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佛沉寂千年现身苏博,连梁思成也说它们“佛像至此,已入魔道”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仿佛巨大的光芒临空照射,身临其境的震撼超越了一切想象,当我巡游于那峡谷内仰视着这一千五百多躯伟大的石刻佛像时,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那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每只手好像都在摆动一样,让人心震目眩,幻象顿起……”


这是长期致力于古籍出版的中国学典馆创办人杨家骆在《宝顶梦游》中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大足地区宝顶山石窟时的所思所想。

 

大足石刻

图片来源于大足石刻博物馆


1944年,重庆已在战火中坚持了七年,在慢慢恢复中,重庆北碚中国学典馆内的一份并不厚重的文稿引起了杨家骆的注意。《民国重修重庆大足县志》中用大量文字介绍了遍布大足的摩崖石刻,在如此偏僻的山区究竟为何会有规模如此庞大的石窟,是何人何时所为,又为何在历来中外石窟记载中没有任何痕迹?种种谜团让当时的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深陷其中,而对于文稿中记载的神秘所在更让他难以平静。

 

最终,杨家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也正是这次考察,沉寂千年的大足石刻受到各界关注,揭开了潜藏已久的密。


七十余年后的今天,这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遗迹和它背后的故事近日重现于世人眼前。“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由苏州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联合主办,将这段传奇从川渝山城“搬”至江南水乡苏州,重现当年佛教石刻艺术的发现与发展。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2021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石刻分布于该县各地共23处,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为代表。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之所以会在这一偏僻的山区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石窟造像,除了社会、文化、民族信仰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地理交通上的便利条件。当时从成都到重庆要经过川东道,唐宋时期随着小川东道的开通逐渐有取代川东道之势,而这条路线的中点恰好经过大足。它集中了川渝之地的商贾往来、文化交融,因此进入宋代之后,大足的发展逐渐繁荣,有很多文人聚居于此,它逐渐成为整个昌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现场,苏州博物馆,2021


当杨家骆等人的大足之行被世人关注后,经过层层深入研究与资料不断披露,此前隐藏的种种往事也渐渐为更多人熟知,原来早在清嘉庆年间,大足石刻便遇到了第一位有缘人。

 

清人张澍自雍凉辗转来到大足担任知县,为人刚直的他在官场处处受人排挤,虽清廉正直却并不善阿谀奉承,于是便早早将重心转移至研究中。在大足任知县时,在更修县志政务之余多次前往宝顶山、南山、北山等地,并将该地各处石刻和寺院的铭文抄录整理,最终形成著作《大足金石录》,而这也开启了后世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之路

 

张澍


《大足金石录》张澍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1935年3月1日发行的《东方杂志》(第32卷第5号),其内“东方画报”刊登“四川大足之古代石刻”,署名“刘蕴华摄”。

 

1940年1月,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在进行古建筑调查时,途经潼南听说大足有摩崖造像,于是决定绕道前往大足进行调查。

 

1940年梁思成在大足北山石窟调查

图片来源于《佛像的历史》


终于,1945年,因杨家骆对《民国重修重庆大足县志》所记载念念不忘,故召集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顾颉刚,历史学家、北碚修志委员会副主任傅振伦,故宫博物院科长庄严,立法委员何遂、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雷震、摄影师冯四知等十五位专家学者,组成“大足石刻考察团”实地考察。

 

辗转两天,他们终于来到了大足境内。

 

此次考察历时7天,他们“编制其窟号,测量其部位,摩绘其像饰,鉴定其时代,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考察期间拍摄照片200余帧,摩绘200余幅,拓碑100余通。此外,由于当时《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对考察情况的报导更增加了曝光率。


就这样,大足石刻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1945年报纸对于此番考察的报导


北山石窟是大足石刻中开凿最早的,也是杨家骆一行人最先到达的一处。

在大家的既定认知中,石窟艺术从南北朝、隋唐起在中国北方地区兴盛,晚唐后开凿中心逐渐南移,到宋代便早已逐渐没落,没什么可以与隋唐造像媲美的作品出现,可是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在北山合影


“其时代虽晚于云冈、龙门,然从历史之延续性上观之,其价值堪称无匹”,石刻古文孝经碑堪为“寰宇间仅此一刻”,转轮经藏窟造像“妙丽庄严,除敦煌壁画外,实无其匹”……


目不暇接的精彩让考察团不禁感叹真是一场动人的旅程。


转轮经藏窟


北山石窟是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民众、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它集中展示了晚唐至两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和特质的流变。

 

整龛造像雕刻人物多达560余尊,各类器物400余件,是关于唐代雕刻艺术、建筑、服饰、器具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其中转轮经藏窟开凿于南宋,因其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宋代以后,北山石窟造像越来越世俗化,并且出现了大量的观音造像,也因此被后世称为“观音造像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范式的宋代观音石刻。

