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爸不爱你,那他会爱谁?

在下流年君 喻以流年 2022-10-12

   一起来读《资治通鉴》  

   No.318

2022.03.25     




初,高祖与独孤后甚相爱重,誓无异生之子,尝谓群臣曰:“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

《资治通鉴·卷一八零·隋纪四


 

杨坚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很得意于一件事。他说,自古以来,皇帝被宠信之人所迷惑,因此而改立储君,造成了国家的动乱,这都是大教训啊!不像我,我的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这是历代帝王都不如我的地方啊!哈哈哈哈哈哈!

 

但一般来说,这种话被记录下来,就是用来打脸的。

 

杨坚的五个儿子确是一母同胞不假,但在权力的角斗场上,再亲的血脉也挡不住权力的诱惑。杨坚的这五个儿子,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善终,他们或死于幽禁、或死于惊惧,或身死人手,或遭人鸩杀。

 

诚然,隋朝皇室的惨淡结局,与两代而亡的国运有关。但是,这五个儿子没一个有好下场,却与杨坚夫妻的关系极大:正是由于夫妻二人在对待诸子的态度上处理失衡,才最终导致了这个结局。

 

今天,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这个过程,看一看杨坚在废太子一事中的权衡,以及这些考虑中的失误。

 

 

 


从开皇元年(公元581)被立到开皇二十年被废,杨勇做了二十年的皇太子。

 

在这二十年间,杨勇不是朝廷上一个可有可无的荣誉性角色,而是实实在在接触政务的未来接班人。而且在这些年里,杨勇做的应该还是不错的。杨坚基本上把日常庶政全交给杨勇处理(“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史料记载中,还有杨勇对杨坚的规劝:杨坚曾经想徙山东(崤山以东)流民至塞北,杨勇进行了劝阻。后来杨坚认为杨勇所言在理,因此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此外,杨勇在士大夫中的口碑也很好。他礼待贤能,折节下士,当时不少的名士,多能被他延揽入东宫,以为己用。

 

整体上来说,杨勇的太子当得中规中矩。

 

但要知道,太子是很难做的。做得不好,会被人盯着;做得太好,又会被父皇盯着。在好与不好之间,那个“度”要如何把握,最见功力。

 

而回顾杨勇被废的整个过程,你会清晰无误地看到,这个“度”有多难把握。

 

杨勇最初遭杨坚不喜,是因为一些他自己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小事:



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




就因为这么一点生活细节上的小奢侈,杨勇被杨坚很认真的批评了一通。

 

杨坚对节俭的崇尚,几乎终身不移,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惩戒于历代帝王因奢靡而亡国的教训。所以,杨坚才会看到一点苗头就十分重视。

 

但我们如果站在杨勇的角度,就会觉得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在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父子俩的区别:创业一代的节俭,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创二代”们,很少能做到如父辈一样的节俭。老王出差吃个清粥小菜就行,小王出门却是一定要吃米其林的,最好还有很多的PLMM来陪。

 

所以平心而论,在这件事上,杨坚教训得对,但指望杨勇能改,也基本上不可能。杨坚在这里暴露的,是他既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了解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当然他更不知道,他的另一个宝贝儿子在多年以后,会怎样糟蹋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

 

而如果说这只是桩小事的话,那么在另一件事上,杨勇就真正犯了杨坚的忌讳。

 

按照当时的礼仪,冬至时,百官都要入宫朝贺,而且有固定的程序:百官先到东宫,朝贺皇太子;然后由皇太子带领,向皇帝和皇后朝贺;最后再由皇帝皇后设宴,款待百官。

 

但杨勇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把朝拜皇帝的步骤给省了,自己就直接张罗宴请百官。

 

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礼仪问题,而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杨坚怀疑,杨勇是想要收罗人心,架空自己。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杨坚因为自己的“成功经验”,所以对臣下的猜忌之心极重。如今杨勇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史籍无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反正,杨坚是真的往严重方面想了。

 

如果你犯了个错,领导当面批评你,那么说明领导还是爱护你的,批评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改正。但如果领导不跟你说,那就说明他真的在意了。

 

杨坚这次就没有像上次一样提醒杨勇,而是在一些别的事上开始做文章:不久后,杨坚说要充实宫中侍卫,借此将太子东宫宿卫队中的强健雄毅士卒尽取之。

 

左仆射高熲提醒杨坚,“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这句话放在其他人那里,没什么毛病,但放到小心眼的杨坚这里,杨坚可就不这么看了:杨坚怀疑,高熲是因为女儿嫁给了杨勇,所以袒护杨勇。

