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爱你一生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鸾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鸾,退休中学英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艺术,现居上海。



我爸妈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社会,在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回顾他们的人生历程,也许对后代有所启示。



(1)


“翻开日历,字里行间写满的都是你;昨日的浪漫, 难忘的记忆, 一点一滴烙印在心里;生命为你跳动,等待再相聚……”


每次听着这段歌词,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只觉得这些词是为我妈而写。她对爸的爱是这样的深沉,这样的浓烈,这样的忠贞不渝。妈的这份爱是我在与她相处的日日夜夜里感受到的。


爸谢世时,年仅36岁的妈在丈夫灵前许下了愿:“听组织的话,不放弃教育工作,并定把四个女儿培养成人。”


以后,在老家的墙上一直挂着两只镜框:一只镜框里放着一张烈士证书;紧靠着的另一只镜框里便是爸的一幅肖像,那是一张艺术照,是爸妈结婚时专为新郎拍的单身照。爸当时25岁左右,英俊潇洒,浓眉下一双十分漂亮旳大眼睛,在黑色的圆眼镜框后一直朝着我们微笑。


妈一直不愿将这张照片从墙上摘下,直至我们搬离老家。我知道,有了他,妈就不会感到孤独;有了他,妈就有了战胜困难旳勇气。


以后,每逢清明,妈就带着四个女儿前往上海静安公墓祭扫爸的灵位。那时单程从上海郊区到市区就得花两三个小时,而且我晕车厉害,每乘一次汽车就会吐得稀里哗啦。可不管刮风下雨,妈年年必去,而且孩子一个都不准拉下。妈要让爸亲眼看到,孩子们个个都在健康成长。


我9岁那年,大姐、二姐已到嘉定、南翔念初中,妹在上海全托幼儿园,妈干脆带着我住进了学校以便减少家务,全力以赴搞教学。当时同宿舍有三位老师,每晚睡前,老师们总要嘎讪胡。我钻在妈的被窝里先睡下,妈则坐在床上边做针线边聊天。妈讲得最多的是爸的故事,同事们乐于听,而我更是边听边流泪。现在想来,妈一直把爸挂在嘴上,那是因为她心中装满了对他的思念。


1963年,我到市区念大学,记得有次周末回家,妈望着不远处侧面站立着的我,突然迸出四个字:“真像刘慎!”


妈指的是我瘦瘦的身影像爸爸。随着我儿子渐渐长大,妈不止一次扯着他的双耳说,“跟刘慎的耳朵一模一样!”


十年、二十年,岁月可以湮没往事,却永远无法磨灭爸在妈心中的形象。


(2)


2007年初,妈开始写回忆录, 那时她的人生已走过了93个年头。


妈与爸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结婚共同生活,总共只有20年,而这20年,妈是用浓墨重彩描绘的,因这20年有她刻骨铭心的爱,也有她刻骨铭心的痛。


爸在妈心目中是那么的完美:“你爸是东北美男子,细腰宽肩,风度翩翩,一对很有男人味的粗眉下藏着一双大眼,透着艺术家的光彩。他秉性耿直,很有领导气度;他能演戏,善画画,常为小说插画,还能直接在墙上创作画;他人缘好,同事间常称兄道弟,经常打闹玩耍......”


爸刘慎,东北沈阳市人。他从小喜爱画画。为了追求艺术,1929年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就读“上海美专”。我妈与爸是同一专业---艺术教育系的同学。妈比爸低一届。


爸多才多艺,是当年的学生会主席,清秀活泼的妈妈与他自由恋爱了。美专毕业后,爸妈都曾在上海万竹小学(现黄浦区实验小学)任教。1936年3月他俩完婚,证婚人是当时的美专校长刘海粟。从就读美专到结婚,我爸妈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妈还甜蜜地回忆了与爸谈恋爱时的往事:“一次,他突然赶来海山小学探望我,原来同事们给他开玩笑,说我病了,弄得我俩啼笑皆非。”


妈也很包容爸的缺点,她笑着说:“我有次回娘家一周,晒在阳台上的衣服他一动也没动。男人么,就是这样。”


爸妈的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决不做亡国奴的信念驱使爸弃笔从政,搞地下工作。爸的这一举动,妈全力支持。她回忆道:“刘慎热爱小家,但更爱国家。为了国家,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安排我们娘几个回乡下,我绝对服从。”


妈还回忆道:“..... 那天清晨,一接到刘慎病危通知,我就坐上校工的自行车, 从纪王庙兜到市区。我穿着棉旗袍,又冷又急,手抓在车的坐凳下, 被轧得鲜血直流也浑然不知。” 是啊!在那时,还有什么能比妈的心更痛呢!


十年动乱期间,爸的骨灰盒被迁移到青浦吉安公墓。1970年,妈刚得到平反就顶着烈日只身前往青浦去认领,可那里骨灰盒堆积如山,根本无法辨认。妈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心里难受极了,但也只能作罢,只能将他永远时刻怀念在心......”


