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 | 故鄉,陰影與陽光 ── 評林培源長篇小說《以父之名》

姚船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作者|姚船

编辑|渡十娘 




作者簡介:姚船,1980年移居加拿大。作品發表於加美及港台等地報章雜志,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並被編入各種選集,著有散文集《唐人街拾零》。曾任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長。


寫在前面

姚船先生年輕時從潮汕漂洋過海到異鄉,去國日久,寫下許多珍貴篇章。2016年有幸和他在《大公報》同版發表散文,沒想到半年過去,讀到他為我寫的評論。七十幾高齡的老先生,一字一句並寫下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我如今已過而立之年,越活越卑微,有幸的是,一路遇到許多前輩友人扶持。像我這樣一個後生,何德何能啊。此次在港訪學,因緣際會,渡十娘轉載推送姚船先生此文。無限感念。

林培源,2021年11月16日

《以父之名》,林培源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份禮物,從北京帶到香港,經過兩位作家、文化人傳遞,跨洋過海,郵寄到我手中。它就是青年作家林培源新著長篇小說《以父之名》。


褐色封面,樸實無華。但捧在手上,感到十分厚重。我和林培源素未謀面、通信,只知他是潮州人,清華大學讀博生。他萬里迢迢送書,物輕意重,令人感動。而當我進入書中,更被濃烈的生活氣息和人物形象吸引。


該書描寫的是在社會改革大潮中,幾個青年從農村流向城市,艱苦謀生的故事。同時又用「回馬槍」手法,回顧其中一位青年的父親在故鄉曲折沉淪的一生。書中男女有深厚的感情和欲望,但不是浪漫的童話式愛情,相擁中流淌的是濕褥的汗珠和鹹澀的氣味;他們頑強拚搏,似乎找到了人生希望,但並不是成功的創業和優越的崗位;他們看來並非高尚完人,但內心純樸充滿人性的真善美;他們為改變命運掙錢,但不被金錢迷惑。這是一群真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


青年作家林培源


《以父之名》全書共分四部:「陰翳年紀事」、「宋河」、「邊境行走」和「傷逝」。


小說第一主人公是出生在粵東潮汕地區一個小鎮的阿喜,從小身世坎坷。父親是被稱為「姿娘」(女人),沒法生育的男人,因世俗觀念,花錢娶了一個越南新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傳宗接代,他竟然僱人把自己的老婆姦污,生下「兒子」。阿喜這個「野種」就這樣在世人異樣的目光和家庭暴力下屈辱成長。三歲時,越南母親丟下他逃得無影無蹤。「逃跑」這個念頭,在阿喜略懂事時,就牢牢扎根在腦海中。


十六歲領到身份證,他終於逃離了這個家。去哪?他沒有目標,只知道眼下潮流,許多人前往大城市謀生。他靠打雜工掙錢,開始漂泊生活。因為年輕力壯、老實勤快,在車行幹活時被一個「富婆」看中,把他作為寄託情感、發泄鬱氣的對象。


「富婆」三十出頭,是從河南農村到「講粵語」地方追求好生活的秋藍。初來乍到,應徵「服務員」,卻被騙接客,後被一個台灣商人包養。在她與阿喜有了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後,因台灣商人經營的皮具廠違法仿造名牌被查,逃之夭夭。阿藍憑着勇氣和聰明,重新撐起這盤生意。阿喜成了她的得力助手。正當兩人感到一切走上正軌,可以開始新生活的時候,那個台灣商人僱人綁架和毒打阿喜。雖然在命懸一線時阿喜得救,但他和秋藍都明白共同的路已走到盡頭,只能黯然分手。


之後,秋藍被母親催迫回河南老家宋河祭父。重遇兩個中學同學,一個是曾經的閨蜜,一個是曾經追求她的男生。多年不見,兩人都遭遇破碎婚姻。男同學成了暴發戶,想重新追求秋藍。但秋藍看穿了他卑劣面目而憤然把關係斬斷。


阿喜漫無目的來到廣西與越南接壤的邊境小鎮口岸。為尋找母親?為再次逃避現實?他不知道。在偶然一次與入屋偷食物的阿霞展開殊死搏鬥後,阿喜把她制服。由於同情阿霞的悲慘遭遇,他終於收留她。而在最後一部,作者除了重墨刻畫阿喜那個沒有血緣關係的父親悲慘的一生,妻離子散,命運多舛,也着力描述潮汕地區一方水土風俗人情。