 

佛头像

菩萨头像

普贤菩萨坐骑

罗汉残象

文殊菩萨坐骑


从各类公私研究中可见,早期石窟造像着装大多很轻盈,璎珞装饰也较为简约,而从北山石窟来看,宋代的衣着装饰则明显繁复。


梁思成《佛像的历史》一书中谈到大足宋代观音造像美学特征时表示,大足宋代观音的造型体现了当时的市井风貌,造像风姿绰约,让人可以亲近,更用“佛像至此,可谓已入魔道矣”来表现看到北山石窟造像时的不可思议。

 

日月观音,北山转轮经藏窟

原以为北山石窟足矣令世人震惊,可让杨家骆等人没想到的是,这段动人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紧接着,考察团来到了宝顶山石窟,遇到了五山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晚,但规模最大的一处。


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在宝顶山合影


据他们在其中发现的一块镌刻于明代的《刘畋人碑》记载,宝顶山石窟是在南宋淳熙到淳祐年间由一代高僧赵智凤主持开凿


历时七十余年,穷其一生,赵智凤仅凭一人之力主持开凿,为后世带来了这座中国唯一有总体构思、内容相互关联的大型石窟。其规模之宏大让考察团也感慨道“为南宋大足人赵智凤一手经营历数十年,其规模之宏大,系统之完整,在国内堪称第一。”


据资料显示,他主持开凿宝顶山石窟和当时唐宋的佛教信仰,尤其是柳本尊开创的瑜伽密教分不开。柳本尊是赵智凤的老师,唐末五代时期,由他开创的瑜伽部密宗在四川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石窟造像中出现了大量的柳本尊图像。

 

宝顶山石窟


柳本尊对于当时四川地区的佛教信仰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从其中一处塑像便可获悉。


柳本尊头顶处的佛像是密宗的最高主尊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在一位居士头顶建造毗卢遮那佛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告诉世人柳本尊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像,也就是说把一个普通的祖师形象定位为密教最高主尊,这在石窟的营造历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创举。

 

柳本尊信徒像

此外,世俗化也是宝顶山石窟的另一个特点。


拟人化的千佛壁、表现世俗景象的“牧牛图”是造型层面的世俗化,而“父母恩重经变像”则是精神层面的世俗化,十组图像演绎了父母养育儿女的种种恩德,如“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等。早期佛教造像中是没有表现儒家孝道文化的内容出现的,可见儒家文化对大足地区的浸润之深。

 


官宦像


宝顶山石窟是具有人间情趣的艺术宝库,不少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内容都出现在了石窟中,无疑于一幅壮阔的宋代世俗画卷。这也让杨家骆等人觉得惊奇,原来在佛教造像中还隐藏着芸芸众生。

 

宝顶山石窟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教义体系完备,将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新性学说融为一体,体现了宋代佛教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色。


其中大佛湾形似一个“U”形山湾,崖面长约500米,其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刻有造像上万尊。作为向广大世俗信众说教的外道场,大佛湾造像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形式将孝道、修行等世俗理念融入其中,造像题材不重复,教义及形式上又相互衔接。小佛湾被认为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

 

千手观音,宝顶山石窟


除北山、宝顶山外,南山石窟、石篆山石窟、石门山石窟也蕴藏着宋代石刻的秘密。

 

南山宋代道教石窟造像是我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门山石窟第10窟为三皇洞,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典型的道教造像。三皇洞造像雕刻技艺精湛,被誉为“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石篆山石窟第6号孔子龛,为石篆山“三教”造像中的儒家造像。目前在国内,以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儒、释、道三教造像汇融共存,体现了当时的新思潮。

 

高僧残像


真武大帝像


孔子牌位

经过杨家骆为代表的考察团此次大足之行,大足石刻的后续研究考察与保护也逐渐提上日程。

 

1956年,四川石刻考察团到访;1961年,国务院组织石窟专项调查并公布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将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以及北山多宝塔列入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之中;1999年,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以“无与伦比的天才的艺术杰作”等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三项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宝顶万岁楼

据文献记载,大足以前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宋人沈立所写的《海棠记》中记载“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海棠香国”一词便首次作为大足的代名出现。据说当时昌州居万山之间,种植海棠成为当地的习俗,奇怪的是全国其他地方的海棠都没有香味,只有昌州大足的海棠有花有果。因此唐宋时期,大足就以种植海棠享誉于世,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大足人用上千年开凿了大足石刻造像群。

 

海棠独香之处,人杰地灵,在偏僻无人的山区,大足石刻到底隐藏着多少故事和秘密?



-END-
图文资料来源:苏州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网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