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十六年后重回美国定居,我的两分钱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Sunny

编辑|渡十娘 




写在前面:

从2003年我从生活了八年的美国回国工作,到2019年重新搬回美国定居,这个世界变化很大,我的感受也变了很多。再过几天就是落地三周年了(农历今日),在此记录点滴,作为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小节,同时也分享给对“美国”有着诸多复杂情感的人们。

 

《北京人在纽约》有句话,叫做,你恨他,就让他来美国,你爱他,也让他来美国。总结来说,你在乎一个人,就让他来美国吧。



 

首先,从个人到群体,经济上产生了巨大变化。

 

1995年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月收入大概在2000人民币,但其实报社给的不过是一半,另外一半来自于我作为一个娱记给全国各类媒体写稿的稿费和开各种新闻发布会看片会的红包。所以对于这样的收入,我踏上美国土地,看到青菜是九毛九美金(相当于八块钱人民币)一磅(不是一斤哦)的时候心情是颤抖的。因为那时候上海的青菜一斤不过是五分一毛人民币的概念(如果记错了请纠正)。

 

不得不说,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九十年代以后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节节攀升,自然也带动了物价的上涨。等到我2019年大年初四重新登陆美国土地的时候忽然发现:东西好便宜啊。鸡蛋牛奶自不必说,牛肉水果也是不看价格随便拿的那种。和做留学生那会儿的心情有了巨大的反差:记得那时候每个月开车两小时去芝加哥买一次菜,也都是挑便宜的。当时我在学校附近的一个亚洲超市帮忙挣点零花钱,但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只好咽口水,从来也没有买过哪怕一样东西。

 

相比我们那一代苦哈哈的留学生,我几乎没见过现在国内出来留学的孩子靠打工交学费的(相反ABC倒是有的)。我们家也先后住过两个小留,虽然都挺懂事的,但依然可以见证她们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而且动不动就是家里寄东西来,丝毫也不会心疼几千块运费。

 

其次,从老留(特指早期来的留学生)到安家落户,老朋友们的境遇变了,心态也都变了。

 

说起那个亚洲超市,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台湾人,据说一个是工程博士一个学音乐。我当时非常不理解他们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再次登陆美国后我发现很多有着高学历的华人,都在做各种生意:保险、房产甚至开超市开餐厅开装修公司……博士老板根本不稀奇,当社会不再给我们规定好怎样的学历必须配怎样的工作时,每个人就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当年我的一位长者朋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能到美国来的都是精英。确实,8/90年代的出国热造就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越是好的学校在海外的集结越大,我当时所在的学校几乎是清华研究生班,随便认识一个中国人,就是清华的。很多好学校班里三分之二以上都出国了,甚至全班都在海外的也不少。这些人毕业以后大部分在美国成了普通中产,现在基本上也都进入儿女上大学或者已经大学毕业的空巢阶段了。

 

要说他们完全不失落那是假的。但随着在美国住的时间越久我越发现,刚从上海搬回来时的那种既得利益者的傲慢慢慢在消退:虽然他们错过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这几十年,但在个人成长上却并未滞后。再次回到美国后,我发现二十多年的老友们虽然不像有些国内的大佬们飞黄腾达,但却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安宁。在他们脸上写着满满的两个字:接受。

 

这种接受,不是你被迫后不得不take it的窘迫,而是经历过生命起伏后的一种深刻了解。回归自然,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攀比不焦虑,也不盼着哪天出人头地。这和我身处的快速发展人人都在掘金的中国相去甚远。步入中年的他们开始跑步、打球、滑雪、开房车周游美国……当离开了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后,过上稳定中产生活的他们开始追求金钱以外的东西,也把年轻时无法完成的一些梦想重新点燃了。


九十年代我落地美国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普及。中文电视也只有熊猫台等两三个。几乎是每周只有两三个小时可以听到中文节目。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文互联网成了我们留学生的家园,而《国风》就是其中之翘楚。现下我们这些人经历了二十多年又重聚《渡十娘》,不得不说互联网魅力太大了。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我感觉生活在波士顿跟生活在上海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感知速度是完全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在这里可以听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全面的信息解读。和大部分去国久远的老留们相比,我对国内的各类八卦明星如数家珍,当然也更容易看穿某些事件背后的真相。

 