林培源新作《小鎮生活指南》(中信出版社,2020),獲選《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神童與錄音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


《以父之名》人物不多,個個寫得扎實,有血有肉。而作者苦心經營的,更是揭示他們包裹在平凡軀體裏面善良純樸的本質和良心。當阿喜在迷茫漂泊中又遇到沉重打擊,手指被綁匪用鐵錘砸碎,獲救後將與秋藍分手時,秋藍拿出一大捆錢給他,以備防身之用。「阿喜一陣錯愕,他看着那捆錢,想也沒想,就把秋藍的手推開。」「你瘋了嗎?拿錢給我什麼意思,難道我是為了錢才和你在一起的嗎?」他把掉在地上的錢放回桌上,沉痛地離開了。


《以父之名》情節跌宕起伏,雖然沒有動人心魄的大場面,但故事性極強。作者娓娓道來,從小鎮到大城,重回鄉下,又到邊城,把人物的內心感情和現實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繁而不亂,清晰地展現了一群底層人物的真實生活圖景。讀者從中感受到他們的苦難和掙扎,但並不感到壓抑和絕望,反而從中體會到他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精神和不遠將來露出的曙光。


書中阿喜、秋藍和阿霞,父親都有缺失。阿喜和父親沒有血緣,秋藍父親在礦難中喪生,而阿霞父親則是酗酒後從屋頂跌下身亡。他們都想逃脫父親陰影,去尋覓陽光。但無論走多遠,父影仍揮之不去,像有一根無形的線,把他們拽住,用力往回拉。啊,那是鄉情,是浸透在血脈中永生難忘的鄉情。那片孕育着他們的土地,正在向自己的兒女們發出親切的召喚。


林培源2016年在《大公報》「文學」副刊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借着文學,我逃離了故鄉》。文中寫道:「我在文學裏找到故鄉,同時,也借着文學,逃離了故鄉。」「二○一五年到二○一六年,我花了一整年時間寫了新的長篇《以父之名》。之所以會寫這樣一部小說,想要探討的也是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逃離故鄉,我們和故鄉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寫的過程非常辛苦,我曾無數次感到窒息和痛苦。我筆下的人物雖然和我的生活經歷迥異,可是他們和我面臨着同樣的人生主題。」作者接着說,「寫完這個小說,我如釋重負。」為什麼?相信看完這部小說,讀者能得到啟發。


書中描述的阿喜從小生活的潮汕地區,正是林培源的故鄉。讀書、寫作,一路走來,林培源從汕頭到深圳,再到廣州、北京,眼下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他在讀高中時,榮獲第九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隔年又獲第十屆大學組冠軍。十九歲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至今而立之年已出版五部,(《薄暮》、《錦葵》、《歡喜城》、《南方旅店》和《以父之名》)。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第三條河岸》和《鑽石與灰燼》。是一個十分勤奮、勇於探索的作家。對自己的寫作,他說,「我做了很多不一樣的嘗試:實驗性的、先鋒的、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在《以父之名》這部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在這方面的努力。


也許是時任「文學」副刊編輯的有心安排,在林培源《借着文學,我逃離了故鄉》發表的同時,也刊出我的一篇小文。兩個時代背景、年齡、生活空間相距甚遠的潮州人的名字,在同一版面碰上並埋下文緣的種子。


讀完《以父之名》,掩卷自忖。我為書中人物、故事感慨不已,思緒更是飛越重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韓江水,南海潮;雨後鋪滿紅色金鳳花的道路,迎着燦爛陽光挺拔向上的木棉樹……我終於領悟,林培源這位小老鄉誠心送我的禮物,何止是一本書,更是濃郁醇香令人陶醉的鄉情!


本文首發於香港《大公報》2017年5月14日,原標題為:走出陰影覓陽光──讀林培源新著《以父之名》。經作者授權“渡十娘”推送。


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介紹趙樹理的文學創作,林培源(香港大學訪問學人,2021年11月8日)


姚船其他作品:

多伦多的雨雪和阳光
在西方,华人姓氏带给你麻烦吗?

洋媳妇“坐月”,东西方习俗的碰撞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姚船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