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书导读】国粹经典·翰墨留香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书籍推荐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

为进一步探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之路,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于4月23日-5月23日举办。
活动为线上答题竞赛,题库范围为国家图书馆编纂、出版发行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周易》《吕氏春秋》《孙子兵法》《楚辞》四本典籍。在活动期间,我们将推出四本典籍介绍。本期推出《周易》和《楚辞》,助力读者更好地阅读这两本经典作品。

周易

馆藏索书号:B221.2/20191

又称《易》《易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独具体系的特殊的哲学著作,儒家尊为“五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誉为“大道之源”。《周易》原只有“经”的部分,有时亦称《易经》或《古经》。后来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汉儒将之连经并行,故通常意义上的《周易》兼指经传两部分。
“经”部分含六十四卦符号及卦辞六十四则、爻辞三百八十四则(又有两则“用九”“用六”文辞);“传”部分含《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凡十篇,亦称《十翼》。
《周易》经传有别,六十四卦义理和《易传》思想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就“经”部分言,“占筮”仅仅是古人对六十四卦义理的一方面运用,“象征”是六十四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一体的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就“传”部分言,《易传》诚然有体现其时代特色的思想因素,但其思想是建立在对六十四卦经义的阐释发挥的基点上。应当认为,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义蕴就更加显明昭著。


《周易》的作者

《周易》编纂者至今无定论。汉代司马迁、班固等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王充、马融等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作爻辞。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信从。理由:(1)爻辞《升》六四言“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言“箕子之明夷”、《既济》言 “西邻受福”皆为文王后事。(2)《春秋左传》“韩宣子适鲁见 《易象》,云 ‘吾乃知周公之德’”。(3)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合《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五四”以后,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进行详尽考证,认为《周易》非一人而是几代人的集体创作。


《周易》的创作时代

当代学术界对《周易》的创作时代迄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其中八卦和六十四卦,当在西周以前颇为古老的年代即已创成;《周易》的卦爻辞,当为殷末周初的学者(或筮人)根据旧筮书新编重撰而成的,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系辞下传》所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正是对卦爻辞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可取的推测;至于《易传》十篇,虽未必为孔子亲撰,但根据文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似可说明其作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间。


《周易》的意义

《周易》本为一部筮书,但它反映的道理博大精深,如 《系辞》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因而它不仅被用于占筮 ,预测未来,而且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开物成务的指南:“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汉代 《周易》与 《易传》合一,被尊奉五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如汉儒班固誉之谓大道之“原”,扬雄说:“六经之大莫如《易》。”道家也深受易理影响。“《火记》不虚作,演 《易》以明之。”(《参同契》)被称为 “万古丹经王”的 《周易参同契》借助 《周易》理论阐发炼丹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 《周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中医学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天文、音律等都与《周易》有密切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 《易》 以为说。”
从史学角度来看,《易经》具有较高的价值。它所记载的社会现象相当广泛,关于经济情况的如农业、畜牧、渔猎等,关于社会制度的如封侯建国、阶级、婚姻、家族等,关于人们生活的如饮食、衣服、宫室、器皿等,关于人们活动的如祭祀、征伐、守卫、诉讼等,关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如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都有涉及。虽然它包含的内容不完整、无系统,但对于史料极其缺乏的殷、周之际来说,仍不失为比较重要的上古社会史料。其次,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易经》反映了殷周上古时期人们的哲学观点。第一,六十四卦卦形和各卦排列的顺序反映出一种模糊的对立统一思想。六十四卦卦形,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形所组成,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对立面。六十四卦的排列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第二,认为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致性,也作“天人合一”。第三,认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第四,认为人事之吉凶对人有劝戒之意。


《周易》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周易》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内蕴着原则性的科学智慧,深涵着“含弘光大”的人文意识。它的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整体思维、强调序列、注重节律的象数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家打开宇宙之谜的钥匙,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它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为科学家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
我国历史上一切开明之君,治国能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等,无不受到《周易》的影响,深思熟虑的现代科学家也从中受到新的启迪。《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典籍,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如黑格尔、莱布尼兹、李约瑟、卡普拉、施恩伯格、普里戈金、爱因斯坦等,对《周易》作出了很高评价。很多科学家认为,《周易》中的某些哲学范畴、思维模式似乎更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象,有的还从《周易》象数体系中找到了与现代科学相对应的数列和原理。目前,国内外研究《周易》的学者很多。


“易学”的发展

《周易》蕴含太多博大精深的道理,顾其成书后,人们对《周易》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在春秋末,孔丘精研 《周易》,读易 “韦编三绝”。到战国时代,《易传》成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释 《易》著作。秦燔书,《周易》因为筮卜之书而免于火灾。汉兴,经学产生,对《周易》研究盛行于世,自此 《周易》研究久经不衰,历时2000多年,研究《周易》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千之多。仅清代《四库全书》著录者158部,存目317部。易学研究形成许多流派,“《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象数派与义理派是易学主要两大流派。其中有成就者有:郑玄、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程颐、朱震、朱熹、毛奇令、惠栋、张惠言、李道平、朱骏声、尚秉和、高亨、刘大钧筹。影响较大的注本有:王弼 《周易注》( 《十三经注疏》本)、孔颖达 《周易正义》 (版本同上)、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程颐 《伊川易传》( 《四库全书》本)、朱熹 《周易本义》(版本同上)、阮元 《周易校勘记》 (《十三经注疏》本)等。对《周易》研究自古迄今多偏重于以象数、义理去注释,评述著较少。近几年出现了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全方位研究 《周易》的新特点。

