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6.30“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临清 玩易斋 2024-02-08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问:“假如有人能普遍地给予人民好处,又能切实地帮助大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行仁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行仁哩!那肯定是达到圣人的境界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这个样子呢!所谓的仁,就是自己要立得住,同时还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做事通达,同时还使别人做事通达。能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就是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

(1)朱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状仁之体,莫切于此。”并引程子曰:“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无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2)《集释》引宦懋庸《论语稽》曰:“子贡从广远处言仁,夫子从切近处言仁。子贡之言愿大难偿,故尧舜犹病。夫子之言则推己及人,只在尽己之心,由近及远,能立达一人则仁及一人,能立达千万人则仁及千万人,何病之有?‘能近’二句指出下手所在。方如治病之方,言近取诸己以譬人,即为仁之方也。”

 

【解读】

此为本篇最后一章,以言“圣”与“仁”收尾,或与首章言“雍也可使南面”隐约有呼应之意。此章有两大问题,值得留意。


一是“圣仁之别”。宋儒喜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学,但由此章可知,圣学绝非仅只心性之学也,圣人不光怀有仁心,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此即《周易》颐卦《彖传》所言“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之意也。李泽厚说:“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由此亦可见孔子颇重‘博施于民’的功业成就,并非专讲一己之成德,与受佛学影响的宋明理学不同。”(《今读》)时下蒋庆等人倡言“政治儒学”,正是以此为入手处。


二是“仁之方”。子曰:“吾道一以贯之。”(4.15)此“道”即“仁道”也,亦“恕道”也;其中“仁道”是从内涵讲,“恕道”是从方法讲。作为“仁之方”的“吾道”,其表述方式有两种:一是孔子在12.2 和15.24中两次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孔子在此章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采取的是否定的言说方式,后者采取的是肯定的言说方式,而其义则一也。本章还进一步将此“仁之方”归纳为“能近取譬”。我们知道,所谓“恕道”,强调的也是“推己及人”的功夫,故此与“能近取譬”并无二致。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程子从本体论上阐发说:“仁者以无地万物为一体。”换句话说,“以无地万物为一体”乃行仁之本体论前提也。《周易·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义与程子之言完全相通。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语易解】6.30“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临清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