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易合参】马一浮七律《观我生》
气聚形流属有情,众生日用是无明。
饥餐渴饮俱为累,穴处巢居各自营。
俄顷真同驹过隙,啁啾何异鸟呼名。
虚空消陨乾坤毁,谁与乘槎访列星?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马一浮博览群书,精通儒释道三教,对《周易》更有精深的研究,著有《观象卮言》等文。在其诗作中,对《周易》卦爻辞的运用更是俯拾即是。写于1964年的《观我生》一诗,就是例子。
“观我生”一语出自《周易》观卦:一在六三爻,曰“观我生,进退”;一在九五爻,曰“观我生,君子无咎”。古代文人好像比较喜欢此语,比如南朝那位写了《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就曾经撰写过名为《观我生赋》的文章,借此回顾自己曲折动荡的一生。
总括来看,易学家们对“观我生”的解读,更多地集中在“生”字上。有的认为此“生”字是指观者自身的人生、一生,有的认为此“生”字是指“生民”,即统治者通过观察自己治下老百姓的生活现状来反躬自省。
但马一浮却不然,他主要侧重从“我”字的角度来解读“观我生”。
在此诗的前面,马一浮写有一段三四百字的文字来解说“我”字的含义,别出机杼,令人眼前一亮。
马一浮注意到,《说文解字》解“我”时,曾提到有人说:“我,顷顿也。”由此认定,“我”当即“俄顷”本字,且此与佛教“刹那生灭之义”符合。马一浮进而考证指出:
“《尔雅》:‘卬、吾、台、予,我也。’皆一声之转。人类语言作始甚简。盖婴儿初发声,必开口音,其后因以自谓。今异域字母,其第一字亦开口音。例如梵文,最古华严字母,即以第一‘阿’字表无义。凡义皆后起,初文但有音无字。中土‘我’字,亦其类也。”
按照佛教“四大皆空”之逻辑,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我乃瞬间生灭之物,如马一浮所言“孑孓”之类然,那他自然会“人我之相空,则群孑之观泯,廓然无圣,何有于私?”这也就是说,将“我”解读为“俄顷”,对于打破佛教所谓“我执”,应该意义重大!
因为发现“我”的这个含义,马一浮特别高兴,乃作七律一首,以申此义,并声称“此诗虽拙,可为初机助发一悟”云云。
此诗的文字比较简洁,这里就不用我饶舌解释了。
记得龚鹏程先生在《马一浮易学管窥》中曾指出:“先生乃是以六艺摄一切学术,然后再把六艺摄归於《易》,《易》又摄归为心性。”由马一浮对“观我生”的这个独特阐发,我们可以发现,龚鹏程先生所言不谬。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