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18.1“殷有三仁焉”

孙福万 玩易斋 2024-02-08

微子第十八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因向纣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有这样三位仁人。” 

 

【注释】

(1)《集解》引马融曰:“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也。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而见杀也。”何晏则谓:“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安乱宁民。”

(2)《朱注》:“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咈乎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并引杨时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3)韩愈《论语笔解》:“箕子明夷,与文王同乎《易》象。《尚书·洪范》,见武王伸其师礼,然则箕子非止商之仁也,盖万世之仁乎?”

 

【解读】

本篇以“微子”为名,并紧接《卫灵公》《季氏》《阳货》三篇之后,关注的无疑是君子身居乱世何以自处的问题。唐文治说:“孔子生周季,皇皇栖栖,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后人考《史记》,读其《世家》而悲之。吾谓《论语·微子》一篇,即吾夫子生平不遇之列传也。司马子长之赞,更不若吾夫子之自赞也。《微子篇》何以首‘三仁’与柳下季?天下之亡,先亡于无人心;人心之亡,先亡于无是非。是非丧矣,直道不行矣,不为三仁之忠即为柳下之和。是两端者,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不有孔子,孰折厥中!”(《论语大义》)换句话说,时当无是非、无人心之乱世,道之不行已明矣,君子何以自处?这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特别是去世前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这些答案可以说就隐藏在本篇各章之中。本篇首先选取“三仁”和柳下惠(又名柳下季)作为标干,继而以孔子本人为现身说法,接着再以隐者、逸民作为衬托,最后以周公之言和周之“八士”为收束,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一座可以称作“乱世贤者群像”的雕塑,其中之意深矣!故欲理解《论语》一书,《微子篇》不可不细读、深读、精读也。


本篇第一章首先选取“三仁”出场,何其惊心动魄!此三子何许人也?皆纣之近亲也。纣荒淫无道,人神共愤,此三子因而一“去”,一“奴”,一“死”。关于他们的事迹以及何以为仁,先贤之论甚多,似不必赘矣,其要在“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或“不忍人之心”而有不得不为者,故而不能见容于纣也。然窃以为,《论语》编者将此章置于本篇之首,重点或不仅在三子之仁,而在明示何以对待乱世之三种极端途径也。细思之,如微子,面对日益败坏之现实,乃不得已“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蛊卦上九)者也,其避世“以存宗祀”,固无可非议;如箕子,处明夷之世,乃《周易》所谓“内难而能正其志”者也(明夷卦《彖传》云:“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其被发佯狂,苟全性命于乱世,殊为不易;如比干,处“泽无水”之困境,乃“致命遂志”(困卦《大象传》)者也,其以死殉道,何其悲壮也!孔子在《卫灵公篇》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此三子均为悲剧性人物,完全置生死安危于度外矣,正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最好诠释。《微子篇》以“三仁”开场,使得君子身处乱世如何抉择的问题,陡然变得急迫起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论语易解】18.1“殷有三仁焉”

孙福万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