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渴望多样化的性伴侣?

2016-07-05 朱晓宇 拾柒年蝉

哲思雨系列之二


你为什么渴望多样化的性伴侣?


朱晓宇

转自哲学园

大脑靠神经元传递信息,但是神经元中间留有缝隙,就像两座山崖之间的峡谷,信息必须从一座山崖跳到另一座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当信息到达神经元的山崖“触突”时,触突就会释放出神经介质多巴胺,把信息传送到相邻的神经元的触突。多巴胺的这一功能是瑞典科学家200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阿韦德·卡尔森 (Arvid Carlsson)于1957年发现的。
斯蒂芬·克兰在《幸福的科学》(TheScience of Happiness) 一书中讲述了脑病患者雷纳德的故事。雷纳德由于脑部感染变得全身瘫痪,成了一具活木乃伊,他的精神陷入极度痛苦。医生经过反复研究,发现雷纳德瘫痪的原因是大脑中缺少多巴胺,于是专家们决定给他注射L-Dopa为他人工地补充多巴胺。雷纳德接受注射后仅仅两周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自由活动了,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不幸的是这种状况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几个星期后,雷纳德开始感觉到强烈的权力欲和性欲。他开始不断地骚扰护士,并觉得自己是个万能的超人,没有做不了的事情,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完成了一部几百页的自传。后来,他越来越疯狂,脑子里充满了幻觉,常常觉得被魔鬼包围掉进陷阱里无法脱身。有一次当他想用枕头闷死自己的时候,医生决定停止给他注射L-Dopa。几天以后,可怜的雷纳德又回到了原来的全身瘫痪状态,1981年他在这种状态中离开了人世。
从雷纳德的疾病和治疗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多巴胺的神奇功效,如果大脑缺少多巴胺,人就无法控制肌肉的收缩,因此无法用意志支配身体,以致于全身瘫痪。当多巴胺含量正常时,大脑可以向肢体发出指令有效地控制身体的活动,同时,多巴胺也能够刺激好奇心,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注意力和性欲。
脑神经科学家发现,人在拥有强烈的欲望并期待它得到满足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这种感觉令人痴迷。相信许多人记得初恋时忐忑不安的激动,也有一些人为了重新体验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而不断寻找新的恋情。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他最喜欢恋爱最初的感觉,他也把自己比作文学大师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唯一不同的是包法利夫人为了追求恋爱的感觉而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萨特却一边不断地恋爱着一边活到了寿终正寝。
在恋爱和性上,期待系统使人渴望新鲜感和多样化,动物实验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验人员把两只异性老鼠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它们立刻对对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很快便开始交配,结束后不久,又开始第二次,四五次之后,雄鼠的兴趣突然消失了,它趴在原地不再动弹。实验人员猜想它可能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但此时,如果把一只新的雌鼠放在笼子里,一动不动的雄鼠就会立刻一跃而起,向新的雌鼠飞奔过去,新一轮的两性游戏又开始了。
加拿大脑科学家安东尼·菲利浦的研究表明,动物对性伴侣的欲望是可以测量的。例如,仅仅看到玻璃屏后陌生的雌鼠就会使雄鼠的多巴胺增长44%,在即将交配的时候,雄鼠的多巴胺持续增长,一直上升到正常水平的两倍,性高潮之后则急剧下降。如果下一次和同一位性伙伴交配,多巴胺的增长会比前一次微弱,几次之后,多巴胺的水平就和正常水平几乎一样了。但是如果新的异性出现在玻璃屏后,雄鼠的多巴胺会立刻增长34%。
如果雄鼠的大脑里没有增加了的多巴胺的话,它对异性则没有兴趣,即使同在一个笼子里也懒得理睬它。如果给它注射多巴胺,它会立刻变得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对雌鼠大献殷勤,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就像刚认识它一样,可见,一切都是多巴胺在作怪,而并不是新的雌鼠和原来的那个相比有什么特殊魅力,而是雄鼠大脑的生理结构使它觉得新鲜感比什么都重要。
