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间教授“无用之美”的课堂,究竟有什么魔力?
△视频:暄桐教室十周年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柴米油盐,而濡养人心的往往是无用之美。
也许你会问,“无用之美”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帮助?
△林曦
林曦,水墨画家、老师、设计师和作家,她专注于转译和传播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学。
小时候,林曦读《红楼梦》时第一次了解到“无用”一词的含义。贾宝玉因庄子的一句话深受启发:“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句话是说,追逐物质的聪明人常常感到烦恼,而那些不为物质所累的“无用”之人反而最幸福快乐。
后来,她央美的毕业论文课题是研究叶浅予和丰子恺的艺术创作。两位老先生所处的时代非常艰难,却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求艺术的乐趣,这点让她很受触动。
艺术与生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就如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表达的重要观点: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为生活而艺术,而不是为了艺术而生活。
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和特质。老庄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在境界的提升。在中国艺术中,这种思想体现为将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将艺术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关注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内涵和意义的传达。它通过艺术的表现和审美体验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境界。因此,中国传统艺术最独特之处,就是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将艺术看作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存在于艺术领域。
这也是“无用之美”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要义。基于对于这一观念的领悟,林曦创办了暄桐教室。
1
每个人都可以画画
”
都是学艺术的教室,林曦常会被问到,这间教室跟别的教室,或者别的学书法绘画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她答:大概是思路。
暄桐教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段话:
这里有传统的修养学习和实践,也致力于启发当代的思考和创意。推崇一种非功利的学习态度,扎实精进且享受当下。理想中的暄桐,是为心灵开启一个向内的空间,以求吸纳体验未知的美好。暄桐的最终梦想,是来到这里的同学,不会得意于某种技艺的熟练高明,而是喜悦于找回最珍贵的持有:一种积极慈悲又从容出世的情怀;一颗回归调伏安定又活泼生动的心灵;一双能与古人精神往来的眼睛,和创造当代意义的充满才能的双手。
△绍兴兰亭游学
暄桐教室的思路在于,学习一门技艺,并不因为它多“有用”,或是让自己看起来多厉害,而是经由这件事情,去向自己的内心,让长进的功夫和心力,帮助到自己的生活。
2013年初,暄桐教室的师生们一起做了一个展览,其中有一件作品是同学们一起临写的《颜勤礼碑》,裱起来后好大一张作品,布满了一面墙。
表面上看,这是一幅看起来有点“厉害”的作品,但它背后是许多成年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分出的一些时间和专注,林曦说:“他们在其中郑重而珍爱地做着一件看似无用的事。”
△暄桐教室“文墨可爱”线下展
“在一个‘无用’的世界里,不是说不要去产生结果,而是我们可以专注在一个内在的世界中,我们不用成为一个另外的人,也不用想要去讨好谁,就已经在享受着安心和快乐。”在林曦看来,“无用之美”更重要是享受被艺术滋养着的心灵。
不过,没有画画的基础,可能是很多人不敢迈出这一步去学习的关键。
林曦也碰到过很多这种情况,在她教画画的第一节课上,很多同学都坚信自己是不会画画的,自己从来没有真的画出一张画,也没有画画的天赋。
每一次她都会鼓励学生:“来,我保证你能画完,我等着你画完。”
结果真的没有例外,学生最后都画了出来,而且大家都很吃惊:原来我可以画得这么好,原来我可以的。
过去十年,林曦教了很多零基础的同学学习写字画画,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非专业人士画出的画,她的体会是,天赋这种东西,真的比大家以为的要多好多。
在她看来,天赋往往是一种敏感度,一种对自己、对自然和对内在感受的敏感。
拥有这种对生活、自然的感知力又有多重要?
这使我们能够细致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如艺术大师齐白石,就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之处,并通过绘画表达出来。他把自己对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的敏感,从而成为平凡事物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自然景物的外在形态,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通过对花草树木的观察,他表达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敬畏。因此,感知力更使我们能够深入洞察事物背后的内涵和精神。
2
这么忙
为什么还要写字?