 

杨坚不仅不听高熲的,还对高熲也防备了起来。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高熲在废太子一事上一言不发。高熲深知,以杨坚的秉性,自己不仅劝诫无用不说,还会引火烧身。

 

杨勇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把他爸给得罪了。

 

 

 


然而这还不算,不久以后,杨勇又把他妈给得罪了,而且还得罪的死死的。

 

杨勇的原配元氏,是北魏宗室元孝矩之女。这门亲事,是独孤氏亲自挑的,后来独孤伽罗还自述,“我为伊(杨勇)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

 

独孤伽罗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在元氏因病暴亡以后,杨勇宠信妃嫔云氏。独孤氏甚至怀疑,元氏是被害死的,因此记恨颇深,才说了这番话。

 

也就是说,当妈的因为儿媳妇的事,对儿子产生了怨恨。

 

这事要让现代人理解,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但你只要稍微知道一点背景知识,就会明白这个“婆婆”“心疼”儿媳妇背后的真正想法。

  

在我们后世看来,不管是杨氏皇族,还是贵为皇后的独孤氏,都是关陇贵族的核心成员。但其实,如果放在当时来看,那么这个所谓的“集团”更像是一群“军阀暴发户”。宇文泰开始,关陇贵族的早期成员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出自于北魏武川镇的破落户——杨忠虽然不出自武川,可他弘农杨氏的身份是后来伪造的。其真实身份,只是山东寒族。

 

类比一下,如今最契合他们的影视形象,大约还是《权游》里守夜人的汉子。

 

这些人因缘际会,在四五十年之间就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富贵荣华自不待言,但那种身份和血统上的自卑感,却是短期之内没有办法克服的。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从西魏开始,在第一代创业者之后,关陇贵族之间的联姻便骤然减少,他们纷纷转向和那些“真正的尊贵者”寻求联姻。

 

这一点在李唐尤其明显。李渊的父亲一辈,还多是在关陇集团内部联姻。但到了李渊给他的儿子们娶老婆,找的不是元魏后裔,就是关东大姓。

 

如今独孤氏给杨勇挑儿媳妇,也正是出于这个逻辑。但杨勇似乎没能理解母亲的这种苦衷,在与元氏成婚后,他对元氏并不感兴趣,反而宠信侍妾云氏。

 

这就又犯了独孤氏的大忌:妒忌

 

独孤氏大概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妒忌出名的皇后。杨坚曾经看上一个女子,但独孤氏得知后,竟然趁着杨坚上朝,杀了这名女子。


杨坚下朝后,气得无可奈何,独自骑着一匹马就出了城。高熲等人苦追不已,好不容易才追上,杨坚向高熲抱怨:我贵为天子,竟然没有这点自由!

 

高熲说,陛下您何必为了一妇人而放弃天下。——结合高熲说这句话的语境,这里的“妇人”应该是指那名被处死的女子,但话传到独孤氏耳朵里,独孤氏却认为高熲是看不起自己,从此对高熲恨恨不已。再加之高熲的正妻已死,是侍妾生子,独孤氏对高熲更为不满。

 

这样再看杨勇,你就知道他宠信云氏,已经不是简单的不识好歹了,而完全是在刺激正妻为了荣誉开展正义之战。


相比之下,杨广后来就做得“聪明”得多:他很在意母亲的态度,因此不管喜欢多少美色,在独孤氏在世期间,都只与发妻萧氏居住,而且还住得相当简陋——这顺便又讨好了老爸。

 

就是这么些事,注定了杨勇的结局。

 

 

 


整个废立的过程并不复杂。

 

放眼朝廷,朝臣虽多,但真正受到杨坚信任的只有两人:左右仆射杨素高熲。高熲如今已自顾不暇;而杨素,在意识到独孤氏想废除杨勇、改立杨广之后,便积极投身于“打一个拉一个”的伟大事业,在栽赃造谣杨勇这件事上不遗余力。正是通过他的上下其手,杨坚才最终下定决心废除杨勇,改立杨广。

 

当时,杨坚已经怀疑杨勇,因此让杨素到东宫“观勇”。杨勇整装束带迎接杨素,杨素却故意久立不进,以激怒杨勇。杨勇不知是计,果然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杨素于是借此报告杨坚,“言勇怨望,恐有他变”,提示杨坚要深加防察。

 

