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户故事:Zotero + Obsidian 方案下的「卢曼笔记法」实践体验

青柠学术 2022-11-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二的食史日子 Author 陆轶隽

青柠用户故事 - 卡片笔记

以前,当我抄起一本书来阅读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将这本书里值得注意的语句加以圈画、批注。

但是,时间一长,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这种原始的做法很容易让我把之前记录的阅读要点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要重新捡起来的话,就得重新翻书,还需要找到特定的位置。

如此循环下去,劳心劳力。而且要提笔写作的时候,往往是脑袋空空,不知从何下手。


直到最近我接触了「卢曼笔记法」,结合文献管理软件 Zotero 与双链笔记软件 Obsidian 的使用,我才发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本着“不独利”的原则,我还是决定写一篇技术攻略分享之。

当然,我写这篇攻略完全是从使用者而非开发者的角度出发,因而我不会着重于探讨具体操作步骤的细节展开,而是将重心放在理念的传播与方法的实践上。

另外,这两个软件的联动使用绝非唯一的方案,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会有更高效的文献阅读管理软件能更好契合「卢曼笔记法」。

传统笔记法的痛点

从小到大,我们的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读书时要打笔记,否则相当于白读”。

通常,我们的习惯是看到书中的好词好句,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标注,并在该段文字旁注记心得感想,就像下图所示那样,相信大部分人的读书方法也和我大同小异吧!

我之前在纸笔阅读时代的批注-笔记模式

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这种简单的摘录-批注模式倒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模式一旦用于学术写作上,有以下明显的弊端:

其一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可靠:如果采取此种批注方式,势必就要先想一下要从哪些书里找内容,再从一本一本书中“抠”出需要的内容,费时费力。

更何况,仅仅靠自己的大脑,百分百精准定位所需材料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对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这样的“大工程”而言,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找材料与定位笔记,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其二
这样的笔记是孤立的、散乱的、碎片的,难以形成可供方便检索的知识网络。伴随着阅读量增长,我们会阅读同一研究领域的多本专著或多篇论文,这些专著、论文往往涉及若干相同的论题与论述材料。

如果采用传统的摘录-批注法,则往往抓不住这些专著、论文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我们读的不是“一串书”,而只是“一本书”,在写研究综述时,这种弊端会进一步放大,也成为了目前很多文献综述成为“文献综抄”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三
对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言,使用这种零散的笔记作为材料,极容易使自己的行文逻辑为原文作者所“带过去”,看不到自我思考的痕迹。

与此同时,在确定思考框架后的写作,如果仅仅着眼于匹配论点的资料,那么文章的论述与结论势必会偏颇,流于重复论述,犹如“嚼甘蔗渣”一般单调无趣。

卢曼笔记法

那么,如何更高效的记录阅读笔记,真正让书中的各种材料观点为我所用呢?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的「卡片笔记法」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解决方案。

以自然寿命而言,71 岁并不能算特别高寿,但是卢曼一生创作了 58 本专著与上百篇论文,可以真正称得上“著作等身”。

而且其专著绝非灌水之作,诸如《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等名著堪称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政治、法律乃至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卢曼均或多或少有所涉猎。

系统介绍“卢曼笔记法”的“说明书”:德国学者申克·阿伦斯(Soenke Ahrens)所作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译名《卡片笔记写作法》书影

那么,卢曼是如何阅读专著论文与研究资料的,以实现如上成就的呢?

他发明了“卡片笔记法”(又称“卢曼笔记法”),就是将阅读笔记通过三类笔记与卡片盒形成可供高效检索与调度的、随阅读量增长而不断成长的笔记系统。

三类笔记分别是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执行不同功能,具体而言:

闪念笔记即用纸笔或电脑将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点滴思考记录下来的产物,可以按照日期排列顺序储存,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整理(归入永久笔记或丢弃)。

文献笔记是用来记录书籍文献时的想法,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摘抄文献,而是用自己的话对于所要摘录文字进行内化(包括内容概括与自我理解,一般不要超过 2 句话)。

永久笔记则是在前述两种笔记的整合、阅读之后进行阅读思考后的新想法,这是一张可以之后直接用于文章写作的卡片。

卢曼生前使用的卡片盒

「卡片笔记法」的核心其实并不是卡片本身,而是引入了“卡片盒”的概念(卢曼称之为 Zettelkasten)。

卡片盒是一个索引系统,用来收纳整合已经按一定编号规则编码的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其包含索引卡(用来定位笔记)以及主题概述卡片(相当于目录下章节,是索引大主题之下子主题卡片切入口)。

卡片盒中的卡片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编码规则进行顺序排列,以方便定位,编码本身也是架构写作框架的重要载体。

正是通过“卡片笔记法”,卢曼运用生平积攒的 9 万余张卡片(平均每日 6 张左右)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成果高度。

