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17.5“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孙福万 玩易斋 2024-02-08



17.5

公山弗扰以费(bì)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yuè),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县,背叛了季孙氏,特来邀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说:“那个邀请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邀请我吗?如果他真要用我的话,我或许会使周道在东方复兴呢。” 


【注释】

(1)《朱注》:“弗扰,季氏宰。与阳货共执桓子,据邑以叛变。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并引程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2)《钱解》:“末之也已:末,无义。之,往义。末之,犹云无处去。已,叹辞。或说:已,止义,当一字自作一读,犹云无去处即止也。”

(3)《杨注》:“‘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第一个‘之’字只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而岂徒哉’,‘徒’下省略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解读】

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季氏家臣,其以费叛,《左传》记于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然此时孔子方为鲁司寇听政,断无召孔子之可能。或曰:弗扰之召当在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其时阳货已叛,而弗扰为费宰,虽叛形未露,然据费而为阳货之声援,故《论语》记为叛也。“时孔子尚未仕,不狃为人与阳货有不同,即见于《左传》者可证,其召孔子,当有一番说辞,或孔子认为事有可为,故有欲往之意。”(钱穆《论语新解》)此说言之有理。


有意思的是,在《阳货篇》中,三位家臣(阳货、公山弗扰、佛肸)叛乱,均有笼络孔子之举,而孔子也均有前往之意,然均未成行,为什么?盖这些家臣叛乱,打的都是“张公室”的旗号,此与孔子之心或有戚戚焉,且孔子以圣者之情怀,当认为天下“无不可改过之人”,故孔子“欲往”也;然旗号毕竟是旗号,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些叛臣的真面目必将逐渐显现,故孔子“终不往”,“知其必不能改故也”。另刘强说:“夫子欲往,出乎仁;终不往,本乎智。”(《论语新识》)说得也很好。


这里最值得回味的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一语,孔子用世之殷心、理想之阔大于此可见。然前加一“如”字,其语气又何其沉痛也!关于“用”字,许慎《说文解字》曰:“可施行也。从卜从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卫宏曰:“卜中则可施行。”众所周知,孔子晚年喜《易》,然其知《易》必自早年。在公山弗扰等人相召,孔子从“欲往”到“终不往”的过程中,孔子是否也会像常人一样偶尔占卜一下呢?从《孔子家语·好生》记载的“孔子自筮”等故事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何谓得“用”、不得“用”?在某种意义上,或即“卜中则行,卜不中则不行”也。后人或以此为“迷信”,然在前途未卜之际,古人通过《周易》来做决策参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孔子当时或亦未能免俗也。


(5月30日发布本章时忘了发录音,故重发一次)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语易解】17.5“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孙福万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