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CI国际课堂分析Webinar║哈佛大学邓兹韵博士开讲:以论辩促理解



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主办的国际课堂分析系列网络研讨会拟邀请毕业或就职于国外知名院校的学者分享课堂分析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涉及新型课堂的建构、自动化的言语与非言语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收集与应用、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等等。旨在逐步打开课堂“黑箱”,实现未来课堂教与学的范式转型。



6月10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邓兹韵博士作客国际课堂分析系列网络研讨会第1期,作了“以论辩促理解:课堂学习效果测评”的主题报告。论坛由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副主任石雨晨副教授主持,特邀课程系所崔允漷教授、肖思汉副教授对话研讨,吸引了近400位观众参会。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回看报告视频



报告内容


邓兹韵博士首先介绍了个人学术经历、研究兴趣、参与项目。随后从课程与教材介绍、文本测评工具讲解、研究成果汇报三个方面作了报告。

邓博士介绍的课程研究项目为《以论辩促理解》( Catalyz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Discussion and Debate),其配套教材为《词汇新生代》(Word Generation)。该教材植根于英语学术词汇,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来提升学生的词汇能力、论辩能力和写作能力,打破了传统的词汇讲解和句式/篇章讲解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以论辩促理解》项目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凯瑟琳·斯诺教授(Catherine Snow)带领团队创办,为美国国家教育科研基金项目,主要服务于美国公立学校,是学校教材之外的“加餐”,即对学校课程做补充。

该课程主要面向4-8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包含12个单元,教师每天会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使用该教材。除英语老师外,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使用该教材,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学术能力。每个单元的教学都围绕一个略带争议的开放性问题展开,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每个单元的学习横跨五天。星期一主要是背景知识介绍,由英语老师负责,讲解5-6个围绕主题的核心词汇。这些词汇是各个学科都适用的综合性学术词汇。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使用这些核心词汇。

星期二和星期三围绕中心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围绕“儿童肥胖症是谁的责任?”这一问题,数学老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融入核心词汇,自然科学老师同样鼓励学生在讨论科学问题时使用核心词汇。

星期四开展辩论会。学生在前三天的学习后,需要针对中心问题选择自己的立场,完成辩论提纲的撰写。《词汇新生代》教材还提供了语言工具,引导学生文明、得体、高效地开展讨论和辩论。 

随后,邓博士通过播放教学实录视频来呈现该课程的具体环节。

为帮助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该课程还配有教师指导手册和培训,为教师提供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每年夏季,研究团队还会围绕该课程和教材举办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项目。 

星期五学生进行写作,围绕该单元中心问题在15-20分钟内写一篇议论文。
紧接着,邓博士介绍了测评学生作文语言特点的工具。该测评工具分为词汇、句式、语篇三部分,本次讲座着重介绍了句式测评部分。

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全新的自动化测量方式,重点关注青少年议论文写作的句式特点,以期反映青少年群体写作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新型的测量方式相比传统方式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学生的作文质量及阅读理解能力。

具体而言,通过梳理已有文献,研究团队挑选了七个可能具有高敏感度的指标,并通过自动化句法标注的方法为学生作文中的句式结构特点打分。

研究结果表明,DASS这一评分工具能够较好地预测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并能反映不同年级学生写作水平间的差异,这一工具还能协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邓博士也指出了该研究目前存在的局限。她指出,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其他测评指标和加权方式,同时通过多次测量和长期跟踪的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变化,并将该测量工具灵活应用到除写作以外的其他文本和对话分析之中。该研究的详细内容可在2022年7月的《Assessing Writing》期刊中查询。


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崔允漷教授就如何在《以论辩促理解》的框架下设计和开展单元教学与邓兹韵博士展开了深入对话。肖思汉副教授则与邓博士就社会性科学议题设计、跨学科学习设计、教师培训等展开了深入交流。沈晓敏教授、迟少辉副教授、王涛副教授等专家学者也与邓博士展开讨论,参会的师生深受启发。



国际课堂分析系列网络研讨会第1期

END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