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9.5“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临清 玩易斋 2024-02-08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被匡地人拘禁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中华文化的道统不就在我这里了吗?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会掌握它了;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

1)《杨注》:“《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人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过去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人,于是囚禁了孔子。‘畏’是拘囚的意思。与,音预。 

2)《集解》引孔安国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将丧斯文也,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也。”

3)《康注》:“文者,文明之道统也。春秋继周文王,有文明之道,文王隐没五百年,文明之道统大集于孔子。后死者,孔子对文王自谓也。言天若绝文明之统,则孔子自谓不得为文明之教主;天若未绝文明之统,则我为文明之教主,匡人必不能违天相害。”

 

【解读】

盖其时孔子为匡人所围,形势危急,故发此感慨,以向弟子陈明自己“以道自任”之志也。朱子说:“道之显者谓之文,若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四书集注》)黄式三说:“先王所以治天下者曰道,所以载道者文。夫子云‘述而不作’,述斯文即述斯道也。自程门分文与道为二,《注》因以不言道为谦辞,然《经》意是自任,不是自谦之时,朱子《答陈安卿书》言之矣。”(《黄氏后案》)故此处之“文”,实即“道”也。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文明的国家,“文”历来备受重视,比如古代的人,如果死后谥号中有“文”,往往是最高奖赏。“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中,其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盖贲卦下离上艮,离为火,艮为山,火焰烛山,山高接天,故有“文明”之象。所谓“文明以止”者,止乎礼乐制度也,这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之最大处。圣人既能“观乎天文”,又能“观乎人文”,所以能洞察天地之变,从而“化成天下”。在本章中,孔子于生死关头,强调“文王既没”,中华文明的道统已落在自己身上,匡人必不能违背天意而害之,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接续道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何其感人至深也!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语易解】9.5“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临清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