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 | 谭嗣同《崆峒》(雷恩海)
【往期选链】
“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启动的重大项目。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崆 峒
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讲解专家:雷恩海(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崆峒》是近代政治家谭嗣同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先遥看崆峒。“斗星高被众峰吞”,起句即气势非凡。“斗星高”由唐诗《哥舒歌》的“北斗七星高”凝练而成,相传七星和北极星高距天中,而崆峒正位于斗极的座下,几乎可以把它一口吞没,这崆峒有多么高峻,也就尽可想象了。“吞”字极有力,一举点活了“众峰”,它们个个伸长了颈,张大了口,腾腾欲上,咄咄逼人。这自然不是单为写景,“斗星”位于天极,向来是神秘的“天”和神圣的帝王的象征,诗人却要将其“吞”没,这极具有挑战性。此诗当然不是什么“诗谶”,但崆峒这种气吞斗牛的姿态,与日后谭嗣同在维新运动中的冲决气概,真有神似之处,这里的“众峰”,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莽荡山河剑气昏”,变换角度,形容山之特立孤高。在崆峒面前,延伸的是无穷的山河大地,在山河的尽头地平之处,是昏暗欲坠的剑气。山河在横向延伸得越远越广,崆峒在纵向就越显得高峻;剑气越是昏昏,崆峒的形象越是昭昭。这句纯用比衬,与上句合看,有虚实相生之妙。值得重视的是,“剑气”象征着“王气”,诗人却直言其“昏”,不能光耀“山河”,其挑战的矛头所指,也是很鲜明的。
颔联是在登山途中。“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这里说的虽是绵邈如海的云、充作山门的岭,但却把云海那隔断尘世人寰的高洁、把山岭那划破天庭的壮烈,突出在每一句的最前头,因为那些才是与他的人格相感应的。这两句用词亦极有力,丝毫不逊色于上联。云海本来只是遮掩了尘寰,诗人却说成是隔而断之、与尘寰完全不相见,亦完全不相连;山岭本来只是高人天中,诗人却使它们如利斧、如长剑,要在混沌冥顽的“天”上强行划开一条路来,措词雄壮有力。当然这中间有诗人摒弃一切俗见的决心,有诗人敢于开拓的志向,也是非常鲜明的。
颈联是山上的具象。“松拏霄汉来龙斗”,只见山上的群松,不止是常言的“傲立苍穹”而已,它们更如有利爪,紧紧地在天上抓着、摇撼着神圣不可侵犯的“霄汉”,天上的群龙为卫护天庭,而卷人恶斗。“石负苔衣挟兽奔”,那微不足道的青苔,诗人却看成了厚厚的、被石块沉沉地背负的“苔衣”,但这巨石虽然负重,却绝不凝滞,它们在山中奋力地翻滚,敢与天斗、不惧“天威”;肩负重任、奋勇向前;这,无疑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尾联诗人登高回望之际,不能再抑制被崆峒所催生起的豪情,他忍不住要直抒了。“回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诗人终于自身跃入了诗境。他穿过了云海攀上了山岭,礼赞了高处的青松与巨石,向前,已经够满足了,回望,又看到了新的境界。那远近起伏的山谷中,开满了鲜红的桃花,一片灿烂的、旺盛的、热烈的光彩。这或许是对诗人敢于“吞”、敢于“划”、敢于“斗”、敢于“奔”的最好慰藉, 或许正是诗人吞划、斗、奔所期待的硕果。无论是何者,都令诗人精神焕然,积极向上,他断然否定:不,那里不是遁世者的“武陵源”,决不会去寻问通向“武陵源”的道路。
这是一首劲气贯注,具有挑战气概和饱满劲力诗作,与谭嗣同个性中那种“冲决网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此诗中的崆峒山是诗人自身人格的体现。
【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