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重阳节话“考”“老”

孙福万 玩易斋 2024-02-08


  以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据说源自东汉时期。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在十个数中,九为阳数之最大者,故很早《周易》爻题就以九字指代阳爻了。又九月九日,两个九相遇,故称“重阳”,更是顺理成章。

  重阳节怎么演变为敬老节的?这可能和九、久谐音,九为老阳等等都有关系。另外,按照《周易》十二辟卦的说法,九月属于剥卦,正是五阴剥一阳之时,当此之时,自然更要祈求上苍的保佑了。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称,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

《周易》诞生于商周之际,自然不会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但关于敬老的内容,还是有不少信息的。

比如《周易》豫卦()《大象传》说: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这里所谓的“祖考”,就是死去的祖先。虽然谈的是制礼作乐,但这里也透露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悠久的传统,那就是在祭祀的时候,可以将“祖考”和“上帝”并列。据说,周公就开始将文王配天来祭祀了。

在现代汉语中,“考”字主要是“考试”“考核”“考查”的意思。但古代“考”“老”同义。许慎《说文解字》云: “考,老也。”“老,考也。”以“考”“老”二字互训。段玉裁注曰: “考,老也。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引伸之为成也。”按甲骨文,“考”“老”二字相同,均像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故其本义为“寿考”,《礼记·曲礼下》云: “生曰父……死曰考。”因为死去的父祖和祖先在儿孙的心目中自然是老人,故后来有“父考”“祖考”的称呼。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段玉裁所说,“考”字由“寿考”又引申为“成”,窃以为,其中的逻辑或许是: 一个人逐渐变老的过程,同时也正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过程。比如郑康成在解释《周易》复卦《小象传》“中以自考”时就说:“考,成也。”

此外,从“考”的本义为“老”、为“成”来看,或许古人认为,老人以及逝去的祖先由此就成了年轻人或者活着的人的一面镜子,后人站在他们的面前,就变成了对自己的一种“考试”了,就变成了自己走向成熟的一种必要环节了。后来动词“考”字所具备的“考试”“考核”“考查”等等涵义,应该就是由此而来。而反过来呢,我们之所以尊老、敬老,又和老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后辈人需要向他们讨教有关,并不单纯是为了父母曾经养育过你,需要你孝顺的缘故。

此外,这种“考试”,还不仅仅光是接受祖先考察的意思,其中更包括“自考”或“自成”的意思。我们现在的语言中还保有“自考”这个说法,其涵义主要是“自学考试”的意思,但其实“自考”的概念来源甚古。比如《周易》复卦六五云: “敦复,无悔。”《小象》就解释说: “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郑康成就是在这里解释说:“考,成也。”

我们知道,复卦下震上坤(),一阳来复,复至于五,乃至于成也。马其昶说: “复之初以自知,终以自成; 初‘无祗悔’,终则‘无悔’。圣人尽性以尽人物之性,皆所以成己也。于本体外无所增加,还其固有而已。不言吉而言‘无悔’,其义大矣。《洪范》五福曰‘攸好德’,初之‘不远复’也; 曰‘考终命’,五之‘敦复无悔’也。”( 《周易费氏学》) 胡炳文则说: “‘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故初九‘无祗悔’,‘敦复’则可‘无悔’矣。‘不远复’,入德之事也。‘敦复’,其成德之事欤?”( 转引自李光地《周易折中》) 无论是以之和“考终命”对比,还是称之为“成德”,都是强调这种“考察”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乃是自发自愿的,绝非外力强加的,因而不过是对其自身德行的一种自我检验而已。
 
其实这和儒家一直强调“自强”“自得”“成己”等等精神也是密切关联的。比如《周易》乾卦《大象》有句著名的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离娄下》则说: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论语·宪问》则引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关于儒家的“为己之学”,美国汉学家狄百瑞有个解释,认为它指的是“一个人应该自己寻觅其道,好由此得到内心深刻的满足。”(《中国的自由传统》)因为儒家是“为己之学”,所以对其结果的考验也必定是由自己来完成的,而不能简单地委之于他人,此即所谓“自考”之本义也。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借《周易》来讨论一下“考”“老”的丰富内涵,这对加深我们有关“敬老”“尊老”的认识并进而增进我们的“成熟”“老成”诸方面或许会有所帮助吧。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特稿】重阳节话“考”“老”

孙福万 玩易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