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蔫姜 玩易斋 2021-10-07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实在弄不懂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但实在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桌子的角是这样,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的情况,就不要再教他什么了。” 


【注释】

1)《朱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并引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2)《康注》:“若夫天人之际,性命之微,非候其渐有证悟,不能强告,强告之亦无益,故徐以图之。盖教亦多术,不得不然者。此与‘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参观之。”

 

【解读】

这就是由孔子开创的、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至今还在教育教学中备受重视。为什么必须当学生处于“愤悱”时才“启”之、才“发”之?此诚如程子所言:“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其中所强调者,依然是学生的发心和诚意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有相似处。


《周易》蒙卦卦辞在紧接“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后说:“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则是借卜筮的例子,同样强调教育要择机而行,亦可与此章相发明。程子对此解释说:“筮,占决也。初筮告,谓至诚一意以求己则告之;再三则渎慢矣,故不告也。”如果结合教育教学来说,其意思大致是,凡像第一次虔诚地来占卜的人那样来真心求学者,则告之;如其求学并非出于真心,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装模作样地来提问,实际上那是亵渎师长,拒之门外可也。


当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不完全是学生有无诚心的问题,还有一个学习必须“待其自得”的问题。这就像复卦之六五:“敦复,无悔。”敦复何以无悔?《小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也;考者,成也。盖复卦下震上坤,唯有初九一阳来复,而六五本不与初九相应,但因其以中顺、敦厚之德居君位,故能复之;此自成者也,岂有悔乎?这就像一个求学者,天资或不高,环境或不好,但能踏实向学,朝暮求之,一旦遇名师而点化之,岂有不开悟之理?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