杨素的这一谗言,准确击中了杨坚的小心思:杨坚是靠政变上台的,所以对这种事比谁都紧张。再加上不停的有人在身边进谗言,说杨勇曾经占卜,希望杨坚早死。杨坚最终决定,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

 

其后,杨坚把杨勇交给杨广看管。杨勇对于自己被废一事愤愤不平,请求面见杨坚,但不被允许,他竟然只能爬到树上,登高大叫,希望声音可以传进杨坚宫中。可杨素却对杨坚说,杨勇已经神志昏乱,不可再任。杨坚认为有理, 最终也没有再见杨勇。

 

在杨坚死后,杨勇即被杨广所杀。

 

 

 


为什么说杨坚在换太子一事上,存在着严重的决策失误?

 

我们再回看一下杨坚废太子的原因。

 

史书记载下来的杨勇被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奢侈、非礼逾制、宠幸姬妾——这些是杨勇自己的问题;还有杨素与其他人的谗言——这些暂且定义为外因。

 

先说奢侈。杨勇的吃穿用度确实讲究了一些,但并没有到奢侈无度的地步。而且这一点讲究,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解释过了,杨勇并非贫苦出身。我们固然不能说他在生活上的精致浪费是对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定义他品行不端。

 

再来看其他几条理由。诚然,用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来看的话,杨勇做得远远称不上完美。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就废黜一个做了二十年太子的人,似乎理由也很不充分。

 

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再看:杨坚和独孤氏废黜杨勇,真的就是出自一颗“公义之心”吗?

 

看起来也并不是,而仅仅是出于两人的好恶取向:杨坚节俭、独孤氏善妒。

 

在当时来看,杨广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的确比杨勇要好太多。但问题是,这种好品行的背后,是杨坚与独孤氏的性情被人准确利用了的结果。

 

在杨坚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诏书中,有“自古以来,朝危国乱,皆邪臣佞媚,凶党扇惑,致使祸及宗社,毒流兆庶”的句子。我们现在再来看这番说辞,会发现它其实准确描述的是杨坚自己在废太子一事上的问题。

 

 



而杨坚和独孤氏这种在私德上“严格要求”与自己保持“一致性”的做法,几乎害了他们所有的儿子。

 

翻看史料,你会发现杨坚和他的儿子们之间,少有父子之情。他对儿子们无不严格要求,对于儿子们的性情却又缺少了解。

 

除杨勇外,杨俊杨秀也曾因奢侈遭到过斥责。可他们固然奢侈,由此就将一个儿子贬斥甚至于圈禁,似乎也还是太苛刻了些。

 

况且,父亲对于子女,发现问题后应该以教育引导为主,而杨坚却似乎甚少关注于此,只一味地依靠严苛惩处。

 

这一点,在杨秀(具体事例见番外)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杨坚明知杨秀勇武,还猜测他可能会“以恶终”。一般正常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避免了。可杨坚却依然命杨秀通领大军,然后又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找麻烦,让杨秀丢官。杨秀在回京后,又被杨素进谗言,最终被终身幽禁。

 

果然是“以恶终”。

 

杨坚治下的国家,确实国家强盛,百姓殷富,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值得被称颂之处。但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领导者,一个父亲,待人之冷酷无情,却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你怎么能指望他爱别人呢?

 

传统史家看不起杨坚,一是因为他“得国最易”,而且是靠“诈力取天下”,手段不正;二来就是因为他对臣下与子女格外冷漠,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而杨坚的这些“不足之处”,有意无意之间,竟然变成了隋朝“两世而亡”的真正原因:得国太易,以法术驭下,使国无忠臣;苛责子嗣,以私德论好恶,最终选择了杨广。

 

这不正是一个天道循环、报应不爽的故事吗?

 

 



番外

 我们的

 说书时间

最后在番外部分,我们来介绍杨坚其他几个儿子的结局。

 

《隋书·文四子》在“史臣曰”部分,引用了《慎子》中的这样一段话:



一兔走街,百人逐之,

积兔于市,过者不顾。




大意是:一只兔子如果在街市上跑,那么会引来上百人追着跑;但如果是卖兔子的人那里有上百只兔子,路过的人就不会多看上一眼。

 

为什么?

 

定分止争”。

 

《慎子》在原书中举这个例子,本意是用来说明君臣之“势”的,但后世引用这个例子时,更多地是讲“物权”方面的道理:一个无主之物,当然会引起众人的争抢;而有主之物,才能让人免生觊觎之心。

 

在唐朝人看来,杨勇被废,就是让这个本来已经定了的“分”,又重启争执。

 

说得通俗一点,你们单位突然空了个副职领导的缺,是不是所有中层干部的心思都会活络起来,无心手头工作?

