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本+音频】《周易》中“帝乙归妹”的真实故事是怎样的?

孙福万 玩易斋 2024-02-08


《周易》古经中的卦爻辞,虽然并非一定是周文王或周公所写,但其写作背景肯定是在殷周之际,则是大部分学者所承认的,所以其文字背后或许隐含着当时某些真实历史故事的片段,那就毫不奇怪了。比如《周易》有两次提到“帝乙归妹”,一为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一为归妹卦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知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其中就可能隐含着一个凄美的历史故事。



欲听音频,请长按并识别此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我们首先看谁是帝乙。帝乙一名其实屡见于《尚书》,如《酒诰》云:“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多士》云:“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多方》云:“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这里历数了商朝的列王,成汤是第一代王,帝乙则是亡国之君纣的父亲。这一点是历史学者都承认的。


那么,帝乙归妹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到商和周的关系了。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文丁杀死了周侯姬昌(即文王)的父亲季历,从此以后商和周的关系就紧张了。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为王,这时姬昌为了报杀父之仇,准备向商进攻。帝乙为了缓和与周的矛盾,或许还因为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就准备采取联姻的政治策略——这就是《周易》中两次提到的“帝乙归妹”的历史背景了。但是,据《诗经・大雅・大明》载,周文王的嫡夫人太姒为有莘国之女,那么按照当时的婚姻制度,帝乙的妹妹就只能作为与姪、娣身份相等的“媵”而下嫁于姬昌了。

比如李衡眉就这样认为,“归妹这一卦好像是以商王帝乙下嫁其妹于周文王做媵妾为历史背景而取象于媵婚制度的。”(《<周易>中所见古代婚姻礼俗考》,原载《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为此他还专门介绍了古代的媵婚制度。据《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又《公羊传》隐公二年:“伯姬归于纪。”七年又说:“叔姬归于纪。”何休注曰:“叔姬者,伯姬之媵也。至是乃归者,待年父母国也。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由此可见,古代确有“以姪娣从”的媵婚制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衡眉对归妹卦进行了系统梳理,在他看来,归妹卦所反映的“史实”大致是这样:帝乙为了与周联姻,便决定将妹妺嫁给周文王,但因文王已先聘有莘国女太姒为嫡夫人,帝乙之妹就只好屈己以娣(即媵)的身份嫁给文王。待出嫁时,帝乙为了不失面子,便按照夫人的礼节下嫁其妹,但是遭到了周文王的反对,因为文王已有嫡夫人,所以要求帝乙以娣的身份出嫁其妹,这就是六三爻辞所说的“归妹以须,反归以娣。”由于这样一反复,便误了婚期,必须等待下一年的婚时的到来,这就是九四爻辞所说的“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到了下一年婚期要出嫁时,尽管身份是娣(即媵),因为是商王之妹,其衣着比嫡夫人还要华丽,这就是六五爻辞所说的“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良则良矣,总因其地位为娣,在夫家便无承先祖奉祭祀的权利,这就是上六爻辞所说的“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样的描述,虽然有一定的猜测性,但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恐怕现在很难绝对复原了。从《象传》对爻辞的解释来看,起码在《象传》的作者那里,对这样的“史实”好像已经不清楚了。比如针对归妹卦六五爻辞,《小象》说:“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这里明显认为,帝乙之妹还是作为夫人出嫁的,只是因为“其位在中”而“以贵行”,所以她穿着朴素,显得还不如其随嫁的伴娘穿得那样华美。而针对泰卦九五言辞,其《小象》则说:“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这里主要强调的也是六五的中正之德。由此可见,《象传》的作者对“帝乙归妹”的“史实”好像并不关心,或者说他已经对这样的“史实”已经不太能搞得明白了。


窃以为,从原始文献以及出土文献出发,试图搞清《周易》古经中的“本事”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过去和现在都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周易》古经被“翼以”十篇之后,再加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基于卦图的抽象性特征,后来《周易》日益成为一部哲理性的著作了,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比如,即便是这些“史实”真的能够得以还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恐怕还是主要会从更加抽象的或者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它们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欲购此书,可到微店,或当当、京东等网店)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本+音频】《周易》中“帝乙归妹”的真实故事是怎样的?

孙福万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