两款软件的综合运用

数字时代下,我们更习惯于电子书的阅读。用扫描仪扫下来的书本,不仅便于随身携带,更可以运用文献管理软件有效调度,随调随用,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的成本。

阅读电子书也为“卢曼笔记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

这里我介绍文献管理软件 Zotero 6.0 版与笔记软件 Obsidian 的联动使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卢曼笔记法的改进,以提供高效检索、调度、整合阅读笔记的方案。

工具:

  • Zotero 6.0 版本
  • Zotero IF Pro Max 插件v4.3.6版本
  • Obsidian 1.0.0版本
  • OSS 图床 + PicGo

具体功能:

Zotero 6.0 版本

Zotero 为文献管理软件,负责各类电子文献(包括论文、经过扫描后的文献与史料)等的管理与调取。

6.0 版本对 Zotero 而言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更新:因为其内置了 PDF 阅读器,并配套了笔记注记系统,因而使 Zotero 成为了一款全能的知识管理软件。

由于本文篇幅的关系,这里就不展开 Zotero 6.0 具体的下载与使用方法,可以观看 Bilibili 网站上的 20 分钟视频攻略(内含软件安装、书目信息抓取、附件录入、插件使用等)以资参考。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Y4y1v7Sh/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 Zotero 6.0 的 PDF 阅读与笔记系统。Zotero 6.0 自带了 PDF 文件阅读器,因此可以将下载的论文与扫描的专著直接按特定步骤装入 Zotero 中进行阅读。

阅读器界面提供了三种在文章中抓取信息打笔记的工具,分别是高亮划取、便条与划框(位置如下图红框所示)。通常而言,论文阅读适合高亮划取、专著阅读适合划框。

Zotero 6.0 PDF 阅读器界面

在阅读器上划分区块之后,就会在左侧栏目自动生成笔记的草稿(如上图绿色框架显示),此时就相当于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合体记录了:抓取了需要摘录的数据之后,需要再次耐心地阅读这段文字。

切记:笔记并不是对文献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用自己的话尽可能地简洁概括(1-2 句话)。同时,需要为笔记配上若干标签,标签起到的作用就类似于卢曼的卡片盒:是便于今后索引笔记的索引卡与主题概述卡片的合体,从而能够建立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内容或逻辑连接。标签的功能非常关键,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否则这些笔记相当于白记。

那么如何更高效地为笔记打标签?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史料涉及的人名、地名、组织、职业等信息,以及谈论的主题(例如“国家与社会关系”)都可以是标签的依据。我并不建议以学科领域来确立标签划分的标准,这是因为在跨学科视野下,同一则文本资料很可能呈现出跨学科的信息。

举例而言,劳工的职业病问题,既属于劳工社会学讨论的范畴,又可以为医疗史论文写作提供素材。那么,如果仅仅简单地从学科领域这个视角粗划分,一来容易让笔记盒过于臃肿,造成定位困难;二来容易给这则材料“画地为牢”,限制了其进一步探索内容意义的可能性。这些标签在之后形成笔记关系网中会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

Zotero 6.0 中的资料卡片,既包含了书目信息(作者、出版社、页码),还包含了所摘录的内容、自己对这段内容的理解以及为这段内容配套的标签

Zotero 与 Obsidian 联动的关键:Zotero IF Pro Max 插件

那么,如何将 Zotero 记录下的笔记进行高效整合呢?

这就需要一款非常强大的 Zotero 插件 Zotero IF Pro Max,这款插件由「青柠学术」开发。

本文使用的是该插件 Zotero + Obsidian 的双向联动方案

Zotero IF Pro Max 内置了很多实用的学术功能,如外语学术论文翻译、外语生词本、星标文献等。

但是我认为,其中对我最实用的莫过于实现 Zotero 与 Obsidian 的联动。

基本原理是在 Zotero 中记录的笔记,通过 Obsidian 双向链接的特性,在同步复制到 Obsidian 的同时,还可以为放到 Obsidian 的笔记添加上返回至 PDF 原文的链接,同时以标签的形式整合阅读笔记。

限于知识产权原因,本文不提供 Zotero 与 Obsidian 运用 Zotero IF Pro Max 联动的具体方法,请大家购买青柠学术会员后,根据附赠的教学视频按部就班地设置各类模板(这里开发者会手把手地教着使用者调参数),最终的呈现结果是建立起按文献建立起来的笔记资料库,一个能够按标签来检索的笔记检索系统和按时间来记录的阅读实时记录系统。

Obsidian 1.0.0 版本

Obsidian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笔记软件。

通过 Zotero IF Pro Max 插件,可以按照文献建立起属于个性化的,专供个人研究用的笔记资料库(如下二图,若要实现笔记资料库中插上原书图片出处,需要用到 OSS 图床 + PicGo 方案,由于同样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本处不便多展开,依然是通过青柠学术附赠的教学视频/教学附件来按部就班操作)。

