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7.17“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蔫薑 玩易斋 2024-02-08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去学习《易经》,就肯定不会犯大的过错了。”

 

【注释】

(1)《皇疏》:“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

(2)《集释》引宦懋庸《论语稽》曰:“此孔子四十二岁以后,自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时语也。盖《诗》《书》《礼》《乐》之修,非数年之功不可。因《诗》《书》《礼》《乐》而思及《易》,情之常也。方修《诗》《书》《礼》《乐》而未暇及《易》,理之常也。彼曰修而此曰学,自人言之则曰修,自夫子自言则谦曰学也。”

(3)《正义》:“《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夫子五十前得《易》,冀以五十时学之,明《易》广大悉备,未可遽学之也。及晚年赞《易》既竟,复述从前‘假我数年’之言,故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若是者,竟事之辞,言惟假年乃彬彬也。《世家》与《论语》所述不在一时,解者多失之。”

【解读】

关于此章,曾有将“易”解作“亦”者,今不从。因为孔子与《易经》之关系,经过汉儒到欧阳修,到《古史辨》派,再到当代易学家,并拜地下考古材料之赐,已经无可置疑。但具体细节当然尚需讨论,比如《论语》此章孔子的话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到底是什么时候说的,其涵义究竟是什么,就确有辨析之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窃以为,刘宝楠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即《论语》之说应该在前,约当自齐返鲁时,其所表达的主要是对将来学《易》的一种期望(其理由参见《论语稽》);《史记》之说应该在后,约当晚年“赞《易》”时,其所表达的则是悔不当初的复杂心情。两者内涵虽然接近,刘宝楠甚至认为,后者是“复述”前者之言,但蕴藏其中的情感指向明显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见到《易经》的时间不会太早。据《左传》谓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672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故而“于鲁庄公二十二年之前《周易》乃藏于周王室之秘笈,二十二年后诸侯国方得用之。诸侯虽得用《周易》,但必藏于各诸侯府库之中,由筮史之臣掌管之,普通庶民不易得之。因之,当孔子居鲁之时未见《周易》,必待孔子返鲁后方始见之。”(程石泉《易辞新诠》)二是孔子虽然见到了《易经》,但正如宦懋庸所言,当时他把修《诗》《书》《礼》《乐》当做首要之事,“未暇及《易》”。据潘雨廷研究,孔子晚年整理“六经”之顺序,当分为两部分,“若《诗》《书》《礼》《乐》为五十岁前后早已重视者,而《春秋》与《易》,必待周游列国后始深入研究,且使汇合于《诗》《书》《礼》《乐》之中以成‘六艺’,此为孔子最后之成就。” (《论孔子与“六经”》之考察)这样,问题就大致明白了,《论语》此章讲的是孔子“赞《易》”之前的话,《史记》则讲的是孔子“赞《易》”之后的话。

 

至于孔子这段话的内涵,倒也容易理解,主要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五十以学《易》”,为什么说“五十”?盖五十乃知天命之年(见2.4),而《周易》又不同于《诗》《书》《礼》《乐》,恰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之书,故孔子才希望五十岁后来研究它。二是“可以无大过”,学《易》何以能够“无大过”?这和《易经》的性质有关。李光地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亦可一言以蔽之曰‘善补过’。圣人所以能无过者,以其心常恐有过,兢兢业业以成于性,故能动不逾矩焉尔。且不敢言‘无过’,而曰‘无大过’,圣人之存心固如此。夫子之得《易》之乾者乎?”(《读论语札记》)可见孔子之懂《易》,更见其自谦也。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语易解】7.17“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蔫薑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