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炜 | 统筹协调好学科建设的几个关系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对于高校发展具有统领作用、推动作用和奠基作用。如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统筹协调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是每一所高校都在不断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1
“专”与“博”
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育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要求其走上行业工作岗位后熟悉专业、上手快。为此,国家建设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管理高校,发挥了重大作用,值得自豪和坚持,但也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对于一半以上本科毕业生继续求学的高校,如果还是单纯强调专业对口教育,就可能难以满足多数在校学生的需求。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新方向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例如,传统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对于力学、动力、机械等学科非常倚重,当前依然如此,却已远远不够,控制、光学、仪器、材料、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已深深嵌入该学科,大量基础研究的成果也已在弹、箭、星、船和飞机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加需要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应加强以素质教育为框架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健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讨论“专”与“博”的张力,并非主张高校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而是建议应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为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做贡献。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提出,到2025年,“工、理、文、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若干优势工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服务“三航”等国防领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理科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优势工科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文科、医科布局更加优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初见成效,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
“特”与“优”
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其基础、水平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存在“各有所长”的问题,难以找到可以涵盖所有学科、具有统一标准的比较基础。可见,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高低,应该更多地通过不同学校同类学科之间的对比,凸显特色与优势。一所大学拥有人无我有的学科方向十分难得和珍贵,但如果并非不可替代,很快就会有跟随者出现,也有被超越的危险。对于行业高校来说,大多都拥有若干特色鲜明的应用学科,掌握一些工程技术诀窍,这是非常难得和必要的。但如果学科建设只重特而不求优,缺乏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探索与长期积累,特色就难以维持,更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办学特色和技术优势就难以保持高水平。因此,学科建设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还必须努力形成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持续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新知识新领域快速拓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知识体系的综合趋势也日益增强,学科的合并与重组屡见不鲜。高校应找准发展坐标和方位,强化特色,扩大优势,拓展领域,完善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辅相成,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妥善平衡工程项目与科学前沿之间的张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活力。学科建设关键在人,一所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实力与影响力。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和梯队,增强学科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和团队,实施“杰出学科带头人”计划,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
“学科”与“院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我国高校大多在校内设立系、教研室两级机构。改革开放后,多数高校将系改称学院,将教研室称之为系,但运行模式并未做大的调整。近年来,一些高校推出矩阵结构,教学以系为单位,而科研和服务则以团队为基础设立研究所(院)、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同时,学科分类也更加多元。传统的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等基础学科继续发展,新兴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不少高校出现了一科多院、一院多科的状态。例如,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可能从事新材料研制,而材料学院也会开展理、化基础研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难以清晰界定学科边界。在实践中,有的高校学科建设的实施单位是学院,但也有的以学科为单位来进行资源配置,还有的成立学部承接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样一种状况,给学科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学校常常会对人才、项目、经费、成果等如何归类犯难,在表格填报时煞费苦心;另一方面,评审专家与管理部门也难以辨别和界定所上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此,应着力创新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完善学术治理体系,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西北工业大学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加强学科特区建设,凝练学科重大发展问题,重点拓展10个学科点,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并与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形成互补;重点培育10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激发现有学科活力,形成新的学术高峰;重点攻克10个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引领学术领域和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
4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办学特色,这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既要继承弘扬,又要创新发展。学科建设绝不是单纯地争学位点和重点学科,而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定位、特色、优势及潜力同向同行。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一些高校特别是学科面较窄的高校,新增了一些学科,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与增强发展后劲。也有一些高校,特别是前期经过合并而学科数量较多的高校,合并或撤销了一批薄弱学科的学位授权点,有利于集中资源突出重点,这并非是战略性的“舍弃”,也可能是战术上的阶段和局部收缩,如果其中某些学科未来具备了可以倾斜支持的条件,也可能从“不为”进入“有为”。一般来说,新增学科会遭到反对,特别是已有学科的利益相关者会进行抵制;而要取消一个学科的阻力会更大,该学科的师生、离退休人员,甚至学生家长都可能强烈反对。因此,无论是新增还是减少学科,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应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扭住关键重点加大投入,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布局,避免齐头并进或平均分配,防止盲目跟风“一刀切”。西北工业大学将按照“新兴、交叉、融合”的思路,夯实“强基、固优、扶新”,深化学科建设工作机制改革,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学科自评估工作机制,完善学科预警和动态调整,形成多方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汇聚优化学科资源,科学布局学科平台,优化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建设一批学科高原和若干学科高峰,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
张炜,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18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79479
邮箱:dxyxk@cdgdc.edu.cn
订刊:http://www.cdgdc.edu.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