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免费演出:台湾报告话剧《美丽的岛,美丽的人》

2016-09-06 风之我神 整理 戏剧侠

【报告剧演出】《美丽的岛 美丽的人》

导演:王墨林,台湾小剧场重要人物

1.演出时间:2016年9月8日(周四)14:30—17:00

  演出地点: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G层未央厅

2.演出时间:2016年9月10日(周六)14:30—17:00

  演出地点:北京台湾会馆

3.免费入场,后台报名,统计人数


报告剧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文学性的戏剧形式。以真实事件为依据,运用文学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一般不允许虚构,但可有艺术加工,与生活联系紧密。


(报告剧可能和文献剧有些类似,比较少见,大家可以关注下……台湾会馆还可以顺便参观,好像还有好多台湾小吃的说……)



保钓历史报告剧《美丽的岛,美丽的人》简介


“滚滚狂涛,东海之遥,屹立着一群美丽的小岛。钓鱼台,英勇的俯视着太平洋。钓鱼台,捍卫着我们富饶的海疆。”20世纪70年代,为了保卫中国的神圣领土——钓鱼岛(台湾称“钓鱼台”)列屿,旅居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各国的台湾、香港留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进而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的爱国运动。


《美丽的岛,美丽的人》历史报告剧将重现20世纪70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因“保钓”而改变人生的传奇经历。本剧主创团队来自台湾,当年参加“保钓”运动的老前辈吴国祯教授、杨思泽教授将在剧里出演年轻时的自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两岸青年学子也将参与演出。

 

随便搜了一些……好像是纪念林孝信老师做的一个剧……

追思会以台湾著名剧场人王墨林导演的报告剧《美丽的岛·美丽的人》为引子,追述并再表达老林一生的志业与对后辈的召唤。在《美丽岛》歌声与舞台背景上的烈焰中,报告剧以钓鱼台岛的自然影像推入老林的战斗生涯……

1971年1月29日保钓运动第一次游行及4月10日更大规模的游行后,恰逢五四运动纪念日,保钓留学生借保钓运动与五四运动在抗日、爱国意义上的相似性,意识到了解长期以来被亲美反共的国民党教育所遮蔽的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作为美苏对峙与中苏关系转向之下的必然,亦作为刺激彼时保钓情势的偶然,当年7月尼克松宣布将于次年5月前访华。保钓前在美国有极少几位台湾留学生已经携带着六十年代台湾岛内的左翼气味,然而恰恰是保钓运动和尼克松访华的冲击使得留学生广泛地将眼光投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打开了左眼。报告剧《美丽的岛·美丽的人》交待了上述脉络,也牵出9月“安娜堡国是会议”后保钓的左右分裂及左翼路线内部“统一运动”与不着重于统一的左翼运动“第三条道路”的分野。

根据老林的说法,1971年4月10日大游行后很多保钓学生对国民党政府失望,也因为五四运动的联想而开始阅读中国近代史,更因为尼克松宣布访华的契机意识到另一个“中国”的存在。当然,同样直接的刺激来自于文化大革命,在美国亲身经验全世界青年左转的政治、文化氛围而阅读左派理论与新中国论述的那群人感受尤其深。也就是说,海外保钓学生更直接地曝露在冷战国际和“六十年代”(末期)之中,于是他们有条件更快速、更集体地左转,并且在新中国、西方和第三世界的“世界革命”氛围中更有行动的动力和条件;而不是像岛内左翼“盗火者”那般在被斩断左翼历史的白色恐怖中迂迴寻找,把现代主义文艺、存在主义哲学、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和一两本左翼理论通吃,受困于孤立和行动之无望中,大多只能以文艺来幽微地吐露。

当然,相较而言,我认为海外保钓的左转受到新中国更大、更直接的刺激,不仅因为新中国在美国的可见性,也在于保钓本身的民族主义底色。如老林所述,尼克松宣布访华让他们意识到国民党政府不仅无力保钓、得不到国际支持,更意识到美国在这个国民党政府无援的时刻选择了新中国。也就是说新中国不再只是作为他们脑中的“匪类”而存在,于是在跟“中国”有关的民族主义之上,虽然他们对“中国”的空间想像始终是中国大陆,但对“中国”的主权想像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恰好这个祖国不仅可能以“反帝”姿态保钓,又是他们所处的六十年代世界的重要火种。于是他们纷纷开始阅读《毛选》、看样板戏——他们的左转与新中国密切关联。

那么至于我原本不解的保钓左翼缘何走向统运,一方面确实是基于民族主义的底色,另一方面却并不成为真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从左翼“转向”统运——他们的左翼一开始就与新中国捆绑在一起,从未分开过,他们的左翼从始就暗示着寄望于社会主义新中国解放台湾。这也是为什么与今日统派不同,统运学生自七十年代起就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大陆,不仅为了亲历文革,更为了亲身“建设祖国”。(当然其中不少在九十年代亦开始经商,不能不说与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之巨大变动带来的茫然和刺激有关。

.



