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易合参】杜牧:“痴叔去时还读《易》”

孙福万 玩易斋 2021-10-07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清晨候吏把书来,

十载离忧得暂开。

痴叔去时还读《易》,

仲容多兴索衔杯。

人心计日殷勤望,

马首随云早晚回。

莫为霜台愁岁暮,

潜龙须待一声雷。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杜甫)。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大李杜”(李白、杜甫)。


此诗题目是指,信使带回了受到冤枉的唐州(今山西临汾)崔司马的书信,还有一首“四韵诗”(指五言或七言律诗,这里指七律诗),因此杜牧和之。诗中的“痴叔”是指晋王湛,仲容则指“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霜台”即御史台,古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潜龙”,语出《周易》乾卦初九爻辞,此处指崔司马。


  诗的大意是说:清早起来小吏将您的书信带来了,十年离别的忧愁,由此暂时得以纾解。记得“痴叔”王湛隐居时常读《周易》,阮仲容一高兴就嚷嚷着要喝酒。我在这里日夜期盼着您的消息,虽然您骑马随着天边的云彩远去了,但我相信您早晚能够回来。我希望不要因为御史官曾经奏过您一本,您就犯愁以为人生走到了尽头;您是《周易》中所说的“潜龙”啊,只要等到那一声春雷,您肯定会腾飞而起的!杜牧希望受到冤枉的好友能够“东山再起”,这份殷切期待之情,在诗中表现得非常真挚。


  阮咸的故事暂且不论,这里提到的“痴叔”王湛的故事甚为有趣,倒值得简单说说。据《晋书列传四十五》:


“王湛,字处冲,司徒浑之弟也。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


看来这个叫王湛的人不但长得气象非凡,而且道德极为了得,因父丧而庐墓,“不交当世,冲素简淡”,确有“隐德”。但也正因如此行事,别人对他多不了解,甚至连亲侄子王济都看他不起,即便有丰盛的饭菜在前,王济也不给叔叔吃,王湛只能吃些青菜,阖族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大傻瓜呢。有一次王济拜访这个傻叔叔,看见他的床头居然放着一部《周易》,很是奇怪,就问他:“叔叔用这书干吗?”王湛说:“当心情不好时,反复看它就是了。”王济请他进一步解释下,王湛就为他讲了一番《周易》中的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微妙无比,都是王济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以往王济对王湛很不礼貌,从来不把王湛当叔叔看,既闻其言,吓一大跳,于是在王湛家连着待了好几天,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十分惭愧,不迭声地说:“家里有个大名士,自己三十年来却不知道,这都是我王济的罪过啊!”云云。


杜牧用此典故,当是将其好友崔司马比为“痴叔”,其虽满腹才华,然不为时人所知,固为悲剧也;但与此同时,或许也有希望其多读《周易》的意思吧,因为当“体中不佳”时,《周易》确为一味良药也。细读此诗,并联系到“痴叔”的故事,为之一叹。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