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和当年我们完全脱离美国主流社会只关心自己前途的状况相比,今天的海外华人也越来越关心ZZ:从社区的建设,到总统的选举,都有了发声的勇气和结果。虽然有些观点未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华人学会了包容异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民主社会的特点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点,对于知识阶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辩论的目的并不是输赢,而是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共同进步。

 

独立思考,永远是一个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

 


第三,陪娃读书,让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次落地美国,是我自己一头扎进了大学校园,在美国的八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象牙塔里度过的。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识就是:在美国的大学里聪明人实在太多了,而且他们可以非常快速地把学校和企业链接在一起。这次重新回来因为带着小娃,则让我见识到了美国的基础教育。

 

首先我不得不说,以前听华裔妈妈说娃的老师夸娃让自己都怀疑是不是亲妈,当时还感觉有点过分了。现在看来丝毫不是个别老师才是爱娃狂。美国的小学老师,尤其公立小学的老师待遇都不高,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热爱。虽然到处都有敷衍的老师,但至少在我这样两边都呆过的家长看来,真的天壤之别:没有夺命连环call,也没有丝毫不顾及场合的告状,更不会在娃出现矛盾时让双方家长对峙。无论娃在学校出现什么矛盾,都是娃自己的事情,都不涉及到家长之间要把矛盾升级。你也永远不会知道你的娃到底跟哪个娃发生了啥矛盾,除非是娃自己清晰明白地告诉你。否则,你不会看(听)到老师讲任何一个其他学生的名字。

 

其次,娃真的就是祖国的花骨朵儿。一切以娃为上:吃饭穿衣喝水之类的老师都事无巨细会跟你提醒(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了一贯如此)。前两天为了研究娃的下一步学习计划(就为他一个人哦),十七个包括专家老师和翻译在内的团队开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议。被我邀请一起参加的朋友说,天呐,这里起码一半是博士,平均学历硕士以上啊。

 

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不会相信。

 

另外过去我一直以为美国小学生是放羊的。其实他们是留更多的空间给不同的孩子。一方面培养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也是在这个阶段让家长和老师来发现孩子的特长。有些孩子善于数学,有些爱好历史,也有些热衷体育……但学校在共同一点,也就是社会交往这一点上是非常重视的:肉眼可见,基础教育给到这些孩子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这包括你可以成为比尔盖茨马斯克,也可以在麦当劳亚马逊打工。

 

只要自食其力就是好样的。



 

第四,经常进医院,对美国的医疗体系有了不同的认识。

 

做学生的时候保险都是最便宜的,所以基本也没有去过医院。现在有了商业健康保险,医院会不断给你预约各种常规检查,让你的保险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买完保险后,自己和娃都有了专属医生: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稍后又各自还有了相关的专科医生和牙医。

 

美国医院是预约制,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就等着慢慢来。一约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都有。习惯就好。预约时间到了都会提醒你,之前也会留张卡给你。美国人老老少少都会用日历记录,否则事情那么多又隔了那么远肯定会忘记的。

 

去年我在美国做了一次肠镜。真正体会到了啥叫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因为有着严格的法律条款和处罚机制保障,所以医院绝不敢草菅人命。就这么小小一个例行检查,从头到底前前后后来了四五波人核对我的个人信息和过往病史。而且整个医院感觉安静得像在太空舱,每个人说话都像梦呓,让你如临幻境。

 

第五,虽然时间还是金钱,但美国却让我慢下来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流行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美国时间跟金钱挂钩的是专业工作者:律师、心理医生、治疗师、音乐美术老师、体育教练等等都是按时计费的。但“时间就是金钱”的紧迫性却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慢慢来。有时候打个电话问件事,客服翻来覆去问东问西半天过去了。好在他们都极有耐心,好像时间大把,我毫不在乎浪费一点。

 

渐渐的,我这样风风火火的人也被磨得没了脾气。看着给家里装设备的工人,明明只开了两小时的工单,却搞了五六个小时还没弄好,第二天又大老远跑来干了一上午真替他不值。但一看账单,还是两小时,人家也不多收钱。

 

我还能说什么?这样的事情见多了也就不见怪了。开车也开始喜欢让人了,因为大家都不急嘛,干嘛要心急火燎去抢这几秒钟最后撞上了还得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实在不值得。

 