最近9.12下周一还有一个台湾小剧场的讲座,大家也可以关注下,应该和政治剧场有关。


【讲座】 王墨林:我与小剧场@人民大学

时间:9月12日 周一 上午9: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楼3505


随便搜了一些……

王墨林在台湾的剧场界,乃至知识分子里颇有名气。他的名声似乎总跟批评、反体制或“骂”联系在一起。与他同辈的一些艺术家早已成为台湾文化主流,当起一方神圣。但这个胡子头发都有些花白了的王墨林,还是一副倔强,喜欢磕磕碰碰反潮流,在边缘上高唱反调。


王墨林回到台湾的一九八五年,正值解严前夕社会剧烈变动的时刻,以及小剧场运动勃发的时期,他随即投入这场社会和剧场的衝撞,于一九八八年策划了台湾第一齣行动剧场《驱逐兰屿的恶灵》,在兰屿居民共同参与之下,结合剧场和行为艺术的手法进行反核废料的抗争。


从台湾戒严时期到解严后的十几年里,王墨林一直活跃于小剧场圈里。他策划、制作过与社会运动相关的报告剧、行动剧等。 1997与中国青年话剧院合作,在北京推出大型台湾原住民主演的希腊悲剧《TSOU·伊底帕斯》,次年又在台北上演。



随便搜了一些……

当一个剧场表演有意识地关注政府、国家或政治事务,并介入政治或持特定政治立场,则我们可称之为政治剧场。与此同时,因为政治剧场处理政治观念与概念,批评或支持特定之政治立场,所以政治剧场也是「智性剧场」(Intellectual Theatre)。此外,对于当代的政治议题与问题,由于政治剧场不止被动应对,而是反守为攻,直面社会现实,所以它在智性上也是灵活机动的(Intellectually Dynamic)。[2] 而且,大部份政治剧场的作品,也希望改变观众的想法与信念,并以此为基础,引发进一步的政治行动。[3]


打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有意识地引入「话戏」(Drama)这种西方戏剧形式(即纯用台词,不唱,不用戏曲程序表演),戏剧便负有宣传社会改革、甚至鼓吹革命的伟大使命。[5] 就算香港近代话剧,从一开始,即负有五四新剧希望透过启蒙群众来振兴家国的使命。事实上,正是中国近代话剧之父欧阳予倩将话剧引进香港。1928年,欧阳予倩受广东省政府的邀请,创立并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他是香港战前话剧活跃份子如卢敦、李晨风、吴回、李化等的老师,也曾两度来港带领香港剧人演出话剧,组织剧团,可谓影深远。1934年,欧阳予倩更领导当时的时代剧团,演出《油漆未干》一剧,借助法国作家勒内.福舒瓦的这个喜剧对当代社会中阶级冲突的描述,对应当下,针砭时弊。[6]


之后,无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还是抗战期间,由于国难当前,加上国内大量难民来港,话剧都无可避免地负有救国救亡的使命。[7] 此外,抗战爆发后,香港成为左右两种意识型态的战场。国共表面上合作抗日,但在文化领域上却不断展开暗斗。反映到舞台上,则左右都把戏台视为宣传政治理念之场所。[8]


换言之,无论是中国近代话剧,还是香港近代话剧,从一开始,都具有一个很强的政治剧场传统。



(海报为 王墨林导演的《荒原》剧照)



P.S.从今年春节开始更新,陆续做了一些,还请指教~


点击下面链接,即可查看阅读量排行榜

No.1 《看看濮存昕是怎么吐槽国内剧院的》

No.2《2016赖声川《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等全国巡演时间表》

No.3 《《蒋公的面子》低价票信息》

No.4 《你见过最强的戏剧和电影爱好者,有多强?(live爱好者同参考)》

No.5《【招人】新京报:寻找最强实习生!戏剧演出方向~》

No.6《【2016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报名开始!》

No.7《【2016乌镇戏剧节】志愿者招募,相关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