王涛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也与邓博士展开讨论,参会的师生深受启发。
国际课堂分析系列网络研讨会第1期
END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