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假领子及海上回忆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11-13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沙田山居

编辑|渡十娘 Eric.T



白天短了

夜晚却未长

困守南中国的日子里

靠回忆咀嚼上海



怀旧版男女式假领子(网络图片资料)



快下班时,同事说在公司内部电邮发了个好玩的东西给我。一看,原来是天涯论坛上有网友写的关于上海「文革」前后岁月的回忆。


我快速浏览,一个假领子的话题不禁让我哑然失笑。哎哟,那个年代,只要是上海男人,从都市到乡村,谁没有戴过那玩意儿?


记得我的诸位姨父,爸爸,大阿哥,小阿哥,都各领风骚,有过不同的假领子。现在的小孩,大约想像不出,假领子是什么东西?简言之,就是一件衬衫的最高部位,没有袖子,却可以像穿衣服一样穿过胳肢窝,也有钮扣,三粒正好扣住脖子下面约两寸光景的地方。


人们笑话上海男人戴假领子,是因为,一个笔挺漂亮的假领子下面,可能是一件破棉毛衫,可能是一件陈旧的卫生衫。上海人真好面子啊!很多外地人略带嘲讽地谈论我们的假领子,连带着轻视一下已经被贴了标签的上海男人。


我其实不算真正的上海人,虽然我是真正的上海本地人。记得那年从嘉定小城去上海市区读大学,许是一份年轻的虚荣吧,我和一个同乡金子不约而同改了嘉定土话,说起正宗的上海闲话。


上海话和嘉定方言是不同的,那嘴型更婉转,那音调更柔曼。女孩子说起来是很嗲的。我也佩服了自己,说改就改了。虽然工作后,我的一位长者同事姚老师经常要我来几句嘉定话,说是听着像炒硬夏豆(晒乾的蚕豆),瓜拉松脆。


曾有一段时间,有些上海人真的是看不起一切外地人的,连带所有非上海市区的人,统统被斥为乡下人,自然包括我这一类的。一切的清洁工,收破烂的,摆小摊的,推小车的,我的邻居都称为乡下人。


一九九三年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新闻部实习时,我曾经在卢湾区自忠路一位同乡好友大严的小房子里住过几个月。好友的母亲张老师在嘉定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为人热心豪爽,因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换来这不足十平方米的「鸡棚间」,自然心头牵挂,时不时回来看看。好多次,她指着那楼上楼下的上海人邻居,带点傲气地告诉我,「你知不知道,他们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的,不好好读书,只好做乡下人。什么乡下人?就是你我这样的乡下人!」


我是乡下人啊!每个周末我回嘉定,弄堂里的阿婆就会笑咪咪:「回乡下了?」是啊,我是回真正的乡下呢,有小河、田野、水桥、油菜花香的乡下呢。但我的很多同伴不是的,他们回的嘉定,在城厢镇,也是高楼,煤气灶,抽水马桶,哪里像上海的石库门房子还要自己倒痰盂啊?所以称他们乡下人,自然有点委屈。


青春时代的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时是很木知木觉的,包括邻居对我的态度。直到有一天,楼上一位弄堂人民教师以十分傲慢的眼神瞥我,她儿子以十分无礼的脚步声,撒野声,在我头顶──仅仅隔着一个薄薄的地板啊,肆无忌惮,作威作福时,我怒发冲冠了,在他们又一次在我头顶地震,奔跑下楼时,我铁着脸说,你们真不如乡下人。


后来,我又住过唐山路的三层阁,金陵路的亭子间,一住几年,真正融入上海人的市井生活后,我的心反而温暖和宽容了。也许我后来碰到的大部分是芳邻。那个永远把我当自己孩子一样的汤阿姨,在我下班后懒散地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端来热腾腾的饭菜,那精緻的上海菜饭,目鱼大烤,罗宋汤,就是一把花生,都要装在漂亮的带金边的小碟子裡。


有一天,阿姨过来聊天,说起隔壁弄堂那位总是衣冠楚楚的老先生时,突然蹦出一句:「伊是个老克拉啊!」


我惊讶得合不拢嘴,「阿姨阿姨,啥意思啊?老克拉是啥西洋镜?」


「喏,就是英文的color『颜色』翻译过来的呀,讲伊好色嘛,解放前头就这样叫伊的。」


阿姨淡淡的一句,却奇怪地改变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感觉。这座城市,有点傲慢,有点小器,却又有点神秘,有点雅致,有点洋气,好像一个你看不透的女人,带点香艳,却不轻佻。


经常是夏日的午后,阿姨会在隔着布帘的厢房裡,漫不经心地涂着指甲油,嘴里哼着周璇时代的小曲,有时还会过来帮我涂。有几次男友回来时,带了相机给我们拍照,阿姨必定说:等等我啊,换件衣服。再出来时,哪里只是换了件衫,必定青山绿水,眉画了,嘴涂了,头发也定了型了。


从此,我记忆里梦里的上海是不同颜色的了。今夜在灯下,猛回首,啊,居然二十年了,我何时这样轻易地抛弃了她呢?我居然这样轻易地抛弃了她!我曾刻骨爱着的女郎!


总有淡淡的失落,失落于二十年里我茫然错过的日子,失落于那些我骑着单车去兰心大戏院(Lyceum Theatre),去文化广场,去作家书屋,去衡山路,甚至邯郸路,那一杯清咖,一卷书,一部戏,一次倾谈就满怀快乐的青春年华。


很想跟同事说,那个假领子,在我哑然失笑后,我更以为那是在没法好好过日子的年代里,上海人仍然顽强地,想要寻找一丝体面,一丝精致,虽然,也带着一丝酸楚。


初稿于2009年秋,修改于2020年秋,香港。

文中提到的姚老师,汤阿姨,分别病逝于悉尼与上海。

人生海海,终要飘逝!


上海风情(网络图片资料)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我们是认真的!— 写在《渡十娘》破万之际



昨日更新:


客厅热文: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沙田山居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