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玉 | 立足航天 服务国防 走稳一流大学特色建设之路

周玉 大学与学科
2024-09-27


大学不在大,而在学;学科不在全,而在精、优、特。办大学是办特色、创优势、求卓越、出精品,这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也是大学赢得竞争、走向卓越的关键所在。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凝聚成“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学科特色,并夯实、赓续。




01



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戮力同心,凝聚特色



一所高校的学科特色是在漫长办学历程中积淀而成的,既决定着学校的风格与定位,又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密不可分。1920年,为满足中东铁路建设及工业革命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因需而生,建有铁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等专业,为中东铁路及附属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自1950年起,为满足新中国工业体系建立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因需而兴,建成了以机械、电气、动力、土木、工程经济为主,国家工业发展建设急需,与东北区域重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新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与国家新工业体系建设匹配度很高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和优秀理工科师资。自1956年中国航天“元年”起,根据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因需而转,重点发展国防类专业,主体实现“民转军”。1959年,为了保证东北重工业基地发展和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需要,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分出重型机械及相关专业,成立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的前身);分出土木建筑专业,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的前身)。1978年,为适应空间站、探月等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因需而谋,以控制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力学系和飞行器总体研究室为基础,建立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航天学院,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卫星工程、飞行器环境工程两个航天类新专业和卫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两个教研室。

2011年哈工大获批国家首批“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撒手锏武器型号及天宫号、嫦娥号、神舟号、蛟龙号、实践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等国家重大项目,创造出小卫星、机器人、新体制雷达、激光通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成果、新方向。培养出孙家栋、栾恩杰、胡世祥、李继耐等老一辈航天功勋和一大批优秀青年领军人才。在一个世纪的建设中,哈工大心系国家命运,努力克服地域偏远、经济发展迟缓等限制因素,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刻苦攻关,辛勤耕耘,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呈现出鲜明的“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国防、航天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做出了哈工大独有的贡献。

02



以一流大学为目标,深根固柢,夯实特色



在“211工程”“985工程”,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中,哈工大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不断夯实“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办学特色,并将这一特色贯穿于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哈工大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跨学科、院系、年级和学历层次的“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汇聚了航空宇航、力学、计算机等9个学科的100多名本硕博学生,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由学生自主研发的“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卫星;参加“龙江二号”绕月卫星成功研制,“最美地月合影”登上《科学》杂志。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校成绩逐年上升,从第6名、第4名、第2名稳步提升至2015-2019年的第1名。建校以来,30余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哈工大坚持融合创新,按照内涵建设、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理念,统筹建设一流学科、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了“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重点围绕国防和航天,凝练出一批具有突出优势特色、强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学学科方向;不断加大生命科学中心、数学研究院等基础学科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力支持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极地环境研究院、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生物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前沿交叉平台建设,有力推动学科融合,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涌现。哈工大服务航天国防、引领创新发展、探索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工程技术优势特色不断加强,重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新体制雷达项目领军人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新概念、新技术应用卫星研制与发射,不断取得新突破,连创佳绩,累计发射11次20颗卫星;空间机械手臂、月球车,引领若干航天新技术快速发展;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为全球首创,站到世界高点;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引领航天科技未来发展,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哈工大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新时代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不断凝聚新的“八百壮士”,形成“大师+团队”的人才队伍特色。在航天国防等领域,打造了复合材料、微小卫星、机器人、激光通信等200多个“大师+团队”群体。学校还建设了50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使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共同体,打造“大师+团队”的未来模版。在黑龙江省92个“头雁”团队中,学校36支团队在列,居全省首位。“大师+团队”的研究生指导模式,使得每位研究生都能得到“大师”的亲自指导和熏陶,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哈工大作为全国对俄合作高校“领头羊”,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紧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机遇,形成了“以对俄、对乌合作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并把航天航空作为合作重点。我校牵头成立的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阿斯图”)吸引了中俄精英大学63所,被纳入国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框架,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先河;哈工大鲍曼工学院揭牌成立,哈工大圣彼得堡大学中俄联合校园、中俄阿斯图纳卫星等项目有序推进,“中乌科技论坛”“中俄科技论坛”持续举办;“俄语+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航空航天等部门输送大批精通俄语的专业人才。

03



以民族复兴为使命,继往开来,赓续特色



回顾百年征程,哈工大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因需而生,因需而兴,因特而强,因特而优。当前和今后的几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分类别发展、学科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学术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期。走过百年征程的哈工大,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优势、弘扬特色。哈工大将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凝聚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为目标,持续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学科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5》,进一步打牢人才培养“四梁八柱”,持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稳引培”并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凝聚一批善于协同攻关、奉献担当的创新团队。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围绕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承担重大标志项目、攻克“卡脖子”技术。以国际合作为契机,继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术机构和一流学者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可持续的实质性合作,洋为中用,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一流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哈工大还将坚持“人才、学科、科研、平台”协调发展,秉承“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建平台”的方针,超前凝练新方向、谋划大项目、建设大平台,注重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培育的有效融合,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交叉融合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打造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实现从被动跟踪到主动引领的跨越式转变。哈工大将始终牢记办学初心、强国使命、育人根本,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凝练特色、强化特色、优化特色、彰显特色,持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特色办学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



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18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79479

邮箱:dxyxk@cdgdc.edu.cn

订刊:http://www.cdgdc.edu.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学与学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