通过 Zotero IF Pro Max插件,以文献为基准建立起来的笔记数据库(文献信息部分)

通过 Zotero IF Pro Max 插件,以文献为基准建立起来的笔记数据库(笔记区部分)

Obsidian 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建立双向链接,即建立笔记与笔记之间的逻辑联系。

因此,通过 Zotero IF Pro Max 插件,我们可以将在 Zotero 6.0 中记录的笔记以标签为梳理线索,建立起一张庞大的笔记关系网(如下图),大的圆形节点为文献,小的圆形节点为笔记中的标签。

通过 Zotero IF Pro Max 将笔记整合成的笔记关系网,右侧界面即为 Zotero 中记录的标签(按记录频率分布)

可以看到,二者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其中,不同的色块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来赋予颜色,相当于卡片盒中的索引卡,而一个个小点则相当于次级的主题概述卡片。

同时,通过 Obsidian 的 Dataview 插件,我们还可以建立标签的检索系统,可以按照标签的拼音顺序定位,寻找到所对应的标签。如果要寻找两个标签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标签检索系统中的「高级检索」。

通过 Obsidian 的 Dataview 插件建立的卡片检索系统,可以根据标签来寻找自己关注的主题

使用心得

使用“卢曼卡片法”的目的与效果

我认为,使用「卢曼卡片法」的目的与效果有:

第一点
提供了一个方便检索的笔记数据库,将不同的书籍、论文中的读书笔记进行系统整合,并以标签作为索引标准,实现笔记内容的快速定位,从而大大节省了寻找文献并定位笔记的时间与劳动强度,将精力更多地用于对笔记内容的精准分析上。

此举相当于在既有的人脑分析之外,建立一个专门可供储存、调度信息的“外脑”,实现人脑与电脑二者的协同使用。

第二点
构建笔记与笔记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标签这一媒介,寻找到笔记条目之中潜在的选题:由于笔记记录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因而很可能出现同一主题下立场、观点不同的信息。

如此,我们在阅读文献史料时,不会为预设的逻辑框架所限,从自己设想的角度寻找符合的论证资料,造成挂一漏万与视角偏狭的结果,为行文创新提供基础。

第三点
基于“卢曼笔记法”建立起来的笔记数据库,是一个非常智能且勤奋的数据库:她会在我们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不断孵化想法。伴随着笔记量的上升,相近主题的笔记卡片会产生群聚效应。

这就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在枝干(既有研究领域)之外不断成长新的枝干(新的研究领域)。笔记中的每一个标签,都自带与下一段笔记资料对接的接口,相当于树枝上的嫩芽。如此为跨领域的学术写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四点
助力论文写作,提供“自下而上”的写作视角。由于已经事前积累了大量材料、观点,写作主题也通过卡片的集聚而逐渐显现,因而我们的写作过程就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而是相当于完成了近七成到八成的内容。

剩下要做的,就是将经过归纳、总结、梳理的永久笔记(可以通过印象笔记等软件记录)按照行文逻辑依序排列起来,并根据行文要求做适当增删、查漏补缺。

37 岁之后进入学术圈,透过日积月累的「卡片笔记法」,卢曼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学术成就。

- 卢曼 -

个人心得

总结几点个人心得:

其一
知识之间是网状结构,而且这张知识之网是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阅读不断成长的。同样,天道酬勤,这张知识之网本身也在不断地孵化着潜在的想法,成为写作文章最重要且最可靠的依据。

因此,做学问在炫目的技巧之外,更需要坚守求知、求真、努力的初心,日拱一卒、集腋成裘,不断往知识之网中添柴加火。

其二
知识网的不断增长,会反过来推动你不断地用想法生成想法,用阅读推进阅读,用写作推进写作,从而实现“知识复利”。这样的效应会刺激研究者的能动性,只需要每天精心安排好时间规划,在规定时间之内准确、高效地按照“卢曼笔记法”的要求记录读书笔记,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更好的用途,诸如精细研究与享受生活上。

做学问当然需要勤奋,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与此同时,一位出色的学人也需要勤于思考,善用巧思,合适发力,既能够使自身学问更为精进,同时也更容易做到“善待自己”,尊重自身的身心健康。

其三
人生也好、为学也罢,如同跑马拉松。唯有坚持与技巧并用,才能让选手冲过终点,达到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切莫因一时失志而怨叹,因一时落魄而胆寒,每天花点心思、花点力气,用在自己值得付出的事业上,矢志不渝,最后的成果必定很丰盛。

你看,如果笔记知识网连续经营个十年二十年,会愁生不出文章吗?

一点分享,感谢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