当然千万别以为美国啥事都慢,真正紧急的事情行动起来还是很快的,比如疫苗。他们只是不像中华民族始终都活在危机感中,长期的资源缺乏让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快一点,否则就来不及了”的心态。而美国人一般都不知道“抢”,大部分时候人人都有份,反而养成了一种“让”的习惯。

 

慢下来以后焦虑自然也就少了,排队等待预约等待红灯等待……怪不得小孩子们从小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等待。


第六,没有了“人上人”的感觉,我开始归于平凡的快乐。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那些年,我几乎还是生活在“中等特权”中的。这包括教育医疗等等的资源都可以通过钱和关系来打通。由此也见识到完全不同层面的中国:如果你想过体面的生活,就必须比别人拥有更多。丛林法则下,无人可以幸免。

 

当然我们还得益于地域差带来的劳动力差价。依靠这些,城市的普通人都可以雇佣农村打工者在家里做钟点工。不必讳言,我回上海生活的那十几年,是连一个碗都没有洗,一件衣服都没有叠过的。做饭打扫就更不用说了。而重新落地美国后,虽然每个月依然会请人彻底清扫一次,但毕竟美国的普通劳动者工资太高了,一次打扫四五个小时一百六十美元,假如每周一次的话,基本都够得上两个人平时买菜的费用了。


还是感觉囊中羞涩的。

 

所以依托各类小电器小设备,比如iRobot,小美等等,家务活即使亲力亲为也费不了太多时间了。好在这里生活简单了很多,一开始我还坚持四菜一汤,渐渐变成两菜一汤,一菜一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然,各种节假日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只是看起来胃口也越来越小,菜品也越来越注重健康和清淡了。



很多人会问:上海现在也很好了,为什么还要移民呢?


我想说,首先我有个“学渣”儿子,在中国老师眼里,他是班级里的“不安定因素”,关小黑屋,打手心这些事都是娃后来告诉我的;而罚站,被当堂批评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即使到了美国,老师跟我说他还常常提起在中国的遭遇,怕犯错,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常常需要老师安慰他:不要怕犯错,明天进步就好了。所以我在这三年里听到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success。起初我觉得好奇怪,一个小学生,要怎么“成功”,但是在美国人眼里,哪怕是一个小学生他也是要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如果他一直被责备被纠错,就没有成功的体验感。而这种感受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自信。


现在我知道为啥美国孩子身上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了。


而这三年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有“问题”的话,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整个社会都有责任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次我自己做了大半辈子人的工作,已经厌倦了和人打交道,可以说是社恐。内心深处很想找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看看书,看看电影电视,听听音乐,然后,安心写字。


 

假如说我第一次登陆美国时,感受到的是美国人以好奇而热情的心态欢迎着我们来“作客”,而今天的美国人看我们更多是赞叹又无奈的:赞叹中国人好聪明好有钱,无奈中国人抢走了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又压低了很多行业的市场价格。


美国不是天堂,当然也不是谁的榜样。甚至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者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正如陈丹青说的,美国还是一个可以讲道理的地方:至少在这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活着,而且是有选择地活着。


虽然在大V们的带领下,广大网民不断发出一浪高似一浪的反美情绪,仿佛反美越高昂,爱国越强烈。但仔细想想,就算你把美帝国主义从中国赶走了,就能从此天下无敌了么?不妨真正建立大国心态,既能够理直气壮输出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能谦虚学习他人的长处。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自己。


第一次登陆美国时,我曾经坐在家门前的草地上感叹:美国很好,却不是我的;而现在,在经历了“美国很好,也是我的”的短暂拥有感之后,却又因着不断看到刘学州八孩母亲那样的报道感叹:美国还是很好,但依然还不是我的

 

应该说,搬回美国的这三年,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心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也为很多被大V们带歪的舆论而忍不住发声。可惜很多时候让我灰心的是总有一些人不是跟你好好讲道理,动不动就是“跪舔”,动不动就是“美帝走狗”,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说,却用实际行动渐行渐远。对此,我也只能无语,放上一段郭德纲的相声吧。也给有同样遭遇的海外瞧胞们:口罩也捐了,加油也加了;在外面被人也骂过了;跟自己家里人也退群了.....最后也就只落下一句: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


 

但即使这样,这世界总还是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不断有人站出来的。既然上帝给我们Talent能写字来表达,既然大家一起努力了近两年有了近两万订阅用户的公众号可以发声,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是吧?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1,走好,再也不见!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十三不靠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