 

杨坚其他几个儿子的结局,或多或少,就都与杨勇的被废有关。

 

第三子杨俊,因在并州总管任上的奢侈而惹怒杨坚,被罢官回京,以王爵居第。杨俊后来病重,上书认错,但杨坚依然不肯原谅他,还当着使者的面斥责杨俊,让杨俊羞愧难当。一年以后,杨俊最终病逝。

 

而杨俊之所以会生病,原因是被下了毒:他与兄长一样,宠爱侍妾,但他的正妻崔氏却比元氏生猛得多,直接下毒,这也是杨俊回京的一个原因。

 

在杨俊死前,崔氏已被赐自尽。但杨俊的两个儿子都是崔氏所生,在杨俊死后,因为崔氏的缘故,他们竟然不能继承王位。甚至于连杨俊的葬礼,都改用秦王国(杨俊封秦王)的官员主持。而杨俊的两个儿子,杨坚就这么不管不顾,直到杨广当了皇帝,才重新获封王爵。


对待亲子亲孙,以至于此。

 

第四子杨秀,喜好武艺,熟谙军事。早年间,杨坚就曾经说,“秀必以恶终。我在当无虑,至兄弟必反。”

 

但有此顾虑的杨坚,并没有做出什么避险措施,而依旧对杨秀要求严格。杨秀封蜀王,在征讨叛乱时因使“嬖人”典兵——所谓“嬖人”,是指杨秀的近臣——而被召还京师。

 

杨秀的生活也很奢侈,而且还不注意细节,“车马被服,拟于天子”。自知道杨勇被废以后,他怨气不断。杨广生怕将来有麻烦,便指使杨素进谗。而后,在杨素“又一次”成功的推动之下,杨坚、杨秀父子反目,杨秀被革除了宗室的身份,圈禁在宫中。

 

杨秀一直活着,活得比杨广还长。直到杨广被弑后,杨秀才被宇文化及所杀——此时,杨秀已经被幽禁了十四年。不知道他看见父亲的江山沦落至此,会不会感到痛心疾首?还是有一丝报复的痛快?

 

第五子杨谅,从小受杨坚宠爱,即便杨勇被废,杨俊、杨秀遭贬,也还能在外为官。但他自从得知了杨秀的遭遇后,兔死狐悲,便开始密谋准备造反。

 

杨坚驾崩后,杨广召杨谅回京师奔丧。杨谅不愿意,遂发兵造反,但最终失败。

 

在这一点上,杨广似乎比他的父亲要“仁慈”,他并没有杀杨谅,而只是把他幽禁了起来。一年后,杨谅病死。

 

我们不能苛求隋文帝在事先能预料得到杨广后来的胡作非为,但是,从废太子开始,杨坚的的确确是挑起了儿子们的歪门邪念。

 

杨广使手段能把杨勇搞下来,那我杨俊、杨秀、杨谅也可以呀!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杨俊似乎没有过这个心思,但杨秀和杨谅却是确确实实想过的,而且杨谅还付诸行动了。

 

也就是说,杨坚废太子,不管是不是故意,在事实上都挑唆了儿子们的内斗,这也正是《隋书》中引用慎子的话的原因所在。

 

而一千年以后,还有另外一个皇帝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康熙

 

这段历史,经过清宫戏的普及,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康熙晚年对太子胤礽不喜,废除其太子之位,之后诸子争立,也就是所谓的“九王夺嫡”。这一出大戏唱了十几年,一直到最终雍正继位。而康熙的儿子们,也如杨坚的一般,除了极少数之外,绝大多数都下场凄惨。

 

在这件事上,另一个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选择,可能比杨坚和康熙要高明一些:李世民在晚年也经历了废太子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挑中的,是忠厚的李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治为人忠厚,不会对与他争位的兄弟们斩尽杀绝。

 

而李世民的选择,最终被证明是对的。







 - Review - 

杨坚的小心眼

  杨坚的“得国之易”

隋代北周:沉默的关陇贵族

 - More - 

欢迎点击文末的

“阅读原文”试试看


或者返回后台输入

数字“9”解锁新技能

文字内容原创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 微博 / 知乎 - 

人间烟火在 微博

文章备份在 知乎

@ 喻以流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