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生态蝶变,向美而行
走进硚口张毕湖公园,湖边芳草萋萋、树影婆娑,驻足桥上,静看空中水鸟嬉戏翱翔,它们时而嬉戏觅食,时而展翅滑翔,享受这片宁静的天堂。
▲ 贠有名 摄
▲ 韩昶光 摄
生态环境蝶变,硚口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碧海蓝天、清水绿岸浓缩在这一刻。
▲ 靳进 摄
硚口区北临张公堤,南拥汉江,辖区内汉江岸线占主城汉口地区内总长的94%。为推进长江大保护,硚口拆除汉江沿线占滩企业及砂石码头80家,清理趸船及水上人家169艘,腾退滩地120万平方米,推进汉江江滩(硚口段)建成面积7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6万平方米,亲水步道、绿道长度近35公里,形成了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长廊。
▲ 张忠辉 摄
汉江湾体育公园,变成滨水特色的江滩群众体育活动中心。美丽汉江湾,成为武汉市城市"绿肺”的样板。
▲ 张忠辉 摄
这条14.5公里的“翡翠项链”,与10公里的张公堤城市森林带、132万平方米的园博园、106万平方米的张毕湖公园、79万平方米的竹叶海湿地公园,形成“两带三园”的生态大格局。硚口区公共绿地面积从200万平方米增加到700万平方米,跃居中心城区前列。汉江湾彻底告别化工时代,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典范,2015年、2016年连续入选联合国城市气候领袖群C40典型案例。
在大的生态格局内,硚口区见缝插针规划、建设街头游园,建成了警察公园、小黄鹤楼游园等36个口袋公园,让城市边边角角成为养眼润眼绿洲,让居民“开门见绿,出门见园”。
▲ 魏新海 摄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负着中国工业发展百年烙印的硚口地区,如今已实现从“化工时代”进入“宜居时代”的转变。
▲ 魏新海 摄
漫步晴川桥,天空一方清澈透明。十八大以来,硚口区环境空气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雾霾天气显著减少,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自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新国标实施至2022年底,硚口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由64.6%提升至78.0%,PM10、PM2.5、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2.2%、34.6%和19.6%,辖区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 魏新海 摄
这背后,离不开硚口对环保工作的不懈努力。
2019年,硚口在全市率先建立了“1+10”智慧环保平台,2021年又在此基础上对11个街道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进行了点位优化及参数升级,构建了市区街三级自动监控体系。
▲ 赵连宜 摄
2012年来,硚口先后制定拥抱蓝天、空气质量改善、重污染天气应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世界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等系列工作方案,聚焦重点任务落实“一微克”行动,推动辖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靳进 摄
如今,硚口区张毕湖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热门地,走近湖边的群众不禁感叹:“没想到以前的无人问津的张毕湖现在清澈见底,环境大变样。”
▲ 魏新海 摄
本世纪之前,张毕湖、竹叶海是互相联通的,湖水一眼看不到边。然而,因数十年养殖,大片的湖泊被任意分割、任意放水,两个湖泊犹如一大片农田,被田埂分割成碎块,或者养鱼,或者种藕。塘里满是残荷,塘水呈深绿色,水上飘浮一层油脂和绿藻,几乎看不出湖泊形态,湖泊功能也基本丧失。
▲ 肖高东 摄
2019年7月硚口区启动张毕湖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岸线护坡改造、湖盆物理形态改造、底质改善、高等水生植被构建、生态系统优化及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措施,调整和优化张毕湖生态系统结构。工程还结合城市景观湖泊的生态功能,实施生态系统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改善湖泊水质,实现张毕湖各子湖“草型清水态”生态系统,水质达湖泊功能区划需求的Ⅳ类。
▲ 张传明 摄
如今,张毕湖水下森林神秘、壮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草等沉水植被默默守护着张毕湖的水质。
2022年,张毕湖获评“美丽河湖”,成为硚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
▲ 赵连宜 摄
绿色,是硚口全面复兴最鲜亮的底色。如今,硚口区形成了“两带三园”生态大格局;全面推进“四水共治”,加大湖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加强水源地保护;放眼江边,10多公里葱郁森林取代了沿江而立的烟囱。
▲ 应文 摄
生态环境的修复,引来了“金凤凰”的纷纷栖息。江滩畔集聚起了大型商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养老、教育、卫生公共服务机构。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居广场、宜家家居、宜家荟聚等商业巨头纷纷汇集硚口区西部,共同擎起汉江湾商圈的大旗,昔日“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秀带”,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硚口发布 区生态环境分局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