虽然人类两性之间的爱情比老鼠的性欲要复杂得多,但是科学家发现人在性方面对新鲜感的渴求同样是与生俱来的,这个现象被称为“库里奇效应”,指的是对昔日的性伙伴丧失兴趣并拒绝与之交配,但对新结识的异性却兴趣盎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新厌旧”。抛开喜新厌旧现象中的道德因素不谈,这其实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形成的特征之一,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个现象的名称来自于一个笑话。
据传说,美国第三十任(1923-1929)总统卡尔文·库里奇和夫人格蕾丝·库里奇一起参观政府的养殖厂,当总统夫人进入养鸡房的时候刚好看见一只公鸡在和母鸡交配,她好奇地问是不是公鸡每天都要交配一次,工作人员回答:“一天十几次吧。”于是她跟随从说:“请把这事儿告诉总统”。过了一会儿,总统也来到养鸡房,随从便遵照第一夫人的吩咐把那只公鸡的英雄壮举跟总统说了。总统问道:“每次都和同一只母鸡吗?”随从回答:“哦,不是的,每次都和一只新的母鸡”。总统点点头说:“请把这事儿告诉总统夫人”。
“库里奇效应”由此得名,指恋人双方对对方的性渴望随着时间而递减。在动物界,许多雄性动物能认出来已经交配过的异性,并拒绝与之再次交配。但此效应是否仅仅限于雄性动物呢?其实不然,雌雄两性皆有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渴望,但是其程度和背后的动机却不尽相同。研究显示雌性动物对陌生异性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喜欢与之调情,而对已经交配过的异性则没有那么大的兴致。
美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于1972年发表了“父母的投资和性选择”一文,其中首次提出了“父母投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无论哪个物种,通常是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投资较小的那个性别喜欢追求新鲜感和多样化,他们主动进攻,经常同时追求多个异性,对目标从不过分挑剔,希望尽量缩短追求的过程而达到交配的目的。他们的同性之间竞争激烈,较多侵略和冒险行为,平均寿命比异性短。此类动物在人类中是雄性,男人在生育的生理过程中除了需要贡献精子以外,不需要做其它事情,他们不需要怀孕、生产、哺乳,如果在一年当中有二十个性伙伴的话,他可以生育二十个子女,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可谓大获全胜,而女人在生育上面却投资巨大,无论有几个性伙伴一年也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所以追求数量对她们来讲毫无意义。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库里奇效应”的来源,大自然之手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给男人的大脑加进了由多巴胺调控的喜新厌旧的基因。
当然,也有一些物种雄性与雌性的角色刚好相反,雌性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投资较小,因此喜欢数量多而为期短的性冒险,而雄性却投资很大,所以非常挑剔,经常思前想后权衡再三才会选定一位性伙伴,比如瓣蹼鹬,摩门蟋蟀,蝈蝈儿,舞虻,海马等。在鸟类王国里,通常是雌鸟静卧在鸟巢中废寝忘食地孵蛋,雄鸟负责觅食和守卫家园,但瓣蹼鹬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分工,孵蛋和育雏都是雄鸟的工作。瓣蹼鹬的雌鸟远比雄鸟艳丽多姿,羽毛由白、灰、红三色交织而成,体型也比雄鸟大,发情期间,会主动向雄鸟大献殷勤。
虽然库里奇效应多见于雄性动物,但不等于雌性动物对自己左挑右选的性伙伴一定就会从一而终。科学研究报告显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择偶策略上面都是多样化的,既有长期策略也有短期策略,也就是说从生物本性上来看,人类既不是天然的一夫一妻的动物,也不是毫无选择滥交的动物。女人也渴望性伙伴的多样化并拥有独特的短期择偶策略,男人重视的是数量,而女人重视的是质量,已选定性伴侣的女人会被其他男人的财富、才华、或者社会地位所吸引,因为这些特征意味着高质量的基因,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的实质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子孙后代挑选最好的基因。

男女在渴望性多样化的动机上的不同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美国布莱德利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施密特和全球118位科学家共同调查了六大洲、52个国家、13个岛屿的一万六千多人,其中包括北美、南美、西欧、东欧、南欧、中东、非洲、大洋洲、东南亚、东亚十个主要地区,最后用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理论。


点击阅读原文选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