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件极重大的事件,却被大多数国内财经媒体给忽视了。大家所关注的,就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大涨,股票市场暴跌之类的……殊不知,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在英国上演。9月22日,在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决议之后,英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随之大涨,也就是说——国债价格暴跌。9月23日,英国的特拉斯政府,宣布了其450亿英镑的减税计划,而这个减税的钱从哪里来呢?英国政府将发行新的长期国债来融资——也就是说,特拉斯在借钱减税。从9月22日到9月27日,5天时间,每天英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都在跳涨,其20年期的国债的收益率,从3.6%上涨到了5%(见下图),这是英国长期国债几十年来上涨最快的时期。
注意,我这里只是提到20年期英国国债,其实,包括英国10年期国债以及其他各期限的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几乎都在以同样的速度上涨。
伴随着英国国债收益率暴涨,英国股市和英镑汇率都出现了暴跌,英国金融市场出现了真正的“股债汇三杀”,这个问题,我在前两天的文章中已经讨论过。到了9月28日,也就是本周三,从英国伦敦时间凌晨开始,英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又突然暴跌,2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天之内就从5%以上跌回到4%左右(见上图),而英镑的汇率,也从最低点1.04迅速反弹到1.1(见下图)。
第一步,9月22日美联储加息和英国央行加息,引发英国国债收益率的脉冲式上涨;第二步,9月23日,特拉斯政府公布450亿英镑债务融资减税计划,加剧了英国长期国债的市场抛售,英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暴涨,英镑汇率暴跌;第三步,英国的众多养老基金,因国债价格暴跌,资产端急剧缩水,需追加巨额保证金;第四步,为了满足保证金要求,养老基金开始分阶段抛售英国长期国债,由此,造成了英国长期国债价格阶梯式暴跌(收益率阶梯式暴涨),养老金越卖,国债收益率就越高,这些养老金的资产端,就越快的缩水,死亡螺旋开启;第五步,眼看英国金融系统要出大问题,英国央行果断下场,印钞买入国债,无限量购买长期国债,这迅速推升了长期国债价格(降低收益率),但却违背了英国央行此前不久公布的缩减资产负债表的决定。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坐不住了,他们站了出来,“粗暴干涉”英国内政,罕见批评了英国特拉斯内阁的减税计划,敦促英国政府“重新评估”该计划,警告称“无针对性”的一揽子减税计划,可能会引发英国通胀飙升。英国金融市场巨震的过程清晰了,接下我们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我们知道,养老基金的运作过程,都是收现在的钱,然后等你老了,定期给你支付养老金,而这种运作过程,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资金的期限匹配(现在与未来几十年后的资金匹配);一个是基金的投资收益(过去的投资收益,能不能覆盖现在和未来的资金支出)。为了保持养老基金收益的稳定性,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对养老基金所投资的资产有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养老基金的大部分钱,都必须投资在安全的固定收益上面,只有少部分的钱,才能投资在收益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大的股票和企业债上。但是,对于动辄几十年之后的负债(养老金现在和未来需要支出的钱就是负债),利率和通胀的不确定性极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养老基金大量使用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互换协议(Interest Rate Swap, IRS)来匹配利率风险,使用通胀互换(inflation swap)来匹配通胀风险。养老基金买入的国债,不是有固定的利息收入么?通过和投行签订一个协议,我把这个给换成随行就市的浮动利息支出,这就是IRS。因为IRS只需要向投行缴纳少量抵押品,就可以获得长期限的资金匹配契约,节约下来的钱,养老金可以买入收益率更高的股票或企业信用债券,这样一来,既能满足监管的要求,又能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时间匹配,还兼顾了资产端的收益。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利率都在一路下行,通货膨胀也始终位于极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收取固定收益,支出浮动收益,养老金机构怎么都是赚的,IRS实现了期限匹配,还能规避风险,又能省钱、赚钱,那真是帅呆了!不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的国债收益率,一轮比一轮更低,这样一来,IRS固然为养老基金省了钱,也赚了钱,但与此同时,这些养老金机构新购买的中长期国债,每年所能提供的固定收益,也越来越少……