”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每个人都会试图寻找自我心灵的解压方式。如何让心“闲”下来?在林曦看来,掌握一门手艺是最快的“捷径”:“手艺的好处是给人留下时间和空间,让人和自己好好相处,当你和一门手艺很亲近时,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对组织生活的依赖也会相应变小。”
暄桐教室是一间能让大家静心的课堂,但它真正想教给大家的,并不是快餐式的皮毛功夫,而是如何在画画、写字中“得自在”,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需学习的一门“功课”。
暄桐教室课程设计有几大体系:1.教练日课,由林曦担任监制,暄桐团队教研设计;2.书法课和国画课,由林曦亲授,分零基础课、进阶课、高阶课;3.展览辅导课,专业助教,一对一作品辅导。
在这里,循序渐进地学习很重要。
△暄桐教室线下课
以学习书法为例,通常来到教室的第一节课是纲领性的,林曦会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了解究竟要学什么。
她会很直接告诉大家:你可能觉得你是来学书法的技术,但很遗憾,书法以及书法的技术在过去的传统里既不是源头,也不是过程,它们是一个结果。
比如,一幅书法作品非常美,它的构成背后是书写的人以及他的功夫。
这种功夫既有手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林曦说,想练就这番功夫,就要把学习目标放在“得自在”三个字上。
“得自在”就是每天静心写字时,进入一个类似充电的模式,与外界略有隔绝,从而回归内心,反观自己。如何做到这样?就得“心手相应,知行各一”。
学习就是以技艺为钥匙和入口,进入这一状态。因此,暄桐作业中有“三省吾身”的要求——每天静坐、读书、写字。
如果说“文”的核心是性情,那“墨”的核心就是生长。
在暄桐教室,时间会变得很慢:学一门书法就要学四年甚至更久,目前光课程就分为六阶:一阶:篆隶筑基;二阶:楷书精进;三阶:小楷习美;四阶:自在行草;五阶:静定的滋养;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
这和现今社会很多速成的课程截然相反,暄桐教室希望学生给一项技艺以足够的生长空间。
那是因为,任何一门学问,最终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自己清晰的标准。学书法,就会依次学习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顺着书法史的发展,一步步学。这是学习的基本规矩和修养。
△暄桐教室线上课
李新 临黄庭坚《花气熏人帖》33×40cm
△学生作品
张晶 隶书《笔墨是小舟》23×69cm
△学生作品
周晓宁 临赵孟頫《人骑图》29×38cm
3
不急
是一种人生态度
”
“负暄梧桐,做个学童,朝朝暮暮练功夫,不急不急,何必要急,一本一本读书,一字一字思索,时光如梭,有幸笔墨是小舟,任我自在游”。
这是林曦为暄桐教室所作的校歌,也表达着其“不急不徐”的教学心态。
创办至今,她已经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约2300个学时的教学,历经从画“面条道儿”到篆隶楷行草的完整书写练习的过程,为许多热爱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林曦与其所出版的书籍
她还出版了《书法课》《写字爱生活》《与书法相伴的生活》《只生欢喜不生愁》《花与童》《无用之美》《深情录》等多本出版物;创办有美育&文化工作室“林曦的小世界”(LStudio)和基于中国文人审美的生活方式品牌“山林曦照”,前者致力于出版、视频、展览等原创内容的制作,后者至今已设计并产出约千件围绕书房文化与行止空间的器物。
参与暄桐教室课程的学员都各自收获了不同的人生领悟。学员汤方士在学习了三年后,发现“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去思考问题变得更为重要:“我们这个时代被互联网大加速,大家一坐下来就是,市盈率,PE值,金融杠杆,投资回报,三五年获利都嫌周期长。”
比如,他考察过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彩虹花田是当地旅游的标志景观之一,但这样的景观能复制吗?时间的投入就是最大的壁垒:“用五年十年这样的长度去看问题,制定发展策略,往往在战术上也能得到很好的铺陈,会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作用到生活中,大多数烦心事虽然也确实重要,把它们放在更长的时间范围里,好像就没那么了不得了,我们就容易从情绪中摆脱出来。”
“实实在在地做了,在因上努了力,就可以在果上随缘了。”就如林曦在《深情录》里所说的一样,“这似乎又是一种生命的秩序和平衡感,为一事而深情,恰如一座桥梁,从重重拿起,实实地拥有,到轻轻放下,是我们的长久功课。”
△学生作品
蔡韵涵 临文徵明山水 91×27cm
△学生作品
沙丽娜 临《品字牡丹图》
△学生作品
许菲 临丰子恺小画 34×23cm
△学生作品
周晓宁 临《岁朝清供图》88×39cm
请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MORE →
这个夏天,暄桐教室的“从书法之美到生活之美——林曦老师的线上直播书法课”第六阶马上就要开学了,在第六阶“见道明心的笔墨”课程中,林曦会带领大家细致地研读古人典籍,感受古文的甘美,探寻智慧的本质。也由此深入中国美学境界的源头,打下审美表达的根基。
这是她经过“戒定慧”三学,借由艺术的技艺修证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是大家一路精进,追求快乐的洞明旅程。也是整个系列的主体完结章。
从最初学习执笔,到相对自如的书写,从与那些老书们相对不识,到由衷地叹服与会心。这一路,就好像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关于在忙碌繁琐的人生中,我们如何经由对一门技艺的锤炼,以对那些无用之事的郑重,养出慧眼童心,生长出更可爱的自己和人生。
▽
扫码海报了解更多
-END-
图文信息来源丨暄桐教室
文字丨OO姐
©️禁二改丨盗用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