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易随笔】121.鲁迅论“剥极必复”

孙福万 玩易斋 2024-02-08



121.鲁迅论“剥极必复”


尹嘉铨(1711-1782),原籍直隶(河北省)博野县东章村人,举人出身,先后作过山东、甘肃等省的司、道等官,后来升调为大理寺卿,官正三品,曾负责稽查觉罗学,就是以大理寺卿的官衔负责满族贵族子弟的教育。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尹嘉铨本已致仕回到老家,这年四月,乾隆皇帝西巡五台山回跸保定,尹嘉铨上了两份奏折:一是为父亲请谥,二是请为“我朝”名臣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等从祀孔庙。没成想惹恼了乾隆皇帝,朱批曰:“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于是下旨,将他“拿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并下令查抄其在京师和原籍的家产著述,翌年即被“加恩”由“凌迟”而“绞立决”了。



尹嘉铨的著述不少,其中有一种是其“疏辑”的《小学大全》,原本是讲解朱熹《小学》的教材,当时曾获得了乾隆皇帝“恩准”的,随着尹嘉铨的倒台,后来也进入了“销毁”之列。1934年端午节前,鲁迅先生在上海四马路一带闲逛,无意间竟买到了这部《小学大全》,并大发感慨,而写作了《买<小学大全>记》一文。



鲁迅先生买到的这部《小学大全》,并非乾隆年间刻印的老版,而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雕,二十五年(1899)刊竣,而“宣统丁已”(实是中华民国六年,即1917年)重校的版本。那么,曾经作为清朝禁书而予销毁的书,为什么100多年后又要重印呢?书后的两个跋语,对此解释得已经很清楚了。其中张锡恭跋云:“世风不古若矣,愿读是书者,有以转移之……”又刘安涛跋云:“晚近凌夷,益加甚焉,异言喧豗,显与是书相悖,一唱百和……驯致家与国均蒙其害,唐虞三代以来先圣先贤蒙以养正之遗意,扫地尽矣。剥极必复,天地之心见焉……”显然,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又受欧风美雨冲击(所谓“异言喧豗”),朝野动荡不已,故在守旧派看来,自是“世风日下”,遂有翻印古籍、回归圣教之举。其中“剥极必复”(又名“剥极而复”)之语,源出《周易》,盖剥卦惟余一阳在上,剥之极矣,故紧接着即转为复卦,而一阳来复矣!又《周易·复·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当然是刘安涛、张锡恭等翻印者的所谓“期望”了。



但鲁迅先生的看法却与此不同。他说:“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却也使昧于掌故,乾隆朝所竭力‘销毁’的书,虽遗老也不复明白,不到一百三十年,又从新奉为宝典了。这莫非也是‘剥极必复’么?恐怕是遗老们的乾隆皇帝所不及料的罢。”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反对提倡“孔教”的,因此他当然不会同意《小学大全》里的那些说教,对于刘安涛、张锡恭辈所期望的那种“剥极必复”的局面,当然也是不抱希望的。但是,对于清朝的“文字狱”,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如果说“文字狱”的后果固然使得满清统治者得意于一时,却也使得知识分子“昧于掌故”,甚至“遗老”们对很多史实也“不复明白”了,故而甚至将乾隆朝竭力销毁的书都“奉为宝典”了——这样的“剥极必复”,岂非荒唐也乎?!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易随笔】121.鲁迅论“剥极必复”

孙福万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