然后,就是2022年以来,英国的通胀飙升+利率飙升。因为利率飙升,现在浮动利息支出,相比养老金机构所购买的长期国债的固定收益,高出来了一大截,这意味着,IRS产生了大量亏损。这种亏损,本来也没啥事,应该说是可以预料到的,但更大的麻烦在于——养老金机构提供给投资银行的国债抵押品,因为收益率迅速暴涨而价格暴跌。原本,时间拉长的话,养老金机构可以通过新的高收益投资,来弥补IRS的亏损,也可以让抵押品的价值跟上投资银行的要求,但是,上升很快的英国国债收益率,没有给养老金机构提供这样的时间缓冲和机会。对投行来说,咱们的IRS协议你已经亏损,而你抵押给我的资产价格又暴跌,你就需要提供更多的抵押品,再加上你的亏损,你还要提供大量的现金来给我做保证金。为了筹集现金,养老金机构不得不选择抛售部分英国长期国债,这种抛售,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抬升;这时候,特拉斯的国债融资大减税计划,又来了一个神助攻,加剧了长期国债收益率的抬升;这种抬升,反过来导致养老基金的IRS账面亏损进一步扩大,也导致养老金机构的抵押品价值进一步下跌,然后,投行又需要更多的保证金和抵押品……这正是过去一周之内,英国国债收益率极其不正常的持续暴涨、英镑币值跌破与美元200年最低汇率的原因!伦敦时间9月28日早上10点,英格兰央行突然宣布,暂时推迟量化紧缩,并无限量增加长端国债的购买,给出的理由是“市场运行失调,有金融稳定风险”。到了9月29号,英国央行再次确认,将紧急购买650亿英镑英国国债以稳定市场。央行出手,“无限量”印钞购买长期国债,你有没有嗅到熟悉的味道?于是,20年期英国国债的收益率,迅速从5%下跌至4%左右,该期限国债的价格,当天暴涨超过20%,而50年期的英国国债,当天价格更是直接上涨40%(是的,这两个数据你都没看错)。随着长期国债价格暴涨,抵押品价值暴跌的危机暂时解除,英国金融市场基本恢复正常,其国债收益率不再飙升,英镑币值也开始回升,投行也不再要求追加抵押品。一场死亡螺旋式的全面金融危机,就这样被压制下去了。很多人可能不懂,如果英国央行不迅速出手的话,这个事情无比严重。根据估计,英国的养老金基金总资产,在2022年8月大约是1.5万亿英镑,假定其中有70%是由英国不同期限的国债构成,从9月20日到9月27日,短短的一周时间,英国十年期国债的期货价格从105.4下跌到91.4,相当于这些养老基金资产端的价值,就降低了13.3%(大约1400亿英镑),抵押品价值暴跌,IRS协议中的投行,当然会要求这些养老基金,赶紧给我补充抵押品。一天几十亿英镑的追加保证金要求,瞬间压垮了养老基金,他们不得不选择迅速大量的卖出国债来筹集现金,死亡螺旋正式开启……央行出手再晚几天的话,英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很可能向6%、7%飙升,英国的养老金机构必然会大量的爆掉、破产,无数英国人的养老钱都将消失,而整个英国的金融体系将陷入混乱,接下来,因为大量的养老金机构破产,英国将陷入一场大骚乱……因为涉及无数英国人的养老金,这一场危机,可能比2008年雷曼破产对美国的影响更大,你说这次英国的金融巨震严重不严重?
可惜的是,无论是国际财经媒体,还是国内的财经媒体,对此都没什么深入的报道和分析,反而还执着于报道什么美股暴跌,A股暴跌……就我的理解来看,英国的这一次养老基金死亡螺旋危机,还没有完呢!在英国央行昨天第一波买入之后,国债收益率的确出现了遽降,但是,今天我们观察英国的国债收益率,一旦英国央行停止印钞买入,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20年期国债收益率都又开始缓慢爬升。如果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在最近一两周之内,协调好养老金机构与投资银行之间IRS协议中的保证金问题,一旦英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养老金机构的资产端价值,又会遭遇大幅度减值,流动性危机随时会再次爆发。要命的是,英国的国债收益率,到底会不会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又与美联储的加息息息相关,如果美联储执意要在接下来的两次议息会议中大幅度加息,英国国债收益率将不得不跟随,那么英国的这种养老金流动性危机,就始终很难解除。更更要命事情,我认为英国的这一次养老金流动性危机,只是一轮更大规模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预演。英国的养老金机构,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在利用IRS这么做——难道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养老金机构,都没有这么做过么?美联储“暴力加息”之下,既然英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的养老金机构,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么?即便其他国家养老金体系与英国不大相同,养老金机构能够忍受暂时的账面亏损,不出现流动性问题,那,其他那些资产端和负债端在时间上不匹配的大量金融机构呢?过去10多年的极低利率,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降,让长期国债成为了真正的“长牛资产”,西方国家无数的金融机构和经济部门,都像英国的养老金机构一样,把国债作为自身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压舱石,长期国债也是这些机构和部门最核心、最稳定、最重要的资产。这,其实已经在全球的金融系统中,埋下了无数的金融地雷。现在,国债收益率短期内暴涨,就意味着这些机构资产端价值迅速暴跌,那么,这些机构或部门的负债端,难道不会像英国的养老金机构一样出问题吗?英国的养老金机构,只不过是第一个被引爆的大地雷,而随着美联储的持续暴力加息,其他的大地雷,难道都不会被引爆么?要么,美联储继续暴力加息,从资产端大幅度减值,一个个引爆过去十多年西方各国所埋下的金融大地雷,其中包括美国自己的一大堆金融地雷;要么,美联储赶紧放缓或者停止加息,防止无数金融机构和部门出现流动性危机,也避免像英国这样因为养老金机构暴雷而导致的全面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