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 | 以优势学科集群牵动一流建设的思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之一。“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为了使一批大学和学科迈向世界一流水平,还将引导一批大学开展大胆探索和改革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引领。因此,既遵循大学发展基本规律又坚持改革创新,就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必然选择。
“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学科为基础”,“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什么要强调在“双一流”建设中,以学科为基础呢?学术界对学科、学科与大学关系多有研究,许多研究学理性基础深刻、历史性考察详尽、实践性案例丰富,对指导大学及学科发展很有价值。今天,当我们站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有必要对影响未来大学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基础”做些新的思考。
当代学科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学科的含义比较丰富,从根本上来说,学科是知识的分类,是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我们今天所经常提到的学科,其实是知识体系不断发展、演变和分化的结果,每个学科都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人们对越来越庞大的知识整体进行的精细化划分。可以说,所有的学科存在都是相对的,没有永久不变的学科内涵。这是因为知识总是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知识体系在不断创新中与时俱进,学科和学科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与演进。现有学科互相渗透、融合、交叉,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千丝万缕内部联系的整体,学科的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个学科的“协同进步”。基础学科发展需要技术学科提供实验和验证上的支持,技术学科进步需要基础学科的理论突破和新认知,生命学科创新需要材料学科提供新型载体,而材料学科跃升也在从其他学科中寻找滋养和舞台。时至今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很难能够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农林牧渔自不必说,即便是相对个性化的数学、艺术与人文等学科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是发展的必然,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互为因果,而走向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理的学科布局是大学跃升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特别是现代大学来说,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竞争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都是这些一流大学的品牌和名片,但是这些学科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在各自的学校里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基础。按照带头学科理论,各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在一个时期内,总要有主导学科作为发展牵引,带头向前发展和突破,带动其他学科与之渗透和交叉,从局部优势扩大到领域优势,进而形成集群优势、大学发展优势。斯坦福大学选择了电子工程,卡内基·梅隆大学选择了计算机,它们都是在主干学科发展到一流的同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不断拓展了新优势和新格局,实现了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实践中,合理布局、重点突破、与时俱进、学科交叉、领域优势、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需要学校决策者们的高瞻远瞩,需要大学学术系统的集体群智,需要大学文化基石上的共识支撑,需要在有限资源中平衡各类诉求的优中寻佳,而面向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应始终是大学学科生长的逻辑根基。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对学科组织形式提出新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仰赖于知识的持续生产,然而无论是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还是知识体系本身的过于庞大,都对以学科为单位组织知识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知识的生产模式正在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和“以知识集群为特征”的模式,会聚研究正在成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新关注。21世纪初,会聚技术(NBIC)概念在美国首次提出,作为新的技术融合模式,已从单一领域不断扩展到更多领域。会聚研究由深度、复杂的问题所驱动,通过学科间知识、理论、方法、数据、群体和语言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创新方式和创新模式。可以说,会聚研究本身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集群化形态,不仅丰富已有学科的内涵,改变着旧的学科面貌,也不断形成着新的学科,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发展。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应当既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体现一定发展阶段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又要注意打破学科疆界,以问题为导向,适应知识生产新模式对学科组织的新要求,而跨学科交叉协同和有效的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科教深度融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在选择。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虽然划分为精英研究生院、精英研究集群和未来构想三条路线,但三条路线总经费的一半以上都与博士生培养有关;虽以学术创新为方向,却以人才培养为根基,科教融合推动学科和大学发展是该计划的实质内容。英国华威大学以“经营大学”理念而闻名,依托工程系的“沃里克制造业集团”,集研究、教学、创业培训和成果转化为一体,实现教与学、学与研、师与生的深入互动和实质结合,成为大学组织变革的新方向。应当说,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洪堡时代的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指导当今大学发展的理念回归。为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求将大学内部的学科、实验室、平台、团队等创新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体现立德树人与科研育才、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大学之外的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开放资源,深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在服务发展中提升大学实力和水平。这是一个持续开放的交流进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做功对抗熵增的进程,也是大学深度融入社会、实现角色转型的过程,而科教深度融合是推动大学学科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双一流”建设既是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东北大学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确立了“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目标,制定了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将建设和改革任务具体化为45项举措,置学校发展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之中,把学校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历史上东大师生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游行队伍的主力和先锋,共和国建设时期,先后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培育了东软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以“为国担当、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承担起报国、兴国、强国的历史重任。建国初期,围绕冶金行业的发展,重点建设了冶金、矿业、材料、机械等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厚重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控制、计算机、软件等学科依托传统优势,在服务传统产业变革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学科,使学校的优势学科覆盖领域由传统工业拓展至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
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充分考虑自身特色和学科特点,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两大主题,组建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业流程两个学科群。以科技前沿和行业产业关键问题为导向,以智能化为纽带,以技术链串联创新链,打通学科链,按照“学科—平台—问题—团队—人才”的学科内在逻辑,构筑平台,凝练问题,汇聚团队,攻关创新,培育人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理论体系和前沿方向,作为引领未来国际该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写入白皮书。“冶金工业流程”学科群开展全流程协同攻关,所形成的若干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多项被“卡脖子”的重大科技难题,在部分关键领域推动我国冶金企业转型升级。2019年,两个学科群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实现学校的历史性突破。在两个重点建设学科群的带动下,学校的学科发展呈现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带动”的预期态势,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近四年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增加30%以上,国家级青年人才增加60%以上。
学校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特色,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向社会和教学“双转化”,实现知识体系创新的互动循环。控制学科群更新课程近百门,冶金学科群凝练形成系统性的新冶金学知识体系,在科教深度融合中培养创新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2015-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综合排名第10,获奖数量全国第3,“双创”教育培育孵化出学生企业70余家。学校将一流建设和卓越追求同国家需求及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深度融入东北振兴进程,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输出技术成交额名列全国前列。
未来,东北大学将围绕“双一流”建设使命,坚持“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着力向下扎根,汲取营养,服务需求,向上发展,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服务发展、引领创新的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赵继,东北大学校长、教授
注:文章来源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广场B座1803室
邮编:100083
电话:010-82379479
邮箱:dxyxk@cdgdc.edu.cn
订刊:http://www.cdgdc.edu.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