“永远时刻”,这是何等忠贞不渝的爱情啊!


我永远无法忘怀2011年3月17日,那是爸100周岁诞辰日。清晨,妈一见我就哽咽起来,接着,简直是在疾呼:“心痛啊!我的心比当时哭灵时还难受。他德才兼备,可惜走时太年轻了......”这是妈对爸浓烈爱的又一次倾吐!那时她已高龄97。


(3)


妈已到了垂暮之年,目光滞呆,步履蹒跚,脑子一时清晰,一时糊涂,可封存在她心田里的对我爸的爱却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变越浓。


妈在回忆录里细细记载: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失守,爸爸成了有家难回的流浪汉。他决不做亡国奴,毅然弃笔从政,搞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敌人四处抓他,为了避开敌人的追捕,他东躲西藏,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爸有铁骨也有柔肠,他不想让妻女受到惊吓,就安排我们回嘉定外婆家。


他疼爱孩子,虽很少回家,但常给家里写信,叮咛妈买些鸡蛋让孩子们补补身子。叮咛老大要照顾好几个妹妹。妈至今还珍藏着爸的几封家信,字里行间浸透着爸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当年爸和无数地下工作者、无名英雄一样,为祖国的未来忘我地奉献与战斗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爸曾被委派参与卢湾区接管工作,还在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联合会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一所小学的校长。由于长期劳累,加上一直节衣缩食,缺乏营养,终于积劳成疾。他染上了粟粒性肺结核。他不肯就医,因不愿增加国家开支。1950年2月他拖着病体回家过春节,那时他已快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他经常神志恍惚,可从没忘撕掉床边的日历。快开学了,他说:“我必须回去,坐着照看一下学校也是好的。”在大家帮助下他离开了家,在回校途中他晕倒在车上,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1950年代初,正值国民党对上海实行大轰炸,耳边响着阵阵警报声,爸的追悼会如期举行。追悼会由当时华东教育工会负责人方明(后任中国教育工会主席)主持。会后方明嘱咐我妈:“从今以后你一个人要担起两人的职责。除了照顾好孩子,还应为社会做些事。”


面对噩耗,年仅36岁的妈妈没有屈服。她决定不放弃教育工作,并一定要把四个女儿培养成人(9岁、7岁、5岁、最小的是遗腹子)。她先后在中小学任教美术、音乐,这是她的专长,她上起课来驾轻就熟,教学方法异常生动。她上过语文,还负责过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因工作仔细踏实,并用博大的母爱关怀着经济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群体,故深得学生的爱戴。妈曾先后几次获得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生活上妈精打细算,她说:“我有固定工资,我可以计划支出。”每当发好工资,她先买好必需品,余下的钱再买菜,还搞点小储蓄。吃饭时每人一只小搪瓷碗,计划供应荤素菜。一碗蒸蛋一分四,自己从来不进口。四个孩子的衣服也是计划供应的,每人一件毛衣,一件背心。每人每年一双棉鞋,一双单鞋。老大、老二差不多大,衣服可以交换着穿,由于穿得小心,老三还可穿两个姐姐穿不下的半新衣服。在计划供应的年代里,因极少添置新衣,我家的布票却绰有余裕。妈每天工作之余,除了生炉子、烧饭、倒马桶、洗衣外还要做针线活。点着油灯做针线活是妈最好的休息。


积劳成疾,积郁更易成疾。十年动乱中妈妈承受了多少个不白之冤,一旦昭雪,疾病随之而来。她先后得了两次癌症,分别进行了一个月的X光深度照射,三次镭锭治疗,四次广泛性切除手术,还进行过同体植皮(自己腿上的皮移到腹部)。她承受着一个年迈体弱女子难以承受的痛苦。妈病痛着并感激着,她享受到了爸从未享受过的医疗待遇,她一直默念着:“我一定要配合医生,与疾病斗争到底,直到胜利。”最后妈妈赢了。


妈的晚年是幸福的,她曾被评为市级健康老人,全国健康老人。承蒙朋友的青睐,97岁那年,她的书法在浦东召稼楼旅游区观风亭上留下了墨迹。妈的晚年也是平凡的。她居家养老,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平时粗茶淡饭,可她十分知足。她口中常常念叨着:“艰苦的岁月已经过去,幸福的日子决不放弃”。她真想多活几年,再多过几年好日子啊!她如此热爱生活,所以她能长寿。也有不少熟人半真半假地说:当今太平盛世,是39岁的丈夫一直保佑着她,让她多享受享受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


妈生前亲手为爸定做了一只骨灰盒,里面装着爸的生辰八字及衣帽烧成的灰。她许下遗愿:离世后要与丈夫合葬。如今,妈如愿了,她的女儿与家人是捧着二老的结婚照为他俩送行的。


分离了60多年的恩爱夫妻终于又在一起了!


写于2011年4月15日---2015年8月1日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鸾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