楚辞

馆藏索书号I222.3/20202


以先秦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或称为赋)总集。西汉刘向辑。计收入屈原所作《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篇)、《远游》《卜居》《渔父》,宋玉所作《九辨》《招魂》,旧题景差所作《大招》,旧题贾谊所作《惜誓》,淮南小山所作《招隐士》,东方朔所作《七谏》,严忌所作《哀时命》,王褒所作《九怀》,刘向所作《九叹》。共16部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如《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其作者都有异说。


《楚辞》的作者


据《汉书·地理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楚辞”一词未见于汉以前的典籍,首见于《史记》。如其《酷吏列传》中的《张汤传》就提到“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汉成帝时,刘向校勘典籍,编成《楚辞》一书。本书收入的,是以屈原所作为主体部分,其他作品或是为追思屈原而写,或是承袭了屈原杰构的艺术形式。屈原所作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楚文化的代表,其最出色的一篇是《离骚》,所以后世便称楚辞为“骚体”。《楚辞》是《诗经》问世后最优秀的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出现,屈原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楚辞》的创作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很多因素。春秋以来,楚国长期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楚地文化,其宗教、艺术、风俗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使得《楚辞》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由于楚地与北方的频繁交往,也吸收了中原文化。在形式上,民歌给楚辞以重要的影响。
《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产生于楚国境内,如《子文歌》《楚人歌》《沧浪歌》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辞每隔一句末尾用“兮”字做为语助词,后来便成了《楚辞》的主要语言形式。但《楚辞》的直接来源,应该算是楚国民间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地民间祭祀的歌曲。《离骚》的巫咸诸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运用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可说明《楚辞》是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楚辞》中运用了很多地方方言,如“羌”“侘傺”等,可见方言对“楚辞”的影响。《楚辞》中许多篇章中都有的“乱”辞,以及一些“倡”和“少歌”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也可见音乐对《楚辞》的影响。


《楚辞》的内容


《离骚》是《楚辞》的第一篇,也是最优秀的一篇,以至被称为“离骚经”。诗题旧解为离愁或遭忧,也有人解作牢骚。本篇是屈原的抒怀之作,充满追求理想的浪漫色彩,对中国诗歌影响相当深远。《九歌》是参据民间祭神歌而写的,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除《礼魂》为送神曲,其余每篇各主祀一位神灵。《国殇》为阵亡将士的挽歌,是《九歌》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天问》由大约170个问题构成,是对上天的质问,其内容相当丰富。《九章》包括9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九辨》是楚人宋玉所作,《楚辞章句》认为是悲悼屈原的。《招魂》旧题宋玉作,所招为屈原之魂;后世学者也有认为是屈原所作。《大招》或说是景差所作(一说系屈原所作),略同于《招魂》。《惜誓》旧题贾谊作,但疑不确。全篇代屈原抒感,以第一人称写成。《招隐士》一般认为是汉代淮南小山作。《文选》题为淮南王刘安作,是后世“招隐诗”之祖。《七谏》为汉代东方朔作,为吊屈原之辞,分为7章:“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哀时命》为汉代严忌(即庄忌)所作,是哀悼屈原的作品。《九怀》为汉代王褒所作,是追思屈原之辞,分为9章:“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叹》为汉代刘向所作,系追思屈原之辞,分为9章:“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楚辞》的研究与传承


《楚辞》问世以后,历代研究者众多。同时,因原书已佚,《楚辞》的大部分篇章亦靠后世注本得以流传至今,比较著名的注释本有:《楚辞章句》17卷,东汉王逸(生卒年不详)著,为最早的《楚辞》注本,侧重于词语的解释,同时保存了许多前人的见解。原本已佚。《楚辞补注》,南宋洪兴祖(1090—1155)著。本书除补充和订正王逸《楚辞章句》而外,又注音说韵,考证精详。此书现有明刻本。《楚辞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著,8卷。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4篇,增加《吊屈原赋》和《鵩鸟赋》2篇。此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楚辞》的内容进行解析,多有创见。原书大约完成于南宋绍熙六年(1195),朱熹死后由其子于嘉定乙丑(1217)刻印,此本已佚,今存有其孙朱鉴于端平乙未(1135)的刻本,此本亦为现存《楚辞》之最古最完整的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楚辞通释》,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著,14卷,最早刻于康熙四十八年。《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生卒年不详)著,7卷。专注作者认定为屈原所作的作品。以内容翔实见长,今有清康熙癸已(1713)刻本。《屈原赋今译》,今人郭沫若作,用白话译屈原作品25篇,译作流畅,颇能体现原作精神,195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等。
《楚辞》的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辞赋都有重要影响,它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集。因此,《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活动推荐 

读经典,赢大奖!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等你参加


暨大图书馆微信服务号


    